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长阳消防:【寻找消防工匠】一位修车师傅的一生坚守

  • 左公冷禅
楼主回复
  • 阅读:7356
  • 回复:1
  • 发表于:2017/8/18 17:14:09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工匠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多年来,我国之所以能保持火灾形势总体平稳,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广大“消防人”对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防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为更好地弘扬“工匠精神”,《中国消防》杂志社与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决定联合组织开展“寻找消防工匠”活动,并在本刊开办专栏,陆续刊登讲述消防“工匠”故事,描述其心路历程的文章。这些独具匠心的“消防人”,虽从事防火、灭火或科研、教学生产等不同岗位工作,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视践行工匠精神为己任,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本期讲述老消防人李翔的故事。

从大学毕业到退休、从一名修车师傅到消防车辆装备专家,35年来他只干了一件事。一辈子做一件事的人很多,但能把一件事做精、钻透的人却很少。他就是李翔,一名在消防车修理所坚守了一辈子的“修车师傅”,他用独具的匠心,打造着一个又一个“精品”;用永恒的执着,培养着一个又一个和他一样的人;用责任和担当,无悔地诠释着“工匠精神”的真正意义。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踏实本分的坚持

这漫漫的人生之路上,本质上,每个人都是在独自前行。只是在每个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路口,会遇上不同的人,与你同行一段过了这一段,你们挥手告别,再迎接下一段旅途,或是独行,或是换一位旅伴,走完属于你们的这一程。

见到李翔时,他身上那股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劲儿让人很容易将他与“工匠”联系起来,交流中,他细致缜密、条理清晰的谈话,更让人看到了他对消防车辆的情怀、对消防事业无悔的坚守。

1974年高中毕业后,李翔和所有同龄人一样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农村踏踏实实地当起了农民,一待就是3 年。正是这3 年的插队经历,让年轻的李翔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学会了吃苦耐劳。插队时,对知识无限渴望的李翔,一边干活一边学习,从不喊苦喊累。功夫不负有心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他如愿考上了大学,攻读水轮机水泵专业。

1982年,是李翔梦想放飞的一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处修理所工作,专修各种消防车。当时修理所的工人大多是农民出身的老兵,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却技艺高超。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为唯一的一名大学生,李翔并未显得格格不入,因为有过插队的经历,李翔并不觉得修车有多脏、多累,他跟师傅们学技术,师傅们跟他学文化。天之骄子就这样转型成了一名彻头彻尾的修车师傅。从此,在消防车辆修理和研究的道路上,李翔不断地追求和努力着。

不论是当农民还是修车师傅,李翔始终没有放弃学习。为了更好地了解进口车辆的性能,业余时间他坚持学习外语,这也为他后来参与购置进口车辆奠定了基础。

1991年,某国家援助北京的消防车辆项目中,李翔作为中方技术代表参与招标谈判。谈判中,李翔凭借严谨的态度和过硬的技术让对方刮目相看。他思路清晰,言语有力,步步为营,最终,对方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又赠送了两辆大吨位消防水罐车。“北京一下子多了30 多辆消防车投入执勤战备,这样,在灭大火时心里更踏实了。”提起20 多年前的这段经历,李翔仍倍感自豪,不苟言笑的他脸上写满了骄傲。与这批消防车同抵北京的还有11 卡车价值50 万美元的备件,用于日后的车辆维修更换。由于保养、修理到位,这批车直至2014 年才逐步退役,至今还有车辆在执勤备战,使用年限是一般消防车的两倍多。

为了让每一辆消防车都能发挥最大效能,李翔率先提出了车辆装备全寿命管理的理念。对买车、验收、使用、维修到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管理。只要在车辆使用中是由于质量问题出现故障,那么,他在下次买车制定标书时就会提出新的要求,所以每一次新购车的标书在前一批车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都有总结和提高。

李翔说:“买车就是与厂家博弈。”在不断的博弈中,车辆装备性逐步完善,消防车厂家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从弱冠到花甲,从修车菜鸟到技术4 级的高工,李翔从未离开过修理所,他曾多次放弃调整岗位的机会,只为专注一件事。他说:“在修理所我觉得踏实。”说这些时,李翔的目光投向了远方,沉静而悠远。

当年位于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附近的消防处小修理所,现在已是公安部消防局授牌的6 座区域性进口消防车辆装备维修中心之一,拥有进口登高车修理专业车间、大型水泵试验车间、六桥重型底盘检测线、空气呼吸器打压检测维修车间等现代化维修检测设施,服务于北京消防800 多部消防车和华北地区的进口消防车辆装备。

不断创新的追求

真正的工匠从来都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工作。当时的北京消防车修理所不单会修车,还具备一定的加工改装能力。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李翔这群人一跃成为了“第一”。1983 年的秋天李翔仍记忆犹新。那一年,上海消防科学研究所与修理所一同开展移动式排烟实验装置(排烟车的前身)研发,进行地下建筑排烟项目实验。

李翔回忆说,那天,时任修理所所长的潘洪斌,带着他和一名大学生以及北京消防科研所几名干部和修理所几名技术过硬的老兵,来到了一部老旧解放消防车的旁边。面对这样陈旧的消防车,他们要将车厢拆掉,只留下驾驶室,并且要把一台每小时3 万立方米排风量的离心风机装在车架上。这不是一件易事。然而,李翔等人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执着的精神,利用变速箱盖上的取力器,装上传动轴带动离心风机,又在进风口和出风口做好变口,最后再装上活动风管,就使得国内第一辆消防排烟车雏形诞生了!

紧接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与上海消防科学研究所共同进行1000 立方米地下室排烟实验。这项内容,“修车师傅”李翔更派上了大用场。

“修理所的技工们负责为科研人员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和保障,风管怎样接、怎样固定等机械相关难题都是修车师傅帮忙解决。”李翔说,实验中问题会一个个接踵而至,其中一项就是:由于风管不够结实,因此在风量较大时,风管就瘪了。这样的棘手问题如何解决?年轻的李翔从容不迫,经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便提出了解决办法。“我建议焊接铁环加密,绑在风管内壁上,增加其承受能力,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了。”李翔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后来,公安部召开关于火场移动式排烟装置及1000 立方米地下建筑排烟试验研究成果鉴定会,李翔凭借着当时出色的表现,代表修理所在会上作了移动式排烟实验装置研制情况的报告,再后来,这项技术成果荣获公安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两年后,经过北京消防科研所和修理所不断改进完善,国内第一代排烟车在北京府右街消防中队投入执勤战备。

“这部车一用就是10 年,上世纪80 年代末广电大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演播室发生火灾时,由于烟太大,消防员无法进入,而使得这辆排烟车发挥了最大效能。”李翔激动地说。如今,在李翔和北京消防总队专家的要求和指导下,消防车厂已开发出了80 万立方米/ 小时的排烟车,供北京消防局使用,吸风管和送风管长度已经达到了100 米。但李翔并不满足,“技术永远没有止境,只有更好!”他如是说。

一个工匠最大的乐趣是什么?不是赚多少钱,而是看着手中的产品不断升华、不断成长。通过参与火场移动排烟装置的研发,李翔得到了锻炼,逐步从一名修车师傅成长为消防车辆装备专家,而他,依然在更好的路上不懈努力和追求着,越走越远。

精益求精的专注

说起年轻时候的事儿,李翔总是滔滔不绝,看似微小,却句句都是经验之谈。那是刚到修理所不久,他按照修车老师傅的要求给车辆前桥修理后,结果试车时发现车晃得很厉害,原来是他把车轮前后的毫米数值差理解成了厘米。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修车是复杂的技术活儿,需要十分用心,需要精益求精的态度。”李翔说。

在以后的日子里,李翔时刻不忘自己曾经“犯过的错”,时刻提醒自己要用心地对待每一项工作,而正是如此,让他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消防车辆专家。

2009年2 月9 日晚,中央电视台在建的附属文化中心大楼工地发生火灾。得知这一消息后,李翔随在附近巡逻的修理保障车赶到了现场,现场总指挥、副总队长李进见到李翔时说:“90 米登高平台车出了什么毛病?怎么不出水呢?你快去看看。”李翔与装备处长马上来到举高车旁,经过一番检查,发现是后面一辆性能较差的水罐车通过臂架供水管路直接向90 米高的工作斗水炮供水时,因水泵流量、压力跟不上,导致水上不去。

于是,李翔迅速指导司机将后车水带接至90米登高车自带水泵的进水口耦合供水。终于,90 米高空水炮的水流有力地射向了半空的熊熊烈火。然而,仅仅一会儿,水炮又不出水了。见此,李翔顾不得多考虑,他飞身跳上登高车,开始亲自操控。电控油门不好使就用脚控油门,水终于再次从炮口打了出去。自那之后,这件事以及功不可没的李翔时常被人提起。“没什么,我只是起到了一名老司机的作用。”而李翔每次都幽默地这么说。他常说,只有技术过硬,危急关头才会泰然自若。

海恩法则强调,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李翔说:“装备素养是现阶段我们亟需提高的。再好的车辆装备也需要人去操作和保养,这样才能在灭火救援中发挥最大效能。要实现‘人机物’的有机结合。”

在培养年轻人方面,近些年来李翔颇下了一番力气。他带的大学生都过得“不舒服”,一年修几千辆车、被逼写论文、统计总结分类分析消防车的海量故障数据,还要面对李翔的各种挑毛病。然而,正是有了这么一位爱挑刺的人,才使得3 名年轻大学生成功地晋升为高工。“全国消防部队总计10 名装备高工中,北京维修中心就占了4 名!”李翔难掩自豪之情,“现在他们都比我强,以后会更强!”

而他自己,不管是多年前的修车师傅,还是如今的消防车辆专家,从来都未放弃过对消防车辆的热爱。2011 年开始,李翔参加了公安部消防局组织的消防车辆装备评估专家组,几年来,在全国大大小小60 多个城市里,他都留下了足迹。根据当地危险源、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车辆装备现状,他及时地向当地政府提出评估论证意见,促进消防装备发展。

每到一个城市参与评估时,他都对当地的消防中队进行一番“拍摄”,“我的目标是拍100 个消防中队。”李翔的脸上,浮现出对未来的憧憬,“现在,消防车辆五花八门,统型统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举高破拆车、地下排烟车、大跨度高喷车是当下灭火战斗急需的车辆。希望各厂家和技术人员能在这方面开展研发。”

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的李翔虽然退休了,但他的心从未退休。他说,只要消防事业需要,他就会时刻待命,发挥余热。

  
  • 金色阳光
  • 发表于:2017/8/21 5:50:59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李翔好样的,值得每个人都学习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