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千古雄关名“白石”

  • guest11594770
楼主回复
  • 阅读:21577
  • 回复:0
  • 发表于:2019/3/6 12:31:49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千古雄关名“白石”                                                   

从县城沿江边公路走过永和坪,在挖掘出来的坳口前,沿着一条乡村公路,向前走过一两百米,一块写着“白石雄关”四个大字的石碑便出现在眼前。那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县公路管理部门竖立的。据说在清朝乾隆时期,县令李拔曾题写了“白石雄关”四字,建白石雄关牌坊于此。但是那块牌坊早已化为了历史的烟云。石碑东侧,经历了数百年风雨剥蚀的白石桥,依然横卧在烟波浩淼的水面上。在宜万高速与我县县城的连接公路修成前,这座桥是我县与外界联接的唯一通道。要不是因高坝州工程蓄水增加了一两米的高度,白石桥早就沉到水下去了。紧挨白石雄关石碑处,是一个渡口,渡口处坐落着一个供过渡人小憩的亭子,亭子的横额上题写着“白氏雄关渡口”六个镏金大字。

白石雄关石碑和白氏雄关渡口两种不同的称谓,向我们提出了必须辨别哪种说法才符合历史真实的问题。

2011年编纂出版的《长阳县志》叙说了“白氏坪”地名的由来:“向以当地传说‘赵白氏’得名。赵氏无子,修了一座桥以充善事,遂得名白氏桥。”(见该县志86页)此说现今为一般人所采用,由白氏桥而将这座桥所在的溪名为“白氏溪”,由溪而将这条溪上的地坪名为“白氏坪”。

但是,在1936年编纂的《长阳县志》的“关隘”章里明确记载着:“明地理志:长阳县有‘梅子八关’,四在江南,四在江北。元时设,以备洞蛮。”并明确指出,“八关,为白石、梭草……”。该县志还设立了“白石关”条,明确记载着:“白石关,在县东十里,清江北,背山临江,地最险要。”表明八十年前的《长阳县志》编修人员,在有意纠正“白氏桥”、“白氏关”、“白氏坪”的错误说法。

如果说1936年的《长阳县志》距今为时不远,县志编修人员的说法尚不足为据的话,那么,三百四十年前康熙十二年刻本《长阳县志》的说法就应该完全采信了。由刘春阳校译的2014年出版的这本县志在93页里明确记载着,“津梁四渡,……一在县东十里白石溪渡。”表明至迟在十七世纪,“白石溪”的名称就已经存在了。根据《长阳县志》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赵白氏捐资修建白氏桥。但可以肯定,这座桥因它所在的白石溪而应该称为“白石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白氏关”、“白氏桥”因‘赵白氏’修桥而得名的民间传说,是缺乏信度的。在信史与民间传说不一致的情况下,选择信史的说法才是明智的。

本文曾发表于县民研会2017年出版的《守望长阳》。近日,一个偶尔的机会,我浏览了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梓行的《荆州府志》,该志在卷一“舆地·山川”节长阳条中明确记载着:“白石坪,县东南一十五里。”表明至迟在五百年前的明朝中期,就有了“白石坪”的固定称谓,更有力地证明了,在清朝嘉庆年间赵白氏捐资修建白氏桥而名白氏桥、白氏溪、白氏坪的说法完全是附会之说。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