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李炳元‖我记忆中的都镇湾老街(一)

  • 武柠檬
楼主回复
  • 阅读:4622
  • 回复:1
  • 发表于:2020/5/27 8:15:20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我记忆中的都镇湾老街

   作者:李炳元

   图片:网   络



引    言

   我的老家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老街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因为修建清江水电梯级开发的隔河岩电站移民,那条老街已是隔河岩水库的水下龙宫,再也看不到它了。我们年长一点的人,特别是李自力、刘开尧、曹开双、孙荆宜等一群老街坊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想通过记忆来排一排老街的方位,讲一讲老街的故事,几乎每次都是从坳上数说。

——李炳


老   街   之   老


 都镇湾的老街,坐落在武落钟离山下,长阳县城龙舟坪西70里又128步,史载巴人故里故城。土家族廪君出生地赤黑二穴在都镇湾老街东北向的魁斗岩上,老街在清江河南岸,鸭子口在北岸,两乡镇隔江相望,世代相守。
第一次、第二次大革命时期贺龙到了都镇湾,在都镇湾的麻池建立了长阳苏维埃政权。1929年7月,长阳西湾起义成立了工农红军第六军第一师,贺龙任师长,李步云任党代表,拉出去第一支土家族的革命队伍。1930年3月,红四军东进长阳,按鄂西特委通知将红一师改编为红六军三纵队,黄超群任纵队司令,李步云任政委,成立整军满员红六军时,都镇湾人李勋任军长。

下图为红六军军部: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抗战时过了日本人,听说都镇湾老街街道上铺满了门板、垫上了棉絮,让战马掠过,日本鬼子离开时还点了一把火,好在没有烧几间房就下起了滂沱大雨,加之于当地人救自己的家乡房屋又特别卖力,总算保住了这条老街上的古建筑,但留下了创伤和痛苦。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解放前这一地区国民党管辖称为都横一保。


 都镇湾的老街,是依山随势建设的一条古老街道,老街的建筑风格别有特色,现已鲜见此类古镇建筑了。一是从空间地势上说,是由两个马鞍形的鞍十字旋转对接,一个鞍形是街道本身是鞍形,从坳上大致呈南北分布(也有说是偏东南或偏西北),南边直抵覃家河,覃家河的对岸就是绿山大队,北边直到清江河,清江河的对岸是鸭子口乡的母溪大队;另一个鞍形是街道相对两边的高山,东边为武落钟离山,西边为大岭头。翻大岭头,可以到宝塔、横山,龙潭坪。二是老街主路面铺满了青石板,这些石板和台阶全是剁斧石,即经过石匠用錾子打磨的石料,石板经过几百年风吹雨打,每一块青石板都像一块美玉,如镜子般照出人影。三是房屋是板壁屋,清一色的木结构,二层楼房居多。更有甚者是板壁上多有木浮雕配彩色绘画,没有雕刻的板壁也排得整整齐齐。每一家门口街面均有一个相对平整的场地,是道场,是这家户人家的特别领地,场地上的青石板形状各异,如同画卷美极了,房屋之间有台阶相连,高低不同,有几级的,有十几级的,错落有致。因为石板街的缘故,街道特别干净,明亮。

为什么从坳上数说呢?


    原因有二。(一)坳上是街道制高点。往南往北的街道都是向下延伸的,一边延伸到覃家河边,另一边延伸到清江河边,所以在坳上是居高临下,就像抛物线的顶点。(二)坳上是队界。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划了一条线——从坳上往南属十队,往北属十一队。

 佷山大队是都镇湾区最有特色的一个大队,下属十一个生产队。十一个生产队是这样分布的,一队、二队在固仓坪。固仓坪是全大队难得的最平的粮仓,是清江河和覃家河交汇的地方,是河水冲击形成的山区小平原。固仓坪对河是鸭子口乡周衙坪。从覃家河接清江河的南叉溪段逆清江而上是三队,小地名丁字老,粮管所和战备粮库都在此,现在是武落钟离山景区的入口,旅游码头所在地。继续西行,穿过杨家拐到中家坪,再西就是四队。四队是全区唯一的蔬菜队。四队从西门口往西可接鸭子口汽车轮渡口。四队有著名的小地名是颚齐沟。颚齐沟夏天的水特别凉快,好像天然冰箱一般。食品所在颚齐沟的旁边,如果从四队往山上爬就到叶家湾去了。从山上折返往南行,就是五队、六队和七队。五队接王铁子坳,可到庄溪,麻池。六队翻大岭头可到茅坪,横山、龙潭坪。七队穿峡洞岩接高桥,翻宗木岭可到胡家晓溪,晓溪中学因晓溪而得名。七队沿着覃家河顺公路往回走是八队和九队。七、八、九队因为有覃家河水利的缘故,这三个队的大部分耕地是水田,是全大队稻花飘香的生产队。只有十队、十一队在都镇湾老街上,人多地少,人均不到三分地。老街是区公所的所在地,所以当问十队、十一队人的住地时,只要说我们是街上的,大家都懂的。



老 街 上 的 邻 居


 既然在街上住,就有很多邻居。

 从坳上往南,是十队的领地。南端街道长有300米,宽有8至10米。大队部设在坳上,大队部的房屋很高大,有四层楼。解放初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纵队作战剿匪的指挥部。剿匪结束后设为初级高小的学校,在全民扫盲运动中发挥了较大作用。50年代末是佷山大队队部。改革开放后大队部搬迁又改成了加工厂,主要是磨面和榨油,加工茶叶,为村民提供生活方便。临街面大队部的办公室有六间房,临公路面则是大队仓库,主要存放春季的茶叶和秋天的皮油、仔油等农副产品。

大队部左边是颜俊华的家。颜俊华在长阳税务局工作,其父亲是街上有名的裁缝,家里经常收拾得干干净净。大队部右边有三户人家,临街面是弹花匠李书桃;蔡建国父亲蔡成开了一个小卖部,主要卖文具,糖果;临公路边是李重世、青世、洁世兄弟的家,李重世的父亲李新万是搬运队的骨干之一。大队部的对面是李自力的家,李自力们有一大家人,大哥李小桥,二哥李书艳,大姐李新生,三哥李元林,四哥李子坚,弟弟李永红,加上他的父母和婆婆,家中经常做十个人的茶饭。李小桥后来在宜昌市纪委工作,李书艳在伍家岗成了家,李元林在武汉工作,李子坚在长阳中药材公司工作,李自立在宜昌中行工作,李永红在长阳城管局工作。

     从颜俊华家往南,是向美子的家和李志雄的家,接着是李俊白老师的家。李俊白老师的爱人叫刘秀明,有个儿子叫李双生,姑娘叫刘竹筠。听说双生在宜昌发展得很好,刘竹筠在宜昌旅行社负责。从俊白老师房屋下一级台阶有一个小广场,约有200平方米。广场周围有大队的卫生室,赤脚医生向士会当时为贫下中农解决了不少的困难,但如果真正有了大病,还是要到镇卫生院去才行。镇卫生院有很多有名的医生(如刘德玖、官医师等)后来都调到县人民医院和宜昌医院去了。大队卫生室对面是李兵的家,李兵的父亲叫李彩林,是驾船的;李兵的坎下是刘亚雄、刘亚东的家,刘亚雄在长阳车队开班车,刘亚东在长阳电信当主管。

刘亚雄的街对面是胡世平、胡世菊的家。胡世平屋后一片地称为胡家湾。刘亚雄的屋后是农机站。田霞住在农机站。农机站的旁边有一个大水沟,水沟边是李长军的家。李长荣、李长萍是长军的两个姐姐,长军的父亲李文炳是建筑队会计,不久升为建筑队队长。长军的母亲姓魏,叫魏俊英,都称她为魏家幺妈;接着是李绍武的家,李绍武是十队的队长,武落钟离山景区形成初期,养了几匹好马,虽比不上骏马中的八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八骏),但专供游客坐骑和拍照留念,倒也时兴。

  往南再就是林树桥的家。林树桥是林成荣的儿子。有个哥哥当兵提了干。林树桥参加工作在水电局,后来在招徕河电站工作。林树桥的家对面是十队保管室。从保管室再下一个台阶,两边都是空地,一个空屋场,是水灾搬走了的胡维则老屋。

走过林树桥家下的空地之后,就来到了佷山小学,是我们很多人的发蒙之地。

 再来说说坳北边。


坳北边的街称为中街。刘开尧、曹开双、孙荆宜和我都在坳北边的街上住。中街街道长约500米,宽约8至10米。

    坳上紧挨十队的是孙彪。他的父亲孙应显是龙潭坪供销社主任,1957年打成了右派在家务农,我们印象中是不停地在批斗他,一个羸弱挨整的可怜人。孙彪斜对面住着刘开尧一家,刘开尧的兄弟姐妺有:大哥刘开群,二哥刘开林,大姐姐刘开兰,妺妺刘开悦和刘开菊六姊妺。刘开尧是都镇湾街上的文艺青年,年轻时喜欢唱样板戏,饰演的郭建光角色在文艺汇演中多次拔得头筹,后来在宜都师范教书,当钢琴老师,退休后组织了宜都市同心合唱团,2019年担任主角拍摄的微电影《听琴》获得了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湖北省礼赞新中国成立70周年网络视听作品大赛”最佳微电影奖、最佳网络剧情故事片奖,他本人则荣获唯一的最佳男演员称号。刘开林在街上理发所工作,人很活泼,喜欢讲幽默的小段子,让人们在理发过程中度过短暂的欢乐时光,后来移民搬迁庄溪去了。

下图为刘开尧当年的全家福照片: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刘开尧的坎下住着李世润,他和颜俊华的父亲一样,也是裁缝,特别是老年人的衣服做得特别合身。李世润有个女儿叫李丽。接着是曹开双的家。曹开双的父亲叫曹宗文,在搬运队的工作,他母亲叫戴绍会。他们有曹开胜、曹开平、曹开菊四姊妺,我们当时的课外学习小组就放在曹开双家上面的厢房里。与曹开双共用一个堂屋的是李群林,他有很多小人书(娃娃书),小朋友找他借书看从不收一分钱。李群林有李作福、李作君、李作梅三个子女。李作福在兰州军区当兵,一直在部队工作没有复员,很早就把李作梅迁过去参加工作了——那时找工作很难。李作君在长阳县委组织部当过副部长,县妇联当过主席,还在档案局和老干部局当过局长。李群林和李建立的屋只隔一道板壁。李建立的父亲叫李子公,也是搬运队的,母亲叫向希秀。李建立在都镇湾政府上班,负责城建方面的工作,他有个妺妺叫李九一。

 李建立家坎下有一个通道,叫戴家巷子,从街上可直通到公路上,巷子中间有个阴井。

曹开双对面是李作森的家。李作森是廪君茶叶公司的创始人,作森有个弟弟叫李作明。挨到作森家的是胡维军一家。胡维军坎下是严卫国的家,严卫国的父亲叫严大良,在工商所上班,有严青、严红两个姐姐。严卫国长得英俊,在公安局工作,警犬养得很好,后来卷入一起毒品案而身陷囹圄。严卫国家对面是李怀松的家,李怀松住在外婆刘胜六的房子里,他们兄弟姐妹七个,大姐李淑芳,二姐李春红,三姐李桂英,小妹李菊英,大哥李怀林,老二李怀松,弟弟李爱军。李怀松在隔河岩移民之前开了一家长阳最大的果品饮料公司,后来改名为海洋工贸公司,他在水电工程上有所作为,听说近期在巴东修建水电站。李怀松的姑娘李沐蔚在微电影《听琴》中演一个小姑娘,演得很成功。严卫国旁边是罗凤云的家,罗凤云的父亲是罗先立,母亲叫李玉珍,有哥哥罗朝明、弟弟罗朝华,还有一对龙凤胎的弟妺。罗先立年轻时与刘开尧配对演样板戏,扮演的是反面角色刁德一。

罗凤云对面是赵小林的家,赵小林的父亲是赵枝华,在县供销社上班,母亲是李作秀,在服务部上班。小林有一个哥哥叫大春,学名赵春林,从军提了干,有一个弟弟叫赵勇,还有两个姐姐,大姐叫赵琼芳,小姐姐叫赵三玉。赵小林在县电力公司当财务老总。

赵小林屋旁边是艾算命子的屋。艾算命子一家有四口人,他的眼睛是真的看不见,平时出门总要老伴刘开秀做陪护,在前面牵引和当向导。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称呼他为艾算命子。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锦荣,一个叫李锦会。从儿子的姓看他应该是姓李,但大家都叫他艾算命子,这之间的关系我不太清楚。艾算命子和李锦荣死后,李锦会带着他母亲刘开秀搬到江陵去了。

 艾算命子对门住着一个名叫陈正仁的老先生,有点文化,很受人尊敬,但不知什么原因有人称他“黄世仁”,陈老是个孤人。陈正仁下面住着刘渊民一家。刘渊民是十一队妇女队长,她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大星,学名刘建新,小的叫小星,学名刘建华。大星当兵出去了,在孝感这个地方成了家,听说他爱人在2020的新冠疫情中去世了(没有证实),小星在县水泥厂工作了一段时间,水泥厂关闭后到民爆公司去了。刘渊民有个兄弟叫刘保民。刘保民有个儿子叫刘志宏,有个女儿叫刘燕子。刘志宏参加工作在电影队当放映员,后来在电影公司当经理。刘保民也是裁缝,1969年大水后搬到庄溪安坡八队去了,隔河岩工程大搬迁之前,又回到老街上买了纪光梅的屋,成为最后一批进入老街的移民。

大星对面是肖沛清一大家人,职业带有商贩性质,但文革期间不允许个体经营,一会儿说是投机倒把,一会儿说是资本主义尾巴,总之经营一直不顺畅。他家还没有开张就有税务干部守在门口要收税,有点不让他们经营的感觉,但他家手工自制的油纸伞很有名气,乡下人到街上来,总想买肖家纸伞。肖沛清的大儿子叫肖安华,二儿子叫肖安春(别号肖毛子),大姑娘叫肖安贞,二姑娘叫肖安梅,三姑娘叫肖安英,小姑娘叫肖安红。肖家故事最多,大家一拢场,就要讲几个,著名的是肖安华年轻时喜欢喝酒,场场醉酒,且醉酒后发酒风,绝招是上房把屋顶的瓦“请”到街中间来,噼里啪啦,吓人得很,周围的人家都怕他。有的人是担心他的安全,毕竟醉了酒,有的人是看热闹,看戏不怕台高,还有的人说风凉话。也有人说,在他喝酒的时被人加了一种药“醉心花”,做了什么动作,他一醉酒就会跟着做这个动作。

 肖沛清旁边住着夏光炎,他在外河驾船,常年很少回家。他的老婆叫周作俊。他们有一对儿子,大儿子叫夏玉洲,小儿子叫夏玉平。夏光炎的侧门与李瑶章的堂屋相通,屋后有个窄巷子可以到肖家或夏家,另一头可穿到李祥琴的道场上去。这个堂屋是李瑶章的,公私合营时不明不白给供销社服务部做了多年的餐厅,后来落实政策归还给李瑶章了。瑶章老的锁呐吹得好,红白喜事少不了吹鼓手。当地人不欣赏这个职业,有句话是:“吹鼓手,吹鼓手,坐街沿,喝冷酒。”我年少时本想学吹锁呐,开始是用笛子和长箫练习气力,当我跟瑶章老一起和《节节高》、《迎春调》曲目的时候,父母总是说我以后没出息,我便只好放弃了。瑶章去逝的时候我还陪了一些眼泪。他有个儿子叫李忆万,在农村信用社当会计。

李瑶章的屋后是李祥琴的家。李祥琴的父亲叫李发源,是70年代末从资丘搬到都镇湾街上来的。李发源当时是供销社主任,有大儿子李祥荣,二儿子李祥杰,小儿子李建朝,大姑娘李祥翠,小姑娘李祥琴。这一家人很发达,李祥荣在县司法局公证处当主任,大媳妇向远菊县财政局当局长。二儿子李祥杰开始在生资公司负责,后来在汽配公司当经理,辞职下海后和三儿子李建朝在三峡工地做大工程,据说是在三峡工程承包中走了弯路,亏了不少钱。两个姑娘人很漂亮,也很聪慧,人称都镇湾街上的一枝花。李祥翠后来在县文化局工作,丈夫是检察院的检察长。李祥琴开始参加工作在长阳金属材料公司,丈夫在交警队工作。李祥琴后来调到宜昌大桥局工作,直到退休。

李瑶章的坎下是我家老屋。我叫李炳元,父亲是李作成,母亲是吴德梅。我有姊妺三人,姐姐叫李桂元,妺妺叫李红艳。我的父亲李作成,身材高大,肚子也大,可以负重三五百斤上山如履平地。农村挑大粪别人是几十斤一担的小桶,他是一百三四十斤的大桶。因为身大力不亏的缘故吧,人称大肚子元帅。对门的田文平是个大嗓门,所以当地有句俗语“大肚子元帅李作成,喳哇子就在他对门”,说的是他们俩个人。他年轻时在马连纸厂做童工,解放后在邮电局跑邮差,60年代回家务农,十一队生产队长干了十几年。我们家的房屋面积比较大,平时只住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房屋租给供销社做棉絮加工厂,由李书桃和吕正兴专门给供销社加工棉套。

我们家对门住着三户人家。上面一点住着向希孔一家,向希孔的妻子叫田文平,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向贤明,二儿子叫向二,三儿子叫向学军。田文平平时说话嗓门大,人特直爽,在农村做事很麻利,从不服输,跟一个男劳动力一样下田做事,很力量,稍差一点的男劳力她还瞧不起。向贤明在宜昌公路局上班,向二因放炮哑炮出意外了。向学军移民搬到庄溪去了。中间住着何叔叔,他在鸭子口航管所工作,房屋经常空着,偶尔是他爱人秦世梅回来一下,房屋租给陈希同一家住。陈希同的父亲叫陈策,是县商业局的干部,1975年在区公所当区长,今年93岁了,是在世的少有的都镇湾街上的离休老干部。陈希同有两个姐姐,大姐叫陈希敏,二姐叫陈赤红。陈希同后来在宜昌开发区当副主任。再下面一点住着李作彦婆孙二人。李作彦的婆婆在街上开了一家包子馆,人称“光良婆婆”,或“五婆婆”。1975年发山洪时去逝了,李作彦后来把洪水冲倒了后剩下的两间房屋卖给了吴开军,搬到沙市去了。吴开军是个孤儿,出天花后脸上有些小豆豆,用X光胶片制作三五七的花牌是他的手工技艺,产品很有市场,毕竟胶牌与纸牌相比,在玩纸牌打十七个(胡)时,光溜多了。

下一个台阶,对门住着两户人家。我家隔壁住着纪光梅一家,她的生母生她时难产死了,由魏大娘的姐姐带大,养父姓纪。纪大爹一家在老街上以打豆腐卖豆腐为业;靠李作彦这边住着刘永亚一家,刘永亚的妈是个残疾人,生活的重担压弯了她的腰。刘永亚家的房屋比较大,一分为二,一半自己住,一半租给郑红家住。刘永亚屋后园子的五月桃,又脆又甜。

 刘永亚坎下住着孙荆宜。孙荆宜有个弟弟叫孙浩,有个妺妺叫孙玉宝。孙荆宜的父亲叫孙少炎,母亲叫刘长翠。孙少炎在鸭子口供销社收购农副产品,文革前都镇湾街上没有通电的时候,他在区公所专门控制煤气灯,兼印红卫兵袖标,做毛主度像章,算一个技术型人才。孙荆宜有个叔叔,叫孙少成,很早能通读古书,识得文言文断句,头脑灵光,后来做了空空道人,据说,修成了武落钟离山上道家的掌门人,能说会道,名气赶得上艾算命子。孙荆宜的对门是李成林,屋后的柚子很甜,他的父亲李光泽,与李瑶章配对吹响匠。成林坎上住着程医生,其爱人叫杨菊英。程医生在夏天用小苏打自制降温水给大家喝,说喝点人不会中暑。程医生要大家多吃鱼腥子草,说吃点可以消炎。程医生有个儿子叫程旭立在江汉油田工作。成林坎下住着吴开建,吴开建的爱人是刘启英,大儿子叫吴亚都,小儿子叫吴树,大姑娘叫吴建新,小姑娘叫吴小红。1969年大洪水时,清江河水涨到了吴开建的第二步台阶,吴开建以下的房屋全都被水淹过了。与吴开建一墙之隔的是吴德迁,在二楼有个压面的机子,加工切面和包面面皮。吴德迁有个孙儿叫吴明。

吴开建对门是都镇湾服务部,这个服务部开有餐饮部和住宿部。有几个人在服务部上班,一个是邹妈,何永平、何永红的妈,叫邹红英,何永平的爸爸在航道站上班,也是我们小学时在他家办起了另外一个课外学习小组;第二个是孙家幺姑,她的姐姐是个精神病患者,叫孙三,经常发病,一听说孙邪子来了都得躲起来;第三个是古幺幺,老伴姓王,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王和平,一个叫王振国;李祥琴的妈王妈和赵勇的妈李作秀在这个服务部来是后来的事。

 服务部坎下是一个废弃的屋场,空了很长时间,后来曹开平与刘宗兰结婚成家后做了房子;空地对面是孙家幺姑精神病姐姐的房屋;坎下是文化站,文化站住着吴晓东一家。吴晓东的爸爸在区里上班。吴晓东的写作很好,就是说话有点儿打结,讲话时大家不能催促他,否则要更多等他一会儿。吴晓东后来在广播站当通讯员。文化站旁边是教育组,教育组旁边是大礼堂。

大礼堂的旁边是派出所,所长是公安局的特派员,叫李明朗,他威风凛凛,作风硬朗,现在还有很多人佩服当时的李明朗,派出所只有他一个人,就能威震一方,文革街上闹事的时候,听到说李明朗来了,顿时安静下来;后来接替李明朗的是郑连和,也威风,但总赶不上前任。

派出所对面也就是大礼堂斜对面是区公所的职工宿舍和食堂,记得姚平和姚青两姊妺小时候跟他们的母亲住在这里,后来姚平在点军一中上班,姚青在县税务局上班。

派出所旁边是都镇湾的照相馆,馆主姓赵,不是本地人,经常说话是弯声音,租陈宣章和杨兰章的房屋。老赵有个姑娘叫赵小红,在鸭子口供销社门市部工作,有个儿子叫赵春燕。

照相馆旁边是陈宣章和杨兰章的房屋,陈宣章也是一大家人,儿们有跟父亲姓的,也有跟母亲姓的,比如杨光泉、杨光海、杨枝华是跟母亲姓的,陈超是跟父亲姓的。

 陈宣章的斜对面是供销社的生资门市部,有个滕主任是负责人。余志鹏、余志敏一家人住在供销社的两层楼上。

再往下就是李青红的家,李青红的父亲叫李子良,个体经营的一个小副食店,也打饼子,做糖果;店子旁边是供销社的收购部,收购部在中家坪的靠上的边上,门口有个大平坝,比中家坪高一点,像是中家坪的戏台,放电影屏幕经常挂在台子上;这里有个小公路分两边可以通到主公路上去,一边是经过骡马站上公路,往鸭子口轮渡方向,经过邮电所到西门口,食品所而去。一边是经十一队保管室穿到大礼堂接区公所的公路上,保管室里住着五保户姜爷爷。

 中家坪是都镇湾街上最大的一个广场,面积约1500平方米,主街可以直达,还与另外三条方向的道路相连。一是从西门口,经缝纫社,从骡马站下面的公路连接中家坪;二是从固仓坪,经粮管所、三队、丁字老、流送、杨家拐、茶站、棕绳社连接中家坪;三是从清江河有一条小道连接中家坪,其中川船(乌篷船)的码头在中家坪坎下。从中家坪到清江码头有许多高大的柳树,要到码头了还有一个小沟,用木跳板支撑着,涨水时木跳板顺小沟漂起来,有一根钢丝绳栓着也不会漂走,水落以后木跳板立马可以连接沟两边当木过梁板。正因为有这个码头川船货运的要求,都镇湾镇才有一个搬运站,这个搬运站是不同于供销社的大集体企业,属于长阳搬运公司的一个子公司。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骡马站是一个特别的运输非机动车车队,没有公路的地方,用骡子和马子单骑将货物运去,有公路的地方用骡马组成一驾单车,和扬鞭催马送粮忙笛子曲和《青松岭》的歌曲一样,“扬鞭哎——哪个一呀甩,哎——啪啪地响哎......”很有味道。骡马站住着沈会计一家,旁边是李少宜一家。

 骡马站坎下是缝纫社,缝纫社里住着好几家人,主要有:毕家俊一家,大姐毕家珍、大哥毕家荣、二哥毕家健,毕家珍和毕家荣都在缝纫社学过剪裁,三年学徒才得出师,差一天也不行,那时学艺不容易,毕家健在县土产公司当经理,毕家俊在三峡集团公司工作,常住北京;有于文坤、于文平一家,于文坤的父亲叫于殿安,当时在都正湾区特产站工作,后来在县林业局退休,母亲在缝纽社工作,后在移民局退休。于文坤下过乡、扛过枪、在长阳县委办公室、宜昌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宜昌市委办工作至退休,于文平在宜昌市房管局工作;颜小丽一家,颜小丽有个姐姐叫颜小琴;缝纫社业务忙的时候把颜俊华的父亲、李世润等街上的裁缝集中在缝纫社做衣服。

缝纫社的西边就是西门口,住着李伟、李涛几户人家,李涛的父亲是李绍汤老师,李伟移民搬迁在永和坪当电杆厂厂长。与李伟相接的是李书凡,李书凡是土家第一军军长李勋的孙子,李勋是在大革命时代牺牲了的长阳七十七烈士之一,他是在1928年左右跟贺龙出去参加革命的,事迹收入了长阳县志,李书凡移民搬迁在永和平的清江河边开了一家农家乐。

靠近棕绳社的中家坪边上是中国人民银行长阳支行都镇湾管理办公室,当时财政所、人行是合署办公,税务所是后来分出来的。

棕绳社周边住着姜仁喜一家,姜家也是革命烈属家庭,前辈姜梦雄大革命时代当过红六军51师的副师长,我们搞缅怀先烈活动经常给他扫墓,墓地在叶家湾转来一点的江叉子老,卫生院对面山梁上,据说他是与白军团练邓甲山作战时捐躯的。茶站旁边住着谭友行、谭友俊、谭建华一家,谭友行在地税局管后勤,谭友俊在县实验小学当老师,谭建华搞个体经营。谭友行旁边的向希孔一家,是在1975年山洪后搬去做的土墙瓦盖的新房。向希孔旁边是大队书记吴德炳的家,吴德炳的大儿子叫吴开荣,他开始放电影,后来在县计生局上班,大女儿叫吴化兰,在洋溪水泥厂上班,二女儿叫吴凤安,在长阳电杆厂上班,小女儿叫吴玉平,小儿子吴开华,华师地理系毕业后在宜昌市地税局从事党建工作。

杨家拐上住着杨德梅、杨德泉一家,杨德全在庄溪开了一个中餐馆,生意很红火。杨家拐还有曹湘达一家。

杨家拐上有个流送的单位,是专门将恩施的木料通过清江河放流送到宜都和沙市去的国营单位,尽管街上都缺少木料,但谁也不敢私吞流送的木材,否则重罚。流送旁边是上门女婿王化武的家,1976年王化武失手打死了丈人佬,住了好几年监狱。

老街上的邻居大致如此,有些确实想不起来了,遗漏了不少,记录的兄弟姐妺中也没有记录完整,特别是老一辈的人和事,只听说过名字从没谋过面的,更是生疏,故事也讲不完整,这些遗憾只能再找几位老先生聊天时,另作记录了。

有几个重要的单位没在老街上。比如:区公所(后来叫公社,再后来叫镇政府),坐落在大礼堂后面公路的山边;供销社1975年山洪后搬迁在坳上靠六队去大岭头的山腰,供销社旁边是信用社;信用社旁边是后来从财政所分出来的税务所,税务旁边是工商所,工商所旁边是农业银行办事处;这一条边上新修了一条公路,公路的叉道上是都镇湾招待所和汽车站,这姑且称作都镇湾的新街,不在老街上,但不久也被隔河岩水库淹没了。从汽车站沿公路穿过佷山小学后面的公路上还有建筑队,养路站道班,战备盐库,砖瓦场和石灰场了,这些都顺公路在八队的地盘上。

盐库下住着淡绍凤、淡绍军一家,淡绍凤的父亲叫淡勤工,他家门口有一根大柿子树,还有一棵柺椒树。(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作者李炳元,1962年出生在长阳都镇湾,家乡情结,乡愁浓郁。曾在长阳清江造纸厂,特种油脂厂任财务主管,多次获得财务先进个人表彰,也在长阳财政局工作过,1997年创办湖北德恒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公司抓住机遇,团结奋进,现为湖北省综合排名前三十的专业评估机构,他本人也获得湖北十佳评估师殊荣。
  
  • 羊耳
  • 发表于:2020/5/27 21:42:55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过细哒!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