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长阳人,请收下相传200年的长阳腊八粥配方!

  • 活在当下1059
楼主回复
  • 阅读:2297
  • 回复:0
  • 发表于:2021/1/20 11:29:15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提起腊八节,长阳人总以为是外地人才过的节日,其实不然。

长阳人在哪朝哪代开始过腊八节,地方古籍中并没有明确交代。但我们回顾中国腊八节的历史,也可猜出端倪。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腊八节,起源于我国上古年终的祭祀节日——腊日节。不过当时的腊日节与吃粥关系不大,主要活动是祭祀。夏商周时代,祭祀分腊祭和蜡(音zha,四声)祭两种,腊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国家社稷,蜡祭则祭祀与农业有关的神祗。秦汉以后,朝廷官方继续依照先秦旧俗,分别举行腊祭和蜡祭。但民间村社逐渐将二者混同,腊、蜡不分,蜡祭融入腊祭,统一成腊日节。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秦汉三国两晋时期,腊日节日期并不固定。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民间腊日节逐渐与佛祖腊月八日成道日融合于一天,从而转变为腊八节。南朝萧梁时期宗懔《荆楚岁时记》即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由于当时的长阳(时名“佷山县”)隶属南朝荆州宜都郡,受江汉平原文化影响,大致可以推断,那时的长阳人便开始过腊八节了。按《荆楚岁时记》,荆楚百姓会在腊八节依照佛俗,“沐浴转除罪障”,清洗身体,既防疾疫侵身,又示洗心革面、消业除障。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腊八粥的出现则是在宋朝,这是腊八节的突破。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北宋时寺院于腊八当日“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除供僧人食用,还“馈送檀施、贵宅等家”。百姓受此影响,也开始在腊八节熬制腊八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言:“都人是日(即腊月初八),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长阳作为两宋属县,地处楚蜀要冲,所以很可能在当时,吃腊八粥的风俗便传入长阳县了。但即便如此,那时长阳流行何种腊八粥配方,也早已不可考证了。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不过到了清代,长阳腊八粥配方终于有了详细文字记载,这反映在道光元年(1821年)版《长阳县志》(编成于嘉庆二十五年,即1820年)中:

“季冬八日,用糯米、粘米、绿豆、红豆、黄豆、黑豆、白豆,腊肉剁碎,杂煮做粥,名‘腊八粥’。食之,老者健,少者无灾。”

这段记载表明,腊八节早已是长阳人民的重要节日(否则志书不会记载),而腊八节吃腊八粥已成长阳习俗。

这些文字告诉我们:清代的长阳腊八粥,是由两种大米、五种豆类以及本地腊肉丁共八种材料熬煮而成的,可谓甜咸适口,荤素搭配,营养丰富。当时大部分长阳民众物资匮乏、生活清贫,能在冬日想尽办法煮一锅腊八粥,应该是对自己的犒劳了。虽然说食用后“老者健,少者无灾”的表述略显夸张,但腊八粥对于当时普通民众的进补功效的的确确是存在的。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一直到民国年间,这一配方始终记载在于官修的长阳县志中。这说明:时间在变,但长阳传统腊八粥还是那个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当然,官方记载的配方是标配。有时,老百姓能凑到几样是几样。根据2014年《长阳民俗志》记载,旧时长阳百姓,有的也就是用大米或糯米熬一锅粥,放上白糖(或红糖、黑糖)而已。这样,“八种”就成了一个约数、一个形容词。至于富有的人家,还会在腊八粥里放入杏仁、红枣等当时稀有的材料。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1949年以后,因社会条件限制和时代号召,举国长期过“革命化的春节”,春节被人逐渐淡化,腊八节自然更不用说。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春节再度成为长阳人重视的传统节日,但腊八节却“一蹶不振”。久而久之,没有几个长阳人知道腊八粥的配方,尝过本地腊八粥的味道了。

但现在若有人尝试用地方古籍中的配方煮上一锅传统的长阳腊八粥,一定是非常有趣味的一件事,相信一定不会辜负自己的舌尖。传统和乡愁,也就不只是存在于泛黄的文字中。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文章来源:公众号“佷山访古”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