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什么是巴人文化?

  • 完美丽人
楼主回复
  • 阅读:4641
  • 回复:3
  • 发表于:2012/10/24 17:44:45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所谓巴人文化,广义地讲是指古代及近代,特别先秦时期居住于川东地区的巴人在该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讲指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器时代居住于川东地区的巴人所创造的具有独特的全部物质文化遗存,即地的考古化。
  在秦灭巴蜀以后,巴蜀文化并未立即消失。延续了一段时间,经过数千年的深刻变化,巴人文化的许多因素已被历史的浪潮所淹没,但它的基本文化形态、人文精神和民俗风情却能长期植根并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积淀为传统并区别于其他各种各样的地域文化
  巴人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主要包括政治、军事、社会和精神文化等各个子系统,在不同的层面上展开它的内容。
 一、农牧方面
  远古的巴人善于猎射。殷周之际,仍以渔猎为主,暂蛇蟒,射虎豹,辅以粗放的原始农业。春秋前期,在川西蜀国的影响下,致力于农耕,江河沿岸各地已开辟成稻田。在山区地带耕作技术则较落后,普遍刀耕火种(宣汉樊哙山区,直到解放前都这样)。随着农业的发展,谷物有了剩余,于是酿酒也发展起来。当时,乡村酿造的“清”名酒,醇香浓郁,向周王朝交纳的贡品。《华阳国志。》中记载了一首古代族的民歌,反映了当时农业、酿造业的生产情况:
        川崖惟平,其稼多黍。
     旨酒嘉谷,可以养父。
     野惟阜立,彼稷多有。
     嘉谷旨酒,可以养母。
  《华阳国志。志》中还载秦昭王曾与地夷订约:“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
可知酒声誉极高。直到解放前,宣汉民间酿酒都十分普遍。
  经过巴人的辛劳开发,国逐渐成为“土植五谷,牲具六畜”的沃野,物产十分丰富,盛产桑、麻、漆、茶、蜜、果、药和竹木等物品,从而出现了旷古未有的新貌。

  
  • 完美丽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24 17:48:48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手工业方面
  主要煮盐业、纺织业和青铜器制造业。战国后期到秦汉,地的民户以布代赋,称为賨布,《后汉书。南蛮传》:“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谓賨布。”说明当时手工业纺织业相当兴盛,产品相当有名。直到唐代,川东地区的官吏仍然保留了以绢布代俸禄的传统。
  从宣汉县罗家坝遗址的出土的青铜器可以证明:战国时期巴人对青铜器的冻炼和铜器的制造颇负盛名。铜兵器中剑为素面窄身柳叶形、虎斑纹宽柳叶形;钺为直腰式、束腰式圆弧形刃等。
  
三、能可能善舞
  古巴国民风淳朴,女明艳,能歌善舞。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就是这种文化的真实写照:
  [face=楷体_GB2312]巴川积水极岷峨,女明妆艳绮罗。
  为语秋江风浪急,隔船休唱木兰歌。[/face]
  在春秋战国时,族的民歌很普遍。《文选。宋玉对楚王问》中记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即唱“阳春白雪”和者只数十,而唱“下里巴人”时,“国中属而和者数千”。
  特别闻名全国的“渝舞”,更是巴人作战勇猛顽强,被称为“神兵”的精神体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在历史上著名牧野会战中,以勇锐而兼长干戈弓矢的师被选为虎贲(勇士)前锋。虎贲400载着白色鹿皮帽,盖着头盔,肩上垂着束发的赤色巾,上身穿着白色鹿皮战袍,外面套上犀甲,胸背中心贴着水白铜的护心镜,挥舞着武器,在震天的战鼓声和号角声中,在粗犷热烈的歌声中,威武而欢腾地呼叫冲杀前去,气势凌厉,威慑敌人。激战一天,到黄昏时,纣军土崩瓦解,从而消灭了奴隶制时代统治达600余年的商王朝,兴建了一个强大的逐渐进入封建时代的姬周王朝。《华阳国志》曰:“师勇锐,歌舞以凌殷。”震动牧野的“伐纣之乐”,就是著名的渝军歌。
  汉高祖刘邦为汉中王时,派樊哙到川东宣汉一带征募巴人定秦,看见巴队伍冲锋陷阵的军舞,令宫中“乐学习之”,成为宫廷乐舞之一,并命名为“渝舞”。民族的这种古舞才得以流传。直到唐代,还有“渝舞”。还有“渝舞”的名目。
  巴人使用的乐器主要铜制的打击乐器镦于和钲,都古代使用的军阵乐器,十分适合巴人的战舞风格。

(0)
(0)
  
  • 完美丽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24 17:51:01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四、符号文字
  考古发现古巴国也存在着符号文字。族符号的起源不晚于商代晚期。在川东地区的青铜器、漆器、陶器和印章上刻划一种已经定型化的文字。按其形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直观象形、笔画繁复的符号,分为动物、植物、器物、人物、自然景观和抽象事物六种单符;一类是不易看出原来形象之形,经过相当简化的抽象符号,这些符号,相当一部分属于巫术文化的范畴,表示祥瑞与避邪,一部分器物作坊的标志,也有少数属于族徽或图腾。据初步统计,现已发现单符100余种,成组的复合符号200余种。
  族文字商代晚期至秦末汉初在川东流行的一种与中原古文字迥异的方块字,不同于汉语古文字的一个独立表意文字系统。其偏旁结构与汉字有别,运用汉语古文字的方法不能解读。族文字字体简化,省略、定型、单位小、抽象化、线条化,且含义固定,脱离了原始有象形文字阶段,是巴族符号的继续和发展。也有认为是与族符号并存的族古文字的另一系。这种文字在器物上直行而非横行,载体主要典型的巴人文化器物,如在罗家坝遗址出土的青铜兵器等。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和“焚书坑儒”,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巴人符号和巴人文字在法律上的合法地位而被废除,但在民间仍继续流行到汉初,以后文及族史料逐渐绝迹。
  五、“俱事鬼神”
  《后汉书。南蛮西周夷列传》载巴人“俱事鬼神”。《汉书。地理志》载:楚“信巫鬼重淫祀……与巴蜀同俗”。楚相邻,其俗相近。巴人遇天灾人祸和疾病,必请巫师、端公祈禳。此风俗至今犹存民间。巫师唱神歌,众巫齐和,烘托一种神秘气氛。那些用作画符的族图语就保存在这些巫师、端公手中。这种“符”是一种咒语,能驱鬼、避邪、消灾。历代师徒口口相传,连其本人也不能识读。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