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艺术人类学语境下的土家族摆手舞及其源流再考

  • 何微微
楼主回复
  • 阅读:1014
  • 回复:6
  • 发表于:2012/10/26 17:43:14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艺术人类学语境下的土家族摆手舞及其源流再考
作者:田明  田小雨 

 ——兼与“巴渝舞”论商榷 

     摆手活动是土家族最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它与土家语言、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三者共同构成了土家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是研究土家民族的“活化石”。2006年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民间的摆手活动只流行于至今仍保留有土家语言的酉水流域地区。主要有湘西北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也辐射到鄂西及渝东南的部分地区。“摆手”是汉语的意思,有的地方又叫“调年”,而土家语对摆手的叫法则因地域而大同小异,湘西有“舍巴日”、“舍巴格次”或 “舍巴罗托”、“舍巴巴”、“卯托格次”等。解放前和建国初期,这种民俗文化活动并不称之为“舞”,而“摆手舞”的提法是1952年永顺文花馆在挖掘整理民间艺术时,根据摆手活动的主要特点率先提出的。从此,“摆手舞”的叫法就一直沿用下来。 

    严格意义上讲,“摆手活动”和“摆手舞”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其内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摆手”是土家人民传统的节日活动,主要有祭祀和游艺,其中必然有唱歌、跳舞、戏剧、武术等。而“摆手舞”只是摆手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她贯穿整个摆手活动的全过程,传统的摆手舞不能脱离摆手活动而独立存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习惯讲的“摆手舞”,并非只是单纯的“舞”,而是指广义上的包括整个摆手活动。
  
  • 何微微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26 17:44:14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摆手的形式、特点都十分鲜明,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族系有异有同,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大摆手以龙山马蹄寨、农车为代表,其规模宏大,是多族系人共同举行的活动。一般都要在摆手堂前举行,有正月堂、三月堂和五月堂之分,参加人数有时可达万人之众,同时内容和过程也相对比较完整系统,有较明显的“军事”项目,所祭祀的主神以“八部大王”为主。小摆手是本族系或某家族内进行的活动,规模相对较小,内容以生产生活为主,所敬奉的主神一般多为土王或本族系的先祖、英雄。小摆手流传普遍,摆手时间和场地都没有特定的限制,可根据需要来安排,土家地区大多数摆手都属小摆手范围。 

    摆手舞的源流和历史,众说纷纭,但大多数都局限于民间传说,很少见于史籍,难以稽考。舞蹈的本体和核心应该是其舞蹈语汇的内涵及表述,而现代研究者大多都只观注于摆手舞的功能和作用,对于“摆手”和“舞”的本身,特别是其舞蹈语汇,则很少被人们所重视和思考。 

    清乾隆《永顺府志》记载:“各寨有摆手堂,又名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阴署。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聚集,跳舞长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又“土人度多,先于屋正面,供已故土司神位,荐以鱼肉。其家祖先神位设于门后,家中鸡犬俱岁匿,言鬼主在堂,不敢凌犯流动,各寨皆设鬼堂……鸣钲击鼓,跳舞长歌,名曰摆手。”整个摆手活动一般都由土老司“梯玛” 或村寨有威望的老人主持掌坛,梯玛是土家语,汉语为“敬神的人们”,是能够沟通人、鬼、神之间的神巫。摆手活动是一个请神——敬神——送神的祭祀过程,而此过程都必须贯穿摆手舞。所以说,祭祀是摆手活动的目的,而摆手舞却是摆手活动的核心。然而,在摆手舞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动作就是“摆手”(甩同边手),这个最基本的舞蹈语汇是什么含意,正是摆手舞原始本义的根本所在。
(0)
(0)
  
  • 何微微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26 17:44:43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据1959年湘西州民族艺术调查组对原生态摆手舞的综合记述,即《湘西土家族艺术调查报告》,结合笔者多次深入永顺的双峰、龙山的靛房、坡脚、农车等地的亲身体验,摆手舞的基本舞蹈语汇有四大特点: 

    1、动作稳健,线条粗犷、有力。 
    2、在摆手动作中,绝大部分都是顺摆,即顺拐。摆右手出右脚,甩左手出左脚,即同边手。 
    3、摆手动作的面积较小,手的全部动作高度一般都不超出肩膀,即下摆;但保靖仙仁小摆手的“上摆”动作过肩。 
    4、下矮墙(桩),惯穿在整个舞蹈中的都是曲腿。

    将摆手舞所有的舞蹈语汇进行归类,不难发现:在所有的动作中,只有“单摆”和“双摆”是最典型和最核心的舞蹈语汇,也是最基本的舞蹈元素,这就是之所以被叫做“摆手舞”的根本所在。它的根本特点就是“同边摆手”,即摆“同边手”,而其它摆手如回旋摆等都是由单、双摆变化而来。至于打蚊子、牛打架、打猎及众多有关生活生产形象的语汇,又是在“摆手”的基础上与生活生产的动作相结合而形成的。“单摆”主要流行于古“上溪州”的龙山一带,而“双摆”则主要流行于古“中、下溪州”的永顺、古丈等地。 

    酉水流域的土家族古属楚南疆域的“五溪”,亦为楚文化的滥觞之地,楚俗亦好乐舞,“信鬼巫,重人祠”,酉水流域的土著先民——古代楚人也是湘西土家族的先祖成分之一。而且,酉水流域的历史文明从2002年龙山里耶“秦简”的考古发现,及民间民俗中可知是一种“附魅文化”,且呈现出以楚文化为主流、巴文化为干流、汉文化为显流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湘西摆手舞流传较南端的古丈田家洞、保靖仙仁、涂乍一带,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摆手”的语汇也更独具楚风特色,他们边跳边唱,“摆手”不但可“下摆”,也可以“上摆”,这就好象双手端着“盆”类的东西,边走边“泼撒东西”的样子。往右边泼出右脚,双手往右边倾斜;往左边撒出左脚,同时双手往左边倾斜。而且在摆同边手的同时,口中配合手的动作反复吆喝着“嗬嗬啊也”。土家语中“啊也”既鬼的意思,因此,“嗬嗬啊也”就是“鬼啊鬼啊”。
(0)
(0)
  
  • 何微微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26 17:45:38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在湘西地区的楚巫遗风中,至今还保留有“泼撒水饭”祭奉鬼神的习俗。每逢在祭祀鬼神或遇人三病二痛不顺利时,往往在房屋四周,或庙边路口去泼撒水饭,以敬奉孤魂野鬼,天仙地神,祈求神灵保佑、人鬼和平、顺利吉祥。所以摆手舞中的同边摆手,联系摆手时的吆喝词意,理解为祭祀鬼神的“泼撒水饭” 就顺理成章了。而跳舞时的所谓“下矮墙(桩)”即 曲腿,则是梯玛作法时最通常的一种基本架式。据说这是梯玛在作法唱跳中向神灵“低架子”而表示的一种姿态。现结合于祭祀中“泼撒水饭”的摆手加曲腿,也正有“敬畏”的意思。由此可见,在摆手堂内以猪牛祭祀的八部大王、土王都是族祖家神,是摆手活动的主体和目的。而在摆手堂外“泼撒水饭”式的“曲腿摆手”,则是对孤魂野鬼的敬奉 ,是为祭祀主体的配合和协助,两者的目的同出一辙。 

    在土家人的社区里,“摆手”是外人的汉语叫法,而土家人自己用汉语则称“玩(做)摆手”、“玩(做)故事拨帕”(即毛古斯)。正是这个“玩”字,一个“做”字,表述了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的一种心态。在这种以祭祀为目的摆手活动中,实际上这就是活着的人与被祭祀对象之间的一种默契,一种“对话”,向被祭祀对象讲述他们一年中十二个月在生活、生产诸方面的所作所为,表述他们的喜怒哀乐,用现在语汇来理解就是“汇报”。在摆手活动中,当主祭人做完敬神祭祀的仪式之后,他就用土家语高声向大家宣布:“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跳摆手舞,让祖宗们看看啰!”。所以,摆手舞所展示的那些有鲜明渔猎时代特点的赶猴子、打猎、钓鱼等,以及原始人类的母系群婚至父系“毛谷斯”,如果理解为“汇报”的话,那摆手舞的原型时代就源远流长了,最早可上逆到远古的原始人类时期,而盛行在土司王朝以后。

     清彭施铎曾在《竹枝词》中这样记载了当年溪州老司城中摆手舞的盛况:“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汇报”的内容不断扩大,从原始的鱼猎活动到刀耕火种的“砍火畲”、“撒小米”,从“挖土”、“种苞谷”的旱地生产再到“插秧”、“打谷”这类的水田耕作。展现了一个从启蒙渐步走向现代文明的土家族发展史,这一点与湘西北酉水流域众多的考古发现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而摆手中的跳和唱,那只是表述“汇报”的一种手段,是“玩”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又跳又唱来达到人与被祭祀对象的沟通,从而起到“祈告娱悦”的作用。这也许就是“舞法起于祀神”,而舞蹈语汇源于生活(包括劳动)的道理。
(0)
(0)
  
  • 何微微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26 17:47:45
  • 来自:湖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由此可见,摆手舞作为一种原生态祭祀性的“巫舞”,已是不争的事实。古代巴人是土家族的先祖之一,而“巴賨”板楯蛮则是古代巴国的一个部族。板楯蛮“健好歌舞”,史记曾有著名的“巴渝舞”。而流行摆手舞的酉水流域土家族,板楯蛮后裔是其中重要组成之一。然而,这支被称为“巴賨”的板楯蛮是秦汉时期才流入“五溪”的,另一支以板楯蛮为主体的“蛮戎”定居酉水流域更是两晋南北朝左右的事,而湘西古属楚南疆域则早在春秋战国以前的事。当板楯蛮进入“五溪”后,带来了“巴渝舞”融入本土的“原始摆手舞”不是没有可能。但最终定形的“摆手舞”则是多少年发展丰富于土家族历史长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之中。酉水流域大多数都是小摆手,大摆手虽然也有较明显的“军事”项目,历史上也曾有被用作于军事行为,这可能与“武王伐纣之歌”的巴渝舞存在某种共性,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根据可以证明摆手舞与巴渝舞有实质性的内在联系。即使假设巴渝舞有融入“原始摆手舞”的可能,或者说巴渝舞对摆手舞有影响,那也只是摆手舞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小环节,属“流”,古代原生态祭祀性的摆手舞仍然是“源”,我们现在看到的摆手舞则是古代摆手舞的传承和发展的结果。由于巴渝舞早已消亡,而摆手舞仍在酉水流域盛行,于是就有依据摆手舞来意会巴渝舞。清代湖北《长阳县志》讲“板楯俗喜歌舞,今巫教歌舞(摆手)即巴渝舞遗意”。然而,许多学者都否认清江流域的土家族中有板楯蛮之后裔,那么,清江流域是否存也在摆手舞,或与摆手舞类似的“巫教歌舞”,笔者未作深入研究,不敢妄加评论。而流行团圆鼓舞的仡佬苗先民中也没有板楯蛮的构成,“巴渝舞”与团圆鼓舞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但团圆鼓舞与摆手舞如此相似,其核心才是楚巫文化的祭祀性“巫教歌舞”。
(0)
(0)
  • 何微微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26 17:48:19
  • 来自:湖北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社会文明的进程,推动着摆手舞,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摆手舞,虽说摆手舞带有强烈的楚巫遗风,但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不断被充实、变异、丰富和发展。至今的摆手舞不再只是超验的巫术行为,已成为以审美方式进行的追求此岸性、精神性现实人生效用的民间艺术活动。这种艺术活动能够把巫术经验转化成为天真浪漫、刚健朴实的审美旨趣,以至持久而广泛地成为百姓把握世界和人生的一积极方式。原始摆手舞中的那种祭祀鬼神的吆喝“嗬嗬啊也”,已演变成为摆手歌中动听的“嗬嗬也,嗬也嗬啊” 这一类动听的衬词-,而象征“泼撒水饭”的同边摆手却“进化”成了优美完整的舞蹈动作。如今的摆手舞已成为内容丰富健康、风格独特、形式完美的民族舞蹈,土家人不仅以此来自娱自乐,而且纪念先祖、教育族群、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兴旺、大吉大昌。并深受广大土家人们所喜爱,在酉水两岸代代相传,盛行不衰。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