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建始土家族的民间歌曲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阅读:1050
  • 回复:6
  • 发表于:2012/10/29 11:54:44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建始土家族的民间歌曲

作者:黄珊珊


     土家族民歌是由朗朗上口的歌词与节奏明快的乐曲结合而成的统一体民歌,是土家族文学与音乐交汇的产物。细究土家族民歌的歌词,同样也能够划分成一门民间的语言艺术,他用质朴的语言表达感情,传递心意,千百年来他历久弥新、经久不衰,他被一代代的人感知着,传唱着。土家族民歌的乐曲以声音的外化形式,产生了美的抒情效果,直接作用于听觉,创造性的显示了土家族民歌抒情内容。歌词与乐曲的紧密结合丰富了音乐的形象,深化了民族特色,促使了土家族民歌的艺术魅力源远流长。 

     2010年8月初,我们一行队伍在经过了半个多月的充分准备之后,先后踏上了被传唱了千百年的民歌《黄四姐》、《龙船调》的故乡————-湖北省,建始县、利川市,去那里寻找更多的、更质朴的原生态民歌。据了解,在湖北省建始县花坪乡金盆村,有一位闻名方圆几十里甚至是几百里的老人,他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吹拉弹唱、编导创作样样拿手,行行精通。这位老人还是个热心肠,邻里左右不论有了什么红白喜事,请他来都是逢场必到。我们怀揣着崇拜敬仰的心情,在当地文化管理中心找了一位工作人员,带领着我们前往目的地。他就是我们寻访的文艺老人——花坪乡金盆村前文化站长站康永久康老师。多年来扎根基层的工作经验让他对这片土地产生了难以割舍的人文情怀,扎实的文化素养让我们迫切的希望能够更多的与他一起追寻文化内涵、拾起往日记忆!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29 11:55:54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土家族的民间歌曲按照传统习惯大致可以分为山歌、劳动号子、薅草锣鼓、哭嫁歌、哭丧歌等等类型。 
    例如:  
    山歌: 《唱歌十里有人听》  
         “唱歌要唱哎,高山音哎”  
         “骑马要骑哎,响铜铃哎”  
         “马行十里哎,铜啊铃儿响啊”  
         “歌唱十里啊,有人听”  

    劳动号子: 《丁丁调》  
         “日头渐渐哟,往下沉啊”  
         “送你妹子哟,送你妹子哟哎哟”  
         “送你妹子来呀来”  
         “送你妹子呀来呀来”  
         “郎采荷嘞,奴的哥哎哥”  
         “丁子丁,旦子旦,丁丁旦旦送你妹子哟”  
         “郎采荷嘞,奴的哥哎哥”  
     
           《下席歌》  
         “一更罗咿呀荷来咿呀”  
         “呀耶好寒心呐荷咿咿呀”  
         “难为哟爹妈咿呀”  
         “费心情拿荷咿咿呀”  
         “养儿不呀荷咿咿呀”  
         “呀耶好辛苦呐荷咿咿呀”  
         “养女哟才知呀荷咿咿呀”  
         “呀耶父母恩呐荷咿咿呀”  
           
    薅草锣鼓: 《挖田》  
            “捆起腰嘞嗬哎,要攒劲”  
             “把它挖起嗬哎,要斗行”  
             “哥哥边挖哟嗬,要攒劲”  
             “一步一步哟嗬,往前行”  
   
    哭嫁歌: 《哭爹娘》  
           “哎呀我的爹耶”  
           “哎呀我的娘呀”  
           “慈母怀里我长大”  
           “养育之恩儿难忘啊”  
           “离别之心如刀割”  
           “父母保重永安康啊”  
    
            《一年一头春》  
           “一年一头春啊,年年有新闻啊!”  
           “不觉哦,幺姑娘长成啊人啊!”  
           “成人又长大啊,幺姑娘要出嫁啊!”  
           “爹娘哦嘱咐几句啊话呀!”  
           “一要敬公婆啊,二要敬丈夫啊!”  
           “三要哦妯娌多啊和睦啊!”  
           “四要理在贤啊,是非莫乱言啊!”  
           “识破哦不值半文啊钱啊!”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29 11:57:48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按照习俗,首先由十姊妹代替新姑娘哭父母、祖先、兄妹、亲友等,唱歌的时候,谁唱的最多最好就得到最多的好吃的,等进行到一半,氛围已经十分活跃的时候,就往往是所有在场的人都争先恐后的抢着唱、比着唱,掀起十姊妹的高潮,等到歌唱得差不多、东西也吃得差不多的时候,十姊妹也就接近了尾声,唱  

    《圆台歌》:  
          “叫我圆,我就那个圆哎”  
          “高头四个哎,锣鼓钱”  
          “锣鼓钱上那个哎,四个宝哎”  
          “你听我唱的,好不好啊哎”  
          “锣鼓钱上那个哎,四个字哎”  
          “你看我唱的,是不是啊哎”   
  
    不知不觉中,时间渐渐流逝,而唱十姊妹到这个时候就基本上结束了,但在我们采访的地区,却还有一阵尾声——老婆子们又上场了,她们大多围坐在堂屋或着火坑的周围,简单的点着一盏煤油灯或者些许根红蜡烛,又或者只将就着火苗的火光,轻轻的哼着从她们口中传下来的原汁原味的《十姊妹》。这一唱,就是一夜。这一夜,大多数小孩少年在听歌的愉悦中渐渐熬不住都各自睡去。独特的土家风俗让勤劳的土家儿女们在辛苦耕种的间隙渡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年轻的客人们体味着新人的喜庆同时幻想着自己的将来,中老年的客人们互相交换着自己的趣闻并且回味着自己的当年,而忙了一整天的主人也并不用为床铺不够、被子不够发愁,因为客人们已经用最好的方式体谅了沉浸在喜悦氛围中的主人家。  
   
    第二天清晨,鸡刚叫过一遍,人们就又开始了一天的活动。虽然一整夜没合眼,但是在土家特有的烧洋芋和灌灌茶的陪伴下,人们任然精神抖擞、容光焕发。一把山水洗洗脸,一抔清泉簌簌牙,再来上一碗酿好的包谷米酒,新姑娘呀就等着要出发!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29 11:58:54
  • 来自:湖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丧事,也同样是土家族人民看重的一个重要活动。  
  
    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同样也在办丧事上得到体现。在过去,族里某户人家的老人过世,特称为“老人了”,该户称为“孝家”就会派一个信得过的代表,去挨家挨户的“放信”。当时没有现代这么发达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因此完完全全的靠人脚力传达信息。而“放信”也具有着相当复杂的礼节。首先是“落礼”即送信人单膝半跪在地上,双手高举过头顶,四指并拢,同边跪地的手微微下垂。然后进堂屋讲述孝家的事情,通知大夜﹙送老人上山的头一天夜﹚的具体时间,等送走送信人后,接到信的这家人就会开始着手准备那天所需要带的物件,包括花圈、白长布、鞭炮以及要请到的锣鼓队等等。而只要听到消息的人,不论路途有多遥远,都会按时聚集到孝家,陪老人和其他亲人过完夜,一起送老人上山。  

    孝家有过世的人,会根据家庭状况来请道士开路做斋。但不论什么样的家庭,跳丧这一项却是必不可少。孝家从大清早就开始忙起,摆设灵堂,开流水席,安置吹鼓手等等。孝家的儿女子孙们大多都会披麻戴孝,跪坐在灵堂两侧,为老人守灵。当夜幕渐渐降临,各方的亲戚朋友都渐次赶来,“都管”的吆喝声——“来客哒,装烟倒茶”、喝着大队的人马,拿着花圈,放着鞭炮声,赶了老远的山路,风尘仆仆而来,有嚎啕大哭的,有默默哼泣的,有垂首落泪的,还有不停歇的唢呐声,哀乐声,都只为陪陪老人这最后的路程。  

    夜,深了。“大夜”中最重要的活动——“撒叶儿嗬”正式开始了。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29 11:59:27
  • 来自:湖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跳舞的师傅们大多都穿着黑色的披风,头上、手里都裹着黑色的围巾,脚上一般穿布鞋,有时候是两个人边唱边跳,有时候是四个人一起,两个人主唱,另外两个人交叉跳。唱词中在基本的词曲中又由主唱人自己的发挥,大多数唱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养育成人,然后曲风立马就由低柔转化到轻快:  

    《开场歌》:   

    人生命尽总难逃,   
    纵有精神也不牢。   
    犹如梅花遭雷打,   
    恰似嫩花被风摇。   
    罢了罢了真罢了,   
    人生好似一春草。   
    平凡春草谁不老?   
    秀青秀来高青高。  

    撒叶儿荷唱完之后,接下来是“打丧鼓”。一般由专门的四人表演,带有自制的蛇皮鼓,掌鼓的人专门击鼓,另外三个人对串对跳,其中流传下来的有《五句子歌词》,根据孝家接待的情况、老人的生平事迹、以及生活状况可以临时添减歌词,其内内容丰富,朗朗上口。在丧鼓的最后,击鼓人还会唱上一些祝福性的话语,包括对老人,对子孙以及对所有亲人。第三个步骤叫做“燕儿含泥”﹙有的地方叫“燕儿衔泥”﹚一般有八个人表演。“坐堂”﹙由七个人组成的锣鼓队﹚起板﹙开始﹚,然后由“燕儿”﹙另一个表演的人﹚放三个铜钱在灵堂前地上,“燕儿”便随着鼓队的节奏起舞,并用嘴把铜钱一一衔起,放到灵堂前,献给过世的老人,意指希望老人在“那边生活富裕”,同时也表达出亲人对他恋恋不舍的心情。第四个环节叫做“打敬杯”。要求逝者的一位儿子头顶着敬品跪坐在灵堂前,由另一位道士先生边跳边喂酒喝。这也是表达了晚辈对长辈辛勤劳动的尊敬。最后一种,是坐丧鼓。这一项仅有两人对坐在灵堂两边,边打鼓边对着唱,大意与前面一样,也都是关于老人的生平事迹与生活状况。所有的活动加将近结束这后,基本上就渡过了漫漫长夜,此时此刻大多都是凌晨的5、6点,时间在这种乐死的豁达心情中渐渐流逝,困意也在道士先生的歌舞中逐渐散去。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29 12:00:20
  • 来自:湖北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终于,这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跳丧活动驱赶走了茫茫黑夜,东方逐渐泛白,袅袅的烟雾也在鸡鸣声中悄悄升起,陪伴了亡灵一宿的亲人们也都伸伸胳膊、舒展胫骨,准备送老人上山了。做斋的道士先生端起敬老人的一碗壮行酒,将酒洒在棺材前的地上,然后摔碎了碗,下令起行。  

    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古代真正懂得死亡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是一件多么可喜的事情,也没有觉得失去生命是多么的可惜。生与死,只是人生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而已。迎着村子里的第一道晨雾,老人在众亲人的陪同下回归到了生命的本初,喝着粗犷的哀思和沉痛的歌声,土家儿女们又送走了一位白虎的传人。  
   
    土家儿女爱唱歌,歌儿越唱越快活,生活逐渐变美好,好事双双百姓乐。  
   
    采访完毕正好下午4点钟,康老师微笑着告诉我们现在是给他的“朋友”放风的时间了,我们都好奇着,跟着他来到后院,直到听见牛羊的“咩”叫声才明白——原来康老师每天只要天气好,他都会牵着他的那群小羊羔到田间放一次风。在羊群熟分的“咩咩”声中、在康老师悠远的歌喉声下,我们也跟着这群充满朝气的羊儿一起融入了自然。  
在返回的路途中,我们一行人都深深感叹着年近七旬的康老师那爽朗的歌声、利落的舞姿以及他那与世无争、回归自然的豁达心态。或许他仅仅只属于所有普通人中的一员,但他在的身上却又涵盖了我们土家人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以及对文化传播最无私奉献精神。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