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秦汉时期澧水流域土家先民史略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阅读:846
  • 回复:6
  • 发表于:2012/10/31 9:46:42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秦汉时期澧水流域土家先民史略
作者:戴楚洲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设郡县,改官制,建立从中央到地方新的封建政权。秦朝设置的黔中郡慈姑县辖澧水流域各地。两汉时期,朝廷改黔中郡为武陵郡,改慈姑县为零阳、孱陵、充县。秦汉时期,澧水流域聚居着土家先民,保留着部落组织,由土家首领统率。澧水流域土家部落与封建朝廷保持臣属关系,担负封建义务。本文试图阐述秦汉时期澧水流域的建置沿革、民族战争及其经济发展概况。

    一、秦汉时期澧水流域的建置沿革 

    秦国统一六国以后,在濮人、巴人、楚人居住地区设置巴郡和黔中郡。据《史记》载:“(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张)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公元前277年,张若跟随秦国大将白起攻打楚国,打到沅澧流域,正式为秦国设置黔中郡。留守将领修筑“张若城”,统治沅澧流域。清代《读史方舆纪要》亦载:“秦昭(襄)王三十年使白起伐楚,(白)起定黔中。留其将张若守之,(张)若筑此城以拒楚。”黔中郡郡治设在今沅陵县太常乡窑头古城。明代《万历慈利县志》曾载:“秦始皇庚辰(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慈姑县。”清代《同治直隶澧州志·建置沿革》亦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慈姑县,隶黔中郡……城在慈利(县)官塔坪。”慈姑县县治在今慈利县零阳镇太平村官塔坪。慈姑县管辖范围较大,包括澧水流域各地。明代《隆庆岳州府志》记载了慈姑县由来:“慈利在府西七百五十里,以土俗淳慈,得物产利,名曰慈姑。境内有七姑山,姑之义疑取此。”

     汉承秦制,继续实行郡县制度。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将黔中郡更名为武陵郡,废除慈姑县,将它分为零阳、孱陵、充县。其中,零阳县县治在今慈利县白公城,含今慈利县及常德市石门县、临澧县、澧县一部。清代《同治直隶澧州志》记载:“白公城,在(慈利)县治东三里阳适山下,零水旁。”孱陵县县治设在今湖北省公安县,含今安乡县、津市市、南县、澧县一部。充县县治在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城古城堤,含今永定区、武陵源区、桑植县、慈利县西北部、鹤峰县东南部、宣恩县、来凤县。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改充县为临澧县,县治仍在古城堤。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澧水出武陵(郡)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充县废省,临澧(县)即其地。”清代《乾隆直隶澧州志·古城邑》明确指出:“临澧城,晋析充县地置,在永定县城。”清代《光绪永定县乡土志》载:“晋太康四年,充县废省,临澧即其地。县(治)即充县之故治,治古城堤。”张家界市永定区城古城堤遗址出土的东汉简牍有“充长之印”等字。东汉时期,武陵郡辖境与西汉武陵郡辖区基本相同,仍辖零阳、孱陵和充县,还在澧水流域郡县之下设置“里”、“亭”等基层行政机构。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31 9:47:57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后汉书》记载了这场战争过程:“(刘)尚轻敌入险,山深水疾,舟船不得上。蛮氏知(刘)尚粮少入远,又不晓道径,遂屯聚守险。(刘)尚食尽引还。蛮缘路徼战,尚军大败,悉为所没。”在刘尚军被围时,朝廷派遣宋均领兵三千前往救援。援军到时,刘尚已亡,即《后汉书·宋均传》所载:“会武陵蛮反,围武威将军刘尚。诏使(宋)均乘传发江夏奔命三千人往救之。既至,而尚(军)已没”。公元48年,相单程起义军顺沅水攻下武陵郡郡治临沅县(在今常德市),东汉王朝再次派军万人征讨,企图解临沅之围。《后汉书·光武帝纪》亦载:“(建武二十四年)秋七月,武陵蛮寇临沅。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讨蛮,不克。”这次进剿仍然打了败仗,几乎全军覆灭。马成回朝以后,被革太守职务。次年春天,伏波将军马援主动请缨。汉光武帝刘秀遂派伏波将军马援率领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四万余人前往沅水流域征剿。

    据《资治通鉴》载:公元49年,马援率军由长江,入洞庭湖,进至下隽县(在今沅江市)时,汉军将领在 向武陵地区进军路线上产生分歧。马援主张进军路近而水险的壶头山(《后汉书·郡国四》载:“沅陵,先有壶头山”)。“有两道可入:从壶头则路近而水险,从充(县)则涂夷而运远”。中郎将耿舒想走充县之道,“当先击充,粮虽难运而兵马得用,军人数万争欲先奋。”而马援认为“弃日费粮,不如进壶头,扼其咽喉,充贼自破”。后来,派人呈报朝廷,汉光武帝采纳了马援的策略。因此,于这年农历三月溯沅水向上进军。官军在临沅县西南部临乡(今桃源县兴隆街乡)与相单程起义军打了一仗,初战告捷。《后汉书·马援列传》载:“明年春,军至临乡,遇贼攻县。(马)援迎击,破之,斩获二千。余人皆散,走入竹林中。”官军取得临乡战役胜利以后,从桃源县溯沅水向沅陵县进发。

     同年夏天,汉军被困于沅陵县东北部壶头山下(在今沅陵县高坪乡水田村)。壶头山位于沅水清浪滩南岸,山高滩险,道路崎岖。汉军进至壶头山,船上不了沅水清浪滩。时值盛夏,马援大军遇到酷暑。多数士兵因不适应南方暑天气候而得疫病,马援也病倒在军中。马援将士只好在沅水两岸穿凿48个大型石洞以避炎暑。《后汉书·马援列传》载:“(建武二十五年)三月,进营壶头。贼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31 9:48:23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后汉书》记载了覃儿健起义经过:“(建初)三年冬,溇中蛮覃儿健等复反,攻烧零阳、作唐、孱陵界中。明年春,发荆州七郡及汝南、颍川弛刑徒吏士五千余人,拒守零阳。募充中五里蛮精夫不叛者四千多人,击澧中贼。五年春,覃儿健等请降,不许。郡因进兵,与战于宏下,大破之,斩儿健首。余皆弃营,走还溇中。复遣(使)乞降,乃受之。于是,罢武陵屯兵,赏赐各有差。”明代《万历慈利县志》亦载:“戊寅冬,溇中蛮覃儿健等复反,寇零阳。次年春,诏发荆州七郡及汝南、颍川兵讨之。先是,守臣募充中五里精夫四千人尝贼奋击,多所杀获。复合兵战于宏下,大破之,斩儿健,余众悉降”。 

    东汉后期,统治集团趋于腐化,豪强势力日益扩张,地方官吏任意压榨,胡作非为,灾民到处暴动,反抗东汉王朝的斗争不断掀起。永元四年(公元92年),土家先民在覃戎统率下,烧毁邮亭,断其交通,杀死压榨成性的汉吏,东汉王朝派遣郡兵加以镇压。《民国慈利县志》记载:“和帝永元四年,溇澧蛮覃戎叛,发州、郡兵击破之。”
东汉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澧中、溇中和零阳“诸蛮”对“郡县徭役失平”十分怨恨,在土家首领田山、高少带领下,组成充县2000多人的起义队伍,攻打城邑,杀死官吏。武陵郡无兵可派,便利用“蛮民”与“蛮帅”之间的内部矛盾,招募本地五里、六亭“蛮兵”在其首领指挥下,把起义军打散。清代《光绪湖南通志》记载了田山起义的原因及过程:“安帝元初二年,澧中蛮田山、高少等,以郡县徭役失平,怀怨恨,遂结充中诸种二千余人,攻城杀长吏。州、郡募五里蛮、六亭兵追击之,皆散降。赐五里、六亭渠帅金帛各有差。”

    元初三年(公元116年),溇中、澧中4000“蛮人”再次起义。“零阳蛮”1000人头裹红巾作为起义军标记,土家首领羊孙、陈汤自称将军,组织起义军烧毁东汉官府建筑,抄收官家钱财,起义烽火遍及澧水流域。东汉官吏故伎重演,以分化瓦解手段,招募“善蛮”打散敢于反抗奴役的起义军。据清代《同治直隶澧州志》载:“(安帝元初三年),溇、澧四千人为盗,零阳蛮羊孙、陈汤等千余人亦着赤帻,称将军。烧官寺,掠百姓。州、郡募善蛮兵讨平之。”《民国慈利县志》亦载:“(元初)三年,零阳蛮羊孙、陈汤等著赤帻,称将军,作乱,州、郡发兵讨定之。”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31 9:49:00
  • 来自:湖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顺帝永和元年(公元136年),武陵太守李进认为 归附“蛮夷”可欺,上书皇帝。“以蛮夷率服,可比汉人,增其租赋,议者皆以为可”。惟独头脑清醒的尚书令虞诩说:“自古圣王不臣异俗。非德不能及,威不能加。知其兽心贪婪,难率以礼。是故羁縻而绥抚之。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先帝旧典,贡税多少,所由来久矣。今猥增之,必有怨叛。计其所得,不偿所费,必有后悔。”汉顺帝没有纳谏,反而下令增加贡税,引起土家先民反抗。这年冬 天,“澧中、溇中蛮果争贡布非旧约,遂杀乡吏,举种反叛。明年春(公元137年),蛮二万人围充城,八千人寇夷(陵)道(在今湖北省宜昌市)”。东汉王朝派遣武陵太守李进调兵遣将,奉旨镇压,斩首数百级,余皆降服。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却迫使李进 “简选良吏,抚循蛮夷”,采取较为缓和的政策。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詹山率众起义。武陵太守应奉采取善抚办法,斗争逐渐缓和。“武陵蛮詹山等四千余人反叛,拘执县令,屯结深山。至永兴元年,(武陵)太守应奉以恩信招诱,皆悉降散”。土家先民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一直延续到东汉王朝覆灭为止。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以后,得到南方各族人民支持。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武陵蛮复寇郡界”,操戈起义,攻击郡县,成为当时全国农民起义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 

    东汉时期,澧水流域少数民族起义斗争此起彼伏,延续不断。在东汉统治者镇压下,这些起义斗争均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对东汉王朝封建统治还是起了制约作用。它迫使封建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吏治,惩办贪官,并且放宽政策,缓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是东汉时期少数民族多次起义而产生的积极结果。他们的反抗斗争是反封建统治、反民族压迫的正义战争。在这些民族战争中,澧水流域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得以加强,民族经济得以发展。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31 9:49:42
  • 来自:湖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三、秦汉时期澧水流域的经济简史 

    澧水流域自从归属统一的秦汉帝国以后,铁制工具在春秋战国时期巴、楚之国基础上更为普及,土地得以逐步开发,加上犁耕技术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作物品种增加。铁器、铜器、陶器、瓷器、漆器、纺织和矿冶等手工业有了长足发展。随着农业、手工业发展,交通日益发达,澧水流域同各地商品交流逐渐增加。 

    澧水流域土家先民自秦汉时期以来,披荆斩棘,辛勤开垦,在平区栽培水稻,在山区种植粟、豆等杂粮,以渔猎、农耕为业。清代《康熙慈利县志》记载:“《史记》西楚轻剽易怒,地薄寡积……慈其极陲,地瘠民贫,人无千金之积……人性淳朴,耕渔纺绩,知礼好文,信巫尚鬼,有楚遗俗。”《汉书·地理志》亦载:“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秦代,澧水流域经济萧条。土家先民力农务桑,轻徭薄赋。据唐代房玄龄撰的《晋书·李特载记》载:“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薄赋敛之,口岁出钱四十。巴人呼赋为賨,因谓之賨人焉。”《太平寰宇记》亦载:“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薄其税赋,人出钱四十。巴人谓赋为賨,遂因名焉。”

    西汉时期,封建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愿意归顺的土家首领委以官爵,治理郡县;对土家先民巴人,令其以“賨布”为赋税,足见其手工纺织比较发达。据明代《隆庆岳州府志》载:“汉,零阳县岁输賨布,大人一匹,小口二丈。”许慎在《说文》中称:“賨,南蛮赋也。”可见,巴人纺织“賨布”,可向官府纳赋。 

    建国以来,澧水流域出土了大量的秦汉时期文物,既有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又有纺织品,足以证明当时经济比较发达。慈利县发现汉代古墓10多处,发掘的30多座古墓葬中出土了陶器、铜器、漆木器和纺织品等文物300多件。慈利县白公城遗址出绳纹筒瓦、板瓦以及罐、钵、豆等陶器。慈利县城出土的汉代铜印章刻有“沅蛮夷长”四字。慈利县零阳镇石板、零溪等村共有战国、汉代古墓1000多座。

     1987年,经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何介钧等专家发掘,确认该古墓群为湖南省较大的战国汉代墓群之一。零阳镇石板村向家凸墓群为战国至汉代古墓群,普经出土战国陶鼎、铜剑和汉代陶罐、陶豆等。零阳镇零溪村老官凸墓群为战国至汉代古墓群,1987年清理战国、汉墓13座,出土器物有汉代滑石壁和鼎、盒、壶等陶器。该村水库凸墓群也是战国至汉代墓群,采集的文物有铜剑、陶鼎、陶钵、陶豆等。零阳镇双安村殷家岗东汉墓群出土了陶罐、陶豆和狗、鸡等冥器。零溪镇栋花村栋花墓群属战国至汉代墓群,曾经出土战国陶鼎、陶豆和汉代铜镜等文物。永定区发现汉代遗址33处,出土了汉砖、筒瓦、铜剑、铜甬、铁釜、提梁壶以及“五铢钱”、“货泉钱”等汉币。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