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张家界市土家姓氏源流综述

  • 清江山水
楼主回复
  • 阅读:1677
  • 回复:8
  • 发表于:2012/10/31 9:58:35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张家界市土家姓氏源流综述
作者:戴楚洲


    1982年,国家民委转发的(82)民政字第240号文件《湘鄂川黔四省边境邻近地区部分群众恢复土家族成份工作座谈会纪要》指出:恢复土家族成份的工作,主要是在清代“改土归流”前的土司、土官管辖的土家族地区,在其周围的卫所地区和边缘地带也有这个问题。1984年,国家民委办公厅(84)政字第164号通知强调:国家民委转发的(82)民政字第240号文件中所指的土司后裔,是指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时被废除的少数民族土司,其后裔一直生活在土家族地区,仍保留有民族特点,他们的民族成份可以得到确认……

    至于历代封建王朝派往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而世袭土司、土官的后裔,但因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早已融合于少数民族中,现仍保留有土家族民族特点的,如本人要求,可认定为少数民族。”澧水流域在清代“改土归流”以前正是土司、土官管辖的土家族地区。

    元明清时期,朝廷在澧水流域设置了桑植土司、柿溪土司、茅冈土司、慈利土司、麻寮土司、添平土司等土司机构和九溪卫麻寮所等卫所机构,任命土家向姓、覃姓、唐姓、吴姓、卓姓、赵姓、周姓、黎姓、李姓等姓土酋为土官,允许子孙世袭。同时,土司地区还有彭姓、田姓、庹姓等姓土民。

    清代雍正年间,清廷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废除澧水流域各个土司,改属桑植县、永定县、慈利县等县。此后,十二姓土官、土民后裔一直定居在澧水流域,仍然保留土家族特点。建国以来,湘西北各级党委统战部或政府民委根据国家民委及省民委文件,认定部分群众为土家族人。所以,张家界市土家族人已达102万多人。
  
  • 清江山水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31 9:59:08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一、唐宋时期的土著姓氏演变成为世袭土官 

    唐代羁縻州、县制度是任用少数民族世袭土官,让其自理自治,具有土司制度的基本性质。唐朝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形成地方势力割据局面。唐宋时期,澧水流域向、覃等“蛮夷”土著大姓逐渐演变成为本地酋长。元明清时期建立土司机构后,向姓、覃姓、唐姓、吴姓等土家酋长被朝廷授予土司职务,准其子孙世袭,确认对其各自辖区的治理,使之对澧水流域土家、白族、苗族、回族等民族先民进行统治,达到“以夷治夷”目的。 

    1、土酋向姓世袭情况 

    相姓为古代“巴人五姓”之一,向姓由相姓演变而来。因“向”与“相”原是同音异译,故土家人讹“相”为“向”。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在《近代湖南人之蛮族血统》一文中说:“向氏为湖南蛮姓中之最早见于记载者。后汉建武二十三年,武陵蛮精夫相单程作‘乱’。相氏疑即向氏,‘相’、‘向’同音而异译也”。

    北宋时期,澧水流域车溪洞土酋向克武率领土人归附宋朝。宋代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朝廷下旨改车溪洞为柿溪州,授土酋向克武为柿溪州宣抚使,允其子孙世代承袭。向克武遂设柿溪州宣抚司衙署(在今桑植县上洞街乡政府)。
(0)
(0)
  
  • 清江山水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31 9:59:30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桑植县《向氏族谱》记载了这一史实:“肇自祖公,向姓讳克武,于唐末宋初客游南楚,因入溪峒。是时大乱,土宇瓜分。流寇马殷占据湖南,称为楚王。公遂隐居山峒。公本盛德长者,乃为土众推(戴)为部落(酋)长。越十余载,天下宗宋,四海一家,万姓一体,公率各峒酋首倡向化,调征苗叛,得蒙嘉奖‘忠顺’,以为各峒酋长,仍住车溪峒,改为湖南柿溪州,(钦授向克武)为(柿溪州)军民宣抚使。”向克武死后,其子向万民袭职,忠心辅国,仁德爱民。后因无嗣,传弟向万才。

    宋代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奉旨征辽疆几载,因功授奖回司。向万才死后,向永通袭职,劝人以耕织桑农为务。向永通死后,其子向世禄袭任,为官廉明。向世禄死后,向天福袭职,抚民如子。 

    宋代,澧水北源活动着另一支向姓土人。据桑植县《民国向氏族谱》载:五代辰州沅陵县莲花池土王向宗彦后裔、巴蜀盘龙洞主向秀发长子向思胜于南宋建炎年间奉令来到桑植征苗。向思胜对土人、苗家予以宽待,澧水源头土酋、苗酋来附者达52处。向思胜率领土人、苗家入朝服化,因功被授“湖广桑植等处地方军民宣慰使司职”,颁发印篆一枚,赐袍带、虎符,拥有上、下桑植地。

    桑植县凉水口镇麻家湾村尚有桑植土司始祖向思胜墓址。《宋史》载: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湖外自靖康以来,盗贼盘踞,钟相、杨太山、雷德进等相继叛,澧州所属尤甚,独慈利县向思胜等五人素号溪峒归明,誓掌防拓,卒能保境息民,使(雷)德进贼党无所剽掠,(向)思胜后竟杀(雷)德进。”向思胜协助官军招复土人山寨40余栅后,并在茶盘口修筑了老司城(遗址在今桑植县沙塔坪乡茶盘口村官屋场)。
(0)
(0)
  
  • 清江山水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31 10:00:01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2、土酋覃姓迁徙情况 

    西汉刘向在《世本》中说:“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五落钟离山。”巴人起源以后,溯清江,顺溇水,迁到澧水流域。土家人说覃即瞫,为古代“巴人五姓”之一。谭其骧在《近代湖南人之蛮族血统》中说:“覃氏蛮,东汉时著于溇澧之间。

    章帝建初三年,溇中蛮覃儿健等反”。覃儿健起义军被东汉官兵镇压以后,其部族部分逃往关陇地区。三国时,蜀汉总兵覃万传随诸葛武侯南征,深受土人爱戴。南北朝时,覃无克为东宁州刺史,以勇著称。关陇覃氏至唐玄宗时,因“安史之乱”迁到施州。唐代天宝年间,御驾幸蜀,覃汝先率领土军千余迎驾,皇帝嘉其忠义,封为“施州行军总管”,子孙世袭其职。后来,覃氏后裔迁回故乡溇澧流域。

    清《同治来凤县志》明载:“覃汝先,不仕,隐居陕西南郑县,生二子:长伯坚,次伯圭,受世职。征四川吴曦有功,俱授行军总管。(覃)伯圭之后为茅岗司。”

    清《光绪永定县乡土志》载:“宋哲宗时,有覃汝先者,生元符元年戊寅,倜傥有志略。绍兴中,杨幺据湖为乱,诸洞蛮时时窃发。(覃)汝先承制分征剿抚,并施诸蛮畏服,论功授武毅大夫,镇守施州,子伯坚、伯圭。(覃伯)坚为行军总管,(覃伯)圭靖蛮有功,仍镇施州。”该志又载:“本境覃氏世为土司,有覃汝先,宋末自南郑迁施州。明初,有覃荣(又名覃添佑)始为茅冈土酋。”覃伯圭生子仕魁。覃仕魁镇守施州,任苗有功,加封“都督元帅”。覃仕魁子覃友仁于南宋祥兴年间率兵由施州追贼至麻寮,驻军红土。

    后来开辟石门县覃家山(又名金鸡关),为添平之祖。以功授安抚使,封怀远将军。覃友仁长子覃绪祖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投诚缴印,仍准袭职,颁给印凭。迁至郑家坪建衙署后,留守添平。子孙世代定居于此。覃友仁次子覃福祖,娶唐氏为妻,生子覃添佑,后任茅冈长官司首任土官,子孙世袭其职。
(0)
(0)
  
  • 清江山水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31 10:00:58
  • 来自:湖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元明清时期,以彭氏为少数民族的史料更属多见。由此可见,彭氏系土著的少数民族而非汉人。明代,彭世麒修通谱时将彭士愁与彭瑊联系起来,究其原因,乃受汉族正统的夷夏之防的思想影响所致。在长达数千年的民族压迫下,为了避免民族歧视,只好攀附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作为宗族始祖。这种现象,在土家族现存的其它姓氏族谱中不乏其例。很多姓氏都说家族祖先来源于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大栗树土地就是害怕压迫、攀龙附凤的假说。 

    据慈利县江垭镇《彭氏通谱》记载:彭士愁后裔彭嗣祖(又名彭宏先)于元代泰定甲子年(公元1324年)任慈姑州牧。卒于任所后,葬在饭甑山(在今慈利县零阳镇甑山村)。彭嗣祖四子文甫、胜甫、仁甫、君甫始为土民。彭文甫迁到慈利县八都渔浦(在今慈利县阳和土家族乡),其子为伯恒、伯桓、伯烜。彭伯恒生在慈利县八都阳和坪(在今慈利县阳和土家族乡),为茅冈土司覃垕之婿。

    明太祖时,敕封大元帅。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彭胜甫偕其子克让、克斋、克绳、克礼迁至桑植瑞塔铺高堰塔。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彭景芳随父彭克让解押楠木入南京。归来之后,在岭峰山修建了黑神庙。开光之时,彭景芳去世,彭姓土家人遂尊黑神为祖神。

    桑植县空壳树乡清代嘉庆年间立的《彭氏先后派序》碑记载了土家彭氏宗族的历史沿革。土家彭姓后嗣主要聚居在慈利县阳和土家族乡、江垭镇、苗市镇、甘堰土家族乡、零阳镇和桑植县瑞塔铺镇、空壳树乡及永定区合作桥、新桥、西溪坪、教字垭、后坪镇等地。
(0)
(0)
  • 清江山水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31 10:01:23
  • 来自:湖北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2、澧水流域土人田姓迁徙源流 

    澧水流域土家田氏以北宋武口寨“抚夷通判”田承满及其后裔为多。据《南齐书》载:南朝刘宋时期,“酉溪(今酉水)蛮”王田头拟因汉官禁断鱼盐,怒杀郡吏,被处赔款,气死。其子田都逃入僚人界中,以求庇护。及至北宋真宗咸平、祥符年间,田氏沿酉溪自建州、峒甚多,后称“溪州蛮”。

    五代时期,设二十个羁縻州,以下溪州为“都誓主”,归彭氏;其余都叫“誓下州”。其中,高州(今湖北省宣恩县)田氏势力最大。据元代脱脱撰的《宋史·西南溪峒诸蛮》载:高州刺史田景迁卒,其子田彦伊继为刺史。田彦伊子侄为酋长者甚多。其中,田承进掌军务;田承海为防虞指挥使;田承宝为山河使、九溪十峒抚谕都监。

    由于宋真宗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高州“生蛮”掠夺汉人四百余人,夔州路转运使丁谓集中“蛮豪子弟”勒令退回汉人,设寨控扼。北宋朝廷决定对高州田氏采取“部分种族”措施,以削弱其势力。

    宋真宗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慈利县土家人互相仇杀,宋真宗派遣使者言和,并筑武口寨。《民国慈利县志》载:“宋真宗祥符三年,慈利蛮相仇杀。诏澧州知州刘仁霸宣敕谕解之,乃筑武口、安福、杨泉、索溪、西牛五寨以资钤控。”
(0)
(0)
  • 清江山水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31 10:01:52
  • 来自:湖北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据《慈利田氏族谱》载:高州土人田均长子田承满于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被任命为太保、“抚夷通判”,率领部族迁来慈利县,进驻澧水与武溪交汇之地武口寨(治所在今永定区大庸所武溪口寨,故名),并于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修建衙署,创建“紫荆书馆”。后来,田承满归葬于莫家岗,其孙田泽济为其立了石人石马。因此,田承满成为田氏各支始祖。

    《慈利田氏族谱》卷一亦载:“(田)均公,原籍江西,其后子孙迁至慈利者,逮今凡五支……即以(田)均公论之,一载公生一子,讳(田)承满……上满公官宋仁宗庆历时,以战贼功,赐名‘抚叛’。”该谱还载:罗城峒民叛乱之时,田承满恩威兼施,得以平息。田承满六子田世明、田世修、田世德、田世亨(通)、田世邦、田世彰成为慈利、大庸等地土民。慈利县许家坊土家族乡老人相传:田氏因“义不臣元”受到元蒙镇压,某支兄弟九人分别逃亡之时,用一支水牛角,锯成九节,号为“日”“月”“星”“明”“亮”“龙”“凤”“虎”“满”。田氏兄弟九人按大小从头至尾各执一节,作为以后重逢相认的信物,是为《九节牛角》的故事梗概。 

    永定区紫荆堂《田氏族谱》叙其祖先原籍时,认为田承满“系成都进士,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来抚武口寨(在今永定区后坪镇武口村)。”而清代侯昌铭在《永定县乡土志·氏族》则谓“田承满,江西南康人也,明初,自成都迁岳州,以征蛮功,官永定,遂著族焉。”二说相距三百多年。至于“进士”学位,《田氏族谱》有,似不可信,因《永定县乡土志》无。田承满为江西祖亦不可信。诸多矛盾,有待进一步考证。这与封建社会讳言少数民族血统、攀附名城望族的风习有关,实在使人难以置信。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