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沅湘神歌

  • 幸福人生
楼主回复
  • 阅读:10912
  • 回复:7
  • 发表于:2012/10/31 17:25:03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沅湘神歌


    沅湘五溪,湘西山地,古为巴楚地,是土家、苗、侗等民族聚居地区。王逸《楚词章句·九歌序》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忆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作《九歌》之曲。”可见,屈原整理、加工了这个地区少数民族的祭神舞乐《九歌》,流传开来。 

    《九歌》即神歌,娱神之歌。沅湘间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其巫觋祭祀之俗、歌乐鼓舞经历代心授口传,流传至今。土家族的《摆手歌》和《梯玛神歌》、苗族的《大歌》、侗族的《琵琶歌》、瑶族的《盘王大歌》等至今仍然流传在民间的祭歌、神歌,内容上大多歌唱人类起源、先祖神灵,演唱形式上大都在句中或句尾缀以“兮”、“是”、“些”、“衣”、“啊”等语助词。《九歌》与之如出一辙。

    土家族每年正月举行摆手活动。摆手活动是土家族的大型祭祀活动和传统文艺盛会,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形式。小摆手以一村一寨相聚歌舞;大摆手活动汇聚数千数万人隆重举行。大摆手开场就是“排甲祭祖”,然后主要是跳摆手舞,唱《摆手歌》,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农事劳动、英雄故事等。万人千叠,蹁跹进退,且歌且舞,内容丰富。《摆手歌》产生于远古,流传至今,由梯玛或摆手掌坛师演唱。梯玛(巫师)祭祀敬神唱神歌,被认为是人神之间的沟通者。
  
  • 幸福人生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31 17:28:08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沅湘少数民族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原始巫教、道教、佛教、天主教等多种宗教都有一定影响。他们迷信鬼神,认为灵魂不死,万物有灵,以祖先崇拜为主,同时崇拜多神。土家族的祖先神是八部大神;苗族大多数认为他们的祖先神是盘瓠;侗族崇拜“萨玛”(意为老祖母);瑶族信仰盘瓠大王。沅湘民间各民族居室堂屋正墙当中都设有先祖神龛。神龛正中供奉“家先”,整开纸上竖写三行大字:

          ┌─────────────┐ 
          │                                        │ 
          │             天                       │ 
          │                       九             │ 
          │    ×       地      天             │ 
          │    氏               司             │ 
          │    堂     国      命             │ 
          │    上               太             │ 
          │    历     亲      乙             │ 
          │    代               府             │ 
          │    祖     师      君             │ 
          │    先                                │ 
          │             位                       │ 
          │                                        │ 
          └─────────────┘ 
  
“家先”神龛上供奉的就是“天”、“地”、“国”、祖先以及《九歌》中吟唱的“大司命”、“东皇太一”等神。这就是沅湘间各民族的信仰风习:崇拜祖先,信奉诸神;多神护佑,吉祥安康。

    从土家族的摆手歌舞、沅湘各民族的“家先”神位和祭祀风俗,可以看出:古之“九歌”舞乐韵律尚存,神位祭歌依然,信鬼好祠遗风犹在。或屈氏整理加工沅湘祭祀神歌时有所选,或多少代传承中有移植和发展,今沅湘民间遗留有古“九歌”多种“版本”。现仅从土家族《摆手歌》以及民间有关的祭祖娱神民俗活动中拾取几则歌乐鼓舞,以飨诸君。
(0)
(0)
  
  • 幸福人生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31 17:28:34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太乙府君 
  
    太乙府君,即《九歌》之“东皇太一”。古“一”、“乙”通假。据有关专家考证,东皇太一乃天神之最尊贵者,不是有关古籍记载的中原各地的“太一”神,而是南方神系中一个支系的神,仅见于《九歌》。若将《九歌》与沅湘少数民族的家先神龛结合起来考证,可以得出“太乙府君”(即东皇太一)是沅湘间少数民族自己的始祖神的结论。诸神在家先神位上的排列顺序,先“九天司命”再“太乙府君”,先“天地国”然后“亲”,皇天后土至高至尊排前,自己的始祖及历代祖先排在后面。

    沅湘间土家、苗、侗、瑶族以及中南、西南各民族几乎都有如此大同小异的人类起源神话故事:洪水滔天,人类毁灭,只有伏羲兄妹(或别的名称者)躲在葫芦中幸免于难,兄妹成婚,繁衍人类。伏羲兄妹(或神话中别称的始祖)就是人类的始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未开之前的最原始的物即为“太一”。引申开来,尊神“太乙府君”就是人类的始祖。 

    土家族神话《开天僻地与伏羲兄妹》这样描述天地、人类起源:“古时候,宇宙间一片黑暗,昼夜不分,无天无地。突然一阵狂风,把黑暗吹散了,出现了一朵白云。白云里有一卵,卵白似天形,卵黄似地形。卵生下无极,无极生下太极,太极生下两仪,两仪有阴有阳,就像两个人。”阴为李姑娘,阳为张古佬。张古佬制天,李姑娘制地。李姑娘求得七颗仙丹,吞下后生了六男一女。最小的两个,六哥名伏羲,七妹名女娲。洪水滔天,世上的人都被淹死了。伏羲、女娲躲在葫芦里逃生,兄妹成婚,重新繁衍人类。 

    土家族大摆手活动集歌、舞、乐、剧于一体,场面宏大。开场“排甲祭祖”。各村寨编排好摆手队伍,高举龙凤大旗,由掌坛师带领,呼唤着列祖列宗,献上苞谷酒、整猪等,高唱着祭祀歌,载歌载舞,祭祀远古始祖、八部大神以及列祖列宗。摆手歌舞掀开“开天僻地”、“人类起源”的远古历史画卷。洪水滔天,烟波浩渺。兄妹俩走过远古蛮荒,走出峡谷林莽,历经劫难,战胜艰险,踏浪翩翩,舞出人类的再生。两堆炊烟缭缭相缠,两扇石磨殊途同合,天意如此,兄妹俩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羞答答,情切切,为了人类的延续,只有结成婚。舞蹈表现了远古人类的婚姻形态。那比翼共舞、含情脉脉的远古兄妹,就是民族的始祖么? 

    至尊至敬的远古始祖、皇天后土,你法力广大的太乙府君,护佑您的芸芸子孙世代家发事兴、富裕强盛吧!
(0)
(0)
  
  • 幸福人生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31 17:29:04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祈生与死 
  
    人类早期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低下,特别是受疾病威胁大,早夭折寿现象十分普遍和严重。巫教观念认为,人至所以生病,是因为鬼怪作祟所致,就靠请神驱鬼来治疗。溟蒙中有一位掌管人的寿夭的神,这就是严肃公正、耿直无私的大司命。民间通过做“解结”、“打扮”、“退煞”、“下阴”等手段请神驱鬼,以祈生御死,消灾祛病,延年益寿。

    女巫打卦占卜,摇铃击鼓,折疏麻,施巫术,为民请神。大司命乘云而至,却还是不殉私情,唱道:“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这是《九歌》的描述。长寿难以祈求,对司命之神的施寿与否渐渐淡化,民间祭神祈生巫风渐变。

    随着佛教的传入,阎罗王之说的兴起,人们请巫求神似乎渐渐减少。生死命定,每个人阳寿多少,何时归阴,阎王的簿子上早已写好,到时候勾划。这便有了一位替阎王代行取命事务的介于人鬼之间的职事“无常”。这“无常”不是中原所指的无常鬼,由村民担任,沅湘民间至今还有。这“无常”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往来于阴间阳间,忙于此世与彼世的传唤、引领公务。人们一般都知道,某某人是无常,办理这一片山乡的寿夭事务。某人的气数已尽,阎王在簿子上黑笔一勾,那无常睡梦中迷蒙然便去病床上取了那人的命。第二天一早,寨上有消息灵通人士传闻,某寨某人去矣!无常微微一笑,不置可否。他当然早就知道了,本来就是他梦游阴阳替阎王干的。但他笑而不露,否则泄露了天机,哪还要他继续担当!虽然他担任这个职事并没有什么荣誉、报酬,无甚可图,却有使命感。他也不是杀人者,而是某人该去了,阳寿已满,气数已尽,难逃自然规律。有时阎王大意,错行勾划,某人命被无常受命取走,昏死过去。阴间发现这个错误,大胆纠错还阳,其命溘然回生。

    人们顺其自然,不求长生,而是多做好事,行善积德,以修来世。

    人不求寿,渐忘大司命这位尊神。道教中尚给他保留了一个职位。民间家先神龛上供奉“九天司命太乙府君”,一直沿袭下来。大司命所司之职渐变,什么时候由掌管人之寿夭转业管理火塘锅灶。他爱清洁,值班记事,将乡间善恶之事都一一记录在房梁上檩椽上,每年腊月二十四上天禀报。因此,二十三以前,家家打扫檐尘,用香烛纸钱送于墙角。好事不出门?家丑不外扬?不管怎样,年前的彻底大扫除使得室内外涣然一新,欢悦洁净过个年。
(0)
(0)
  
  • 幸福人生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31 17:30:04
  • 来自:湖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春巴嬷嬷 
  
    春巴嬷嬷是土家儿童保护神,土家族的少司命。《摆手歌》有专节唱颂。月子里的婴儿睡梦中笑了,是春巴嬷嬷在逗他(她)哩。春巴嬷嬷看护毕兹卡(土家族自称)的幼儿幼女,保佑娃儿们岁岁平安,“狗儿一样长大,/葫芦一样肥壮,/花朵一样逗人爱,/像山里的竹笋密密扎扎长起来”。

    儿童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一方面敬奉神灵祈求保佑,一方面请巫师驱骇退煞赶白虎,以保平安。娃儿受到惊骇引起疾病,巫师燃点香纸,口念咒语,对着小儿画符,驱除掉小儿额头上的黑(谐音驱骇),结合按摩推拿安抚。或视白虎为煞,念咒驱赶,禳灾祛祸。

    有苗培育护稼,无根祈神求子。巫师带着信主夫妇向神灵祭拜叩礼,唱“求子歌”,替信主夫妇倾诉衷肠,做成粑粑娃儿念咒,唱“儿也要女也要”,恳切祈求神灵赐子。然后,巫师手打两块桂竹大卦,口唱“花歌”,娱神乐神。以藤树相缠、鱼网纠扯以及一些动植物的“花事”起兴,唱人之七情六欲,唱男女风流韵事,讲唱裤腰带以下的丑话。“不讲丑话神不灵,讲了丑话笑死人”。再唱缠绵情歌动之以情。“太阳出来照白岩,/照见情姐好人才。/今日和姐多恩爱,/可惜明天要分开”。这情歌,不就是《九歌·少司命》歌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的另一种通俗版本么! 
    南山青秀,溪水流云。姑娘少妇长发拂波,银铃笑语随水轻飘。芙蓉出水,唏发南山之阿。仙人下凡,人神欢娱。“花歌”仙乐,自有美子。娱情中孕育着美好的未来和希望。

   猎神祭 
  
    土家族世代祀奉远古渔猎时代传承的梅山猎神。传说梅山姑娘英勇赤胆,在与猛虎的搏斗中,被虎抓得衣破血流,羞愤中抱虎跳崖,与虎同归于尽。土家族奉梅山为猎神,以草标结成“又”字形代神,设于山石垒穴中。土家人出猎前后祭梅山,每年摆手活动中表演“毛古斯”祭梅山。

    “毛古斯”是祭祀性舞剧,是原始戏剧的活化石,有围猎、捉鱼、开荒地、接新娘等多场。一般由十几人表演,以茅草、棕叶或芭蕉叶结成裙状服,头套上扎草辫象征犄角,分别代表人和兽。围猎场上,表演“开山”、“理脚迹”、“围山”、“分肉”、“祭梅山”、“封山”等一系列情节,表现原始社会中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祭梅山”时,表演者们裸身披草衣,摆动一根两尺长的象征男根的“粗鲁棍”,在女神面前搂腰耸胯,甩摆示雄,口念古语俚词,放荡粗犷,以博取女猎神的欢悦。这表现了远古先民对“种的繁衍”的祈求。

    沅湘间苗、侗、瑶等民族的原始傩文化中,都有裸祭行为。有的巫师腰系葫芦,将葫芦中的酒水洒到女观众身上。妇人们认为这样就得到了神赐予的生育能力。多子光荣,生殖能力强的人受到赞誉。沅湘民间的乐神娱众体现了一种原始的野性美和古代先民的希冀。
(0)
(0)
  • 幸福人生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0/31 17:30:28
  • 来自:湖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雷公神话 
  
    沅湘民间文化充满野性,对于神灵,除了尊崇祭祀,也有嬉戏揶揄,还有轻侮激将,以达到某种目的。比如求雨,人们敬奉香烛牺牲多方拜求龙王而不得雨,就用激将法,将柳叶、茶枯饼等物投放河中毒杀鱼啊虾啊这些龙子龙孙,惹怒龙王发怒降雨,以解除旱情。

    自然界中的水旱灾害风雷雨电危害很大,其中雷电最难提防,迅雷不及掩耳。雷打天火烧,暴雷殛人劈树,烧毁建筑物,突如其来,无法防备。雷神威风凛凛,极其可怖。土家族称雷神为雷公。《摆手歌》这样描述雷公:天上乌云密布,/山头罩满浓雾,/狂风呼呼刮起,/暴雨倾盆而落。/雷公踏风踩雨车,/挥动电鞭金光闪烁。/雷公像只鸡公,/嘴巴尖尖鼻子勾勾,/眼睛鼓起像铜铃,/伸出一双飞毛腿,/张开翅膀,搬起斧头,/劈里乓啷轰隆下地。

    《摆手歌》和土家族神话故事中称,土家先民曾经捉了一回凶神恶煞的雷公。老阿妈重病卧床,想吃雷公肉。众兄弟设计捉拿,蒸棕树籽撒于地踩踏,佯装糟蹋粮食状,设陷阱以待。雷公闻之大怒,电闪雷鸣,插翅下地劈砍,滑入陷阱。众兄弟擒住了威风凛凛的大红鸡公样的雷公,锁进铁笼。抚其鸡胸,觉得雷公太瘦,拟饲养一段时间,待稍肥些后再杀烹。趁六个哥哥出了门,雷公从小弟小妹手中骗得一丁点儿水火,“轰隆”一声飞上天,浇发滔天洪水,淹没人类。只有小弟小妹躲在葫芦里漂流,得以脱险,重新繁衍人类。

    土家人就这样捉过一回雷公,拘役过,侮辱过,似乎并不怎么尊崇。自从“那次”惹怒了雷公,人类几乎灭绝。可见雷公之神力,其威风可怖。雷公发怒,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劈树烧房殛人之事时有所闻。祭祀难以奏效。人们对雷公敬而远之,惟恐避之不及,慎之又慎。 
  
    战舞 
  
    土家族大摆手舞中古战舞色彩浓重。乌铳、三眼铳轰响,排排土炮声震长空,牛角号呜呜,鼓声阵阵,战旗猎猎。古战舞队闯驾进堂,以旗、排为建制,每排下设旗队、鼓角队、炮仗队、披甲队、舞队,每排多达数百众甚至逾千。披甲队身披五彩斑斓的土家织锦大氅,手持齐眉棍、长矛,拼刺,喊杀,一派古战舞雄伟壮阔的画面。

    这是对远古征战的回忆,这是土家族尚武古风、爱国精神的表现。

    相传很久以前,春节大年前土家山乡接到战令,须立即出征抗敌。战事在即,各村寨毅然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九过年,大碗苞谷酒、大坨蒸肉摆上,多样小菜合炒,为出征将士壮行。直到现在,土家族仍然提前一天过年。

    明嘉靖年间,湘西土家军一万余众出征浙东沿海,奋力抗倭,荣获朝廷嘉奖,被誉为“东南第一战功”。 

    土家族世崇武功,精忠报国。其劲勇尚武的古风、爱国主义精神,以摆手歌舞这种文化形式世代传承,雄浑的战舞激励着世代山民。

    如《九歌·国殇》所唱,将士们“出不入兮往不还”,虽然弃尸原野,身首离异,却始终刚强不可凌,为国家民族大义抗争,做鬼也争雄。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川黔革命老根据地人民踊跃参加红军,与旧势力抗争,北上抗日,以雪国家仇民族恨。 山乡流行这样的说法,“扩红一百,只要一歇(两三个小时);扩红一千,只要一天”。千千万万人参加到红军队伍中去,“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其爱国之情由此可见。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