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潘光旦先生与土家族研究

  • 完美丽人
楼主回复
  • 阅读:786
  • 回复:5
  • 发表于:2012/11/2 19:04:15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潘光旦先生与土家族研究

    潘光旦先生1889年8月13日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 1967年6月10日逝世于北京。是我国著名的优生学家、社会学家、 民族学家、教育学家。在生物进化与遗传、优生学、社会思想史、家族制度史、儒家哲学、民族史等方面有独道建树,他曾先后深入到土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对土家、苗、瑶、畲等民族有深入的研究,尤其对土家族的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潘光旦先生对土家族的研究始于1952年,当时为了确认土家族的民族成份,中央确定了一批学者调查研究“土家”,分配潘光旦先生研究“土家”历史。通过调查研究潘光旦先生先后写成了《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访问湘西北“土家”报告》、《湘西北、鄂西南、川东南的一个兄弟民族──土家》等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成为土家族研究的奠基石。潘光旦先生对土家族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研究方法上,运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资料的结合,研究土家族与研究其他民族相结合,从而开创了土家族研究的新时期。对“土家”的研究最早可以追述到清朝中叶的严如煜所著的《苗防备览》,该书的《风俗考》对湘西“土人”(即土家)的生产生活、语言文化、居住饮食、风俗礼尚等进行了收录和考识。30年代,著名学者凌纯声、芮逸夫到湘西苗区进行调查,写有《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对永保“土人”的语言、习俗等进行了初步探讨,以上研究都把“土家”放在苗族里面,研究者并未注意到“土家”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的可能,所以他们的研究未有更多的突破和发现。 

    建国初,潘光旦先生接受了研究“土家”历史的重任后,一改以往史家对南方少数民族笼统模糊的研究方法,运用辩证的历史的方法,把历史的记载与“土家”现实的聚居情况结合考察,把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资料相互参照,把“土家”置于中华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将“土家”与相邻民族进行比较研究,不仅追溯了“土家”先民的历史渊源,也找到了“土家”作为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差异所在,论证了“土家”是单一民族的理由。  

    为了追寻“土家”先民的来龙去脉,潘先生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探寻,广泛阅读了先秦史籍、《二十四史》、各代记载南方民族的史籍、地志、野史笔记以及其他文献。摘抄了有关“土家”资料卡片几万张,前后经过四年时间,写出了《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这篇长达130800字的论著,参考征引史籍50部,地志52部,野史杂记30部,其它经、诗、集、文55部,此外,还运用了严学窘、汪明等人赴湘西的调查材料,从而对“土家”聚居的范围、土家语言、土家人口进行了较为正确的估计和界定。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潘先生把“土家”及其先民“巴人”置于中华民族大历史大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研究,摸清了巴人到“土家”发展的基本脉络,也注意到了巴人融合到汉族和其它民族的历史事实;运用丰富的资料,纵横比较的方法,论证了“土家”与“蛮”的联系性,与瑶、苗、獠的区别,从而为“土家”的确认提供了历史的依据。 

    为了了解“土家”的真实情况,弥补书斋研究的不足,潘光旦先生不畏右腿抱残,毅然于1956年夏、冬两次深入到“土家”山寨进行考察,采用听取汇报、小型座谈、个别叙谈、逢人便谈等方式,详细地了解了“土家”的自称,人口及聚居情况、语言及使用情况,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土家”人的民族意识和要求等,调查了解所得不仅论证了《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观点的正确性,为及时确认“土家”为单一民族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其调查研究方法以及对学术研究的严肃性、踏实精神,至今还是后学们所学习的楷模。
  
  • 完美丽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2 19:05:10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第三,在自称上,第一次揭示了巴人与“土家”的一贯性。潘光旦先生根据历史记载和田野调查资料,运用语音学、地名学、姓氏学、文化发生学等对“土家”的自称第一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指出:湘西北的“土家”自称为“比兹卡”,“比兹”是名称本身,“卡”等于“族”或“家”。“不但湘省以外的‘土家’与不自名为‘土家’而事实上与‘土家’同出一源的一些支派也自称为‘比兹’,并且古代与中古的巴人当时也自称为‘比兹’。换言之,这‘比兹’的自称是先后贯串着巴人与‘土家’,而不是从‘土家’人开始的,再换言之,‘巴’的名称只能代表这一族类的前一半发展过程,而‘土家’的名称只能代表后一半过程,这‘比兹’的名称才代表着他们的全部发展过程。为了说明以上观点,潘先生在史籍中找出大量的与‘比兹’音相近的地名、人名、族名加以说明,如地名中的“平氏”、“白雉”、“必际”、“比节”;人名中的“丕氏”、“班子”(班氏);族名中的“比夷”(复夷)、“比跻”、“毕际”、“鼻息”、“毕”等都与“比兹”相关连。甚至于巴人的鼻祖伏羲与“比兹”有联系。伏羲二字之音,和“比兹”或“比跻”,“比际”是接近的。“伏”与“比”可以相通,“羲”与“兹”、“跻”、“际”至少有叠韵的关系。由此看来,“土家”的自称可以追溯到伏羲,从伏羲到今日的“土家”在自称上有前后的一贯性。  

    为了弄清“比兹卡”的含义,潘光旦先生1956年夏天在湘西北土家山寨调查期间,访问了许多“土家”人。在调查中,潘光旦先生更加感受到“土家”自称的高度一致性,表明这是一群富有共同传统意识或心理素质的族类。遗憾的是,潘先生未有弄清“比兹卡”的含义,土家人自己也不知道“比兹卡”是什么意思。直到今天,“比兹卡”的含义仍然是不解之谜,虽然有人说是“本地人”的意思,无论从巴人到土家族自称连贯性看,还是从其本意诠释都是没有根据的。  

    潘光旦先生对巴人及“土家”自称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仅为解决土家族的族源问题提供了支持,也为这个民族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意识提出了依据。  

    第四,在信仰问题上,论证了巴人和“土家”的图腾是白虎。图腾信仰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的重要标志,是一个人们共同体联系的纽带。潘光旦先生在研究土家与巴人的联系性的时候,发现二者有共同的图腾信仰。他认为:“老虎在巴人与‘土家’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里占有中心的地位。他从生态环境论述了巴人信仰白虎的原因,认为多虎的环境是巴人信仰白虎的认识根源。虎与巴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巴人不但以虎皮衣木盾,还用虎取名,铸虎于器物上,崇虎还造就了勇敢的民族精神。崇虎的结果,导致了虎与人的等同,人可化虎,虎可以变人,于是产生了白虎信仰。潘先生不仅论及了巴人白虎:崇拜产生的原因和表象,还廓清了巴人崇虎的发展变异脉络,巴人崇虎的发展线条崇拜廪君→白虎神崇拜→白帝崇拜→白帝天王崇拜,“从白虎神到白帝天王,是一个整的发展过程,贯串着巴人与‘土家’的信仰生活前后至少已有两三千年之久。”潘先生以丰富的学识和敏锐的眼光,注视到了贯穿于巴人到“土家”人民精神生活中这条主线,成为确立“土家”族的突破口之一。大量的事实证明,潘光旦先生对巴人图腾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富有创见性和客观性的,后来经过多次田野调查证实,白虎是土家族全民信仰的图腾,作为一种民族的自我意识至今仍残留于土家民众之中。同时,潘老也注意到了湘西“土家”存在着排斥白虎的现象,如巫师赶白虎,阿密妈妈防白虎。他认为,这是江西彭氏进入后产生的一种以龙换虎行为。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