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土家族服饰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阅读:1568
  • 回复:2
  • 发表于:2012/11/3 11:25:25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土家族服饰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土家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明代之前有关土家族的服装的文字资料记载不多,难以直接描绘出土家服饰准确而又完整的面貌。
  
    明正德年间的《永顺宣慰司志》记载:(土民)“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斓色服。”“妇女喜垂耳圈,两耳之轮各赘至十;饰项圈、手圈、足圈以示富。”]《明统志》:“土民服五色斑衣”。明末土家族诗人田圭这样描写土家族少妇装束:“高髻螺鬟尽野妆,短衫穿袖半拖裳”。清朝雍正改土归流前,土家族服饰沿袭旧制。“土司时,服饰不分男女,皆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乾隆《永顺府志》卷十二杂记)。“土民散处山谷间,男女短衣跣足,以布裹头,服斑斓之衣,……喜垂耳圈,两耳累累然;又有项圈、手圈。性耐寒,虽隆冬止单衣”(乾隆《永顺府志》卷十风俗)。
  
    改土归流前乃至乾隆年间,土家族服饰的用料有葛有麻,有棉有丝。多为土布,又名家机布。其特点为:土家族衣长齐臀,裙长齐膝,以布缠腿,便于劳作。裙腰不封口,在后腰相超后以带系之,被视为“短衣短裙”。 衣裙饰以众多花边,色泽丰富,被视为“五色斑衣”或“斑斓之衣”。 头裹刺花巾帕。夏则以巾勒额,冬则以布裹头。勒额巾宽2寸,长4尺,分两式:一为棉布,白底,蓝线或黑线刺绣;一为织锦,裹头布亦为棉布,白底,蓝线或黑线刺绣。男女垂髻,把头发挽起高束于头顶脑后,以巾捆扎。妇女喜垂耳环,两耳累累然,各赘至十;又有项圈、手圈、足圈(后去掉),为保平安,象征富贵。质地多为银器,也有玉器和少数金器。不穿袜子,光足穿草鞋。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3 11:26:03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服饰被强令改制而逐渐发生了变化。
  
    雍正八年(1730),永顺第一任知府檄示《详革土司积弊略》,其中第20条为“服饰宜分男女”,化导土民“分别服制"。此前一年(1729),保靖第一任知县就颁布了五条禁令,有“示禁短衣赤足”,他认为:“保邑代隶土司,是以居民多有不知礼节,惟服色一项,更属鄙陋,不拘男妇,概系短衣赤足,恬不为羞。”明令:“限一年,尔民岁时优腊,婚丧宴会之际,照汉人服色:男子戴红帽,穿袍褂,着鞋袜;妇人穿长衣、长裙,不许赤足。”还有“示禁白布包头”:“保靖男、妇人等,头上皆包白布,宴会往来,毫不知非。夫白布乃孝服之用,岂可居恒披戴?令行严禁……若冬日御寒,以及田桑之际,或用黑、蓝诸色”(清同治《保靖县志》卷十一)。居集镇者,为避“鄙陋”,服饰迅速照汉人服色。而散处山谷间的土民,大概直到嘉庆年间才“分别服制”。这以后,土家族服饰分成男女有别的样式。
  
    男性服饰。变化最快的是包头白布改为黑布,后进化为青丝帕,但额前仍保留“人”字形,有的地方还在左耳留两寸长的帕头。其次是著鞋袜。上衣早先为“琵琶襟”。后改为老年男人内穿对襟衣,外罩满襟衣;中、青年男子著对襟衣。中年男子对襟衣多黑色,袖口、襟沿、下摆贴天青色布条,腰饰如意勾。(图:清末土家族男子“四喜衣" 图注:现藏湘西自治州博物馆。宽衣大袖,对襟立领,黑色,襟沿、下摆压浅蓝条,两肩前后、胸、衣角、两腰开叉处均饰如意头,为大镶大沿如意头马褂。)青年男子对襟衣多为蓝色,镶花边。男裙改为裤,不论老中青,均是青、蓝布裤管上白布裤腰,裤口处青年镶花边,中年贴异色布,老年素色。 

    女性服饰。中老年妇女包黑头帕,成“锅螺圈”形。姑娘垂长辫,扎红头绳,搭挑花方巾。脚著鞋袜,绣花,不缠足。 

    衣为矮领右开襟,肩、襟沿、袖口、下摆镶边或绣花,根据花色繁简分为“银钩”、“外托肩”和“内衣”三式。贫穷人家贴1—3条异色布条,中等人家镶花边,殷实人家还在异色布条上绣花或者织锦花边。昂贵的织锦,土家人大多用于被面,衣、裙全用织锦,只有富有人家才享用得起。一般人家只能用织锦带子来镶边了。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3 11:27:24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妇女穿裙,后以裤为主取代裙。裙最突出的是“八幅罗裙”。它本是梯玛作法时的服饰,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白八色八幅布料制成,下摆吊八枚方孔小铜钱,裙片绘龙、日、月等图案。系在法衣内腰部,下垂及地,后由女子改为前后中间一大平幅,左右两边各打褶三小幅的八幅罗裙,作日常穿着。(图:清末土家妇女的八幅罗裙 图注:现藏湘西自治州民族研究所。以黑细布条勾棱成八幅,下摆与大平幅中下部贴稍宽黑布条。每幅下大上小,用数纱工艺绣三组花,前后对称,左右对称。整件裙黑白相间,棱角分明,主题突出,庄重朴实,工艺清湛。)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上衣或满襟或对襟,下着裤或裙,满襟与裤宽大,对襟紧身。仍保留“尽绣花边”之特色。  

    2002年,专家学者根据保持传统特色,吸收现代元素,融入民间工艺的原则对土家族服装进行改革设计,确定土家族服饰的整体特征。女子服饰特征为:织锦头饰配银器;上衣立领右开襟,云肩、襟沿、袖口、下摆滚花边,以阳雀花为主题图案,腰饰如意图;下穿八幅罗裙。土家族男子服饰特征为:人字形青丝帕,对襟衣配长裤,罩织锦马夹,以八勾和如意为主题图案。后经推广,在湘鄂渝黔边区普遍受到欢迎。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