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土家摆手舞及其源流再考

  • 清江山水
楼主回复
  • 阅读:855
  • 回复:4
  • 发表于:2012/11/4 14:57:17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土家摆手舞及其源流再考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摆手活动是土家族最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它与土家语言、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三者共同构成了土家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是研究土家民族的“活化石”。 

  民间的摆手活动只流行于至今仍保留有土家语言的酉水流域地区。主要有湘西北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及其辐射的鄂西来凤等地。“摆手”是汉语的意思,有的地方又叫“调年”,而土家语对摆手的叫法则因地域而大同小异。酉水北岸的龙山和永顺称其为“舍巴日”或“舍巴格次”(意为摆手活动),酉水南岸的保靖和古丈则称其为“舍巴罗托”或“舍巴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仙仁和涂乍一带而叫“卯托格次”。解放前和建国初期,这种民俗文化活动并不称之为“舞”,而“摆手舞”的提法是1952年永顺文花馆在挖掘整理民间艺术时,根据摆手活动的主要特点率先提出的。从此,“摆手舞”的叫法就一直沿用下来。

  
  • 清江山水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4 14:57:30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严格意义上讲,“摆手活动”和“摆手舞”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其内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摆手”是土家人民传统的节日活动,主要有祭祀和游艺,其中必然有唱歌、跳舞、戏剧、武术等。而“摆手舞”只是摆手活动中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内容,她贯穿整个摆手活动的全过程。传统的摆手舞不能脱离摆手活动而独立存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习惯讲的“摆手舞”,并非只是单纯的“舞”,而是指广义上的包括整个摆手活动。 

  摆手的形式、特点都十分鲜明,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族系有异有同,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大摆手以龙山马蹄寨、农车等地为代表,其规模宏大,是多族系人共同举行的活动。一般都要在摆手堂前举行,有正月堂、三月堂和五月堂之分,参加人数有时达万人之众,同时内容和过程也相对比较完整系统,有较明显的“军事”项目,所祭祀的主神基本都是“八部大王”。小摆手是本族系或某家族内进行的活动,规模相对较小,内容以生产生活为主,所敬奉的主神一般多为土王或本族系的先祖、英雄。小摆手流传普遍,摆手时间和场地都没有特定的限制,可根据需要来安排,土家地区大多数摆手都属小摆手范围。 

  摆手舞的源流和历史,众说纷纭,但大多数都局限于民间传说,很少见于史籍,难以稽考。舞蹈的本体和核心应该是其舞蹈语汇的内涵及表述,而现代研究者大多都只观注于摆手舞的功能和作用,对于“摆手”和“舞”的本身,特别是其舞蹈语汇,则很少被人们所重视和思考。  

  清乾隆《永顺府志》记载:“各寨有摆手堂,又名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阴署。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聚集,跳舞长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又“土人度多,先于屋正面,供已故土司神位,荐以鱼肉。其家祖先神位设于门后,家中鸡犬俱岁匿,言鬼主在堂,不敢凌犯流动,各寨皆设鬼堂……鸣钲击鼓,跳舞长歌,名曰摆手。”整个摆手活动一般都由土老司“梯玛” 或村寨有威望的老人主持掌坛,梯玛是土家语,汉语为“敬神的人们”,是能够沟通人、鬼、神之间的神巫。摆手活动是一个请神——敬神——送神的祭祀过程,而此过程都必须贯穿摆手舞。所以说,祭祀是摆手活动的目的,而摆手舞却是摆手活动的核心。然而,在摆手舞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动作就是“摆手”(甩同边手),这个最基本的舞蹈语汇是什么含意,正是摆手舞原始本义的根本所在。
(0)
(0)
  
  • 清江山水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4 14:57:51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据1959年湘西州民族艺术调查组对原生态摆手舞的综合记述,即《湘西土家族艺术调查报告》,结合笔者多次深入永顺的双峰、龙山的靛房、坡脚等地的亲身体验,摆手舞的基本舞蹈语汇有四大特点: 

  1、动作稳健,线条粗犷、有力。 
  2、在摆手动作中,绝大部分都是顺摆,即顺拐。摆右手出右脚,甩左手出左脚,即同边手。 
  3、摆手动作的面积较小,手的全部动作高度一般都不超出肩膀,即下摆;只有仙仁小白的“上摆”动作过肩。 
  4、下矮墙(桩),惯穿在整个舞蹈中的都是曲腿。

  将摆手舞所有的舞蹈语汇进行归类,不难发现:在所有的动作中,只有“单摆”和“双摆”是最典型和最核心的舞蹈语汇,也是最基本的舞蹈元素,这就是之所以被叫做“摆手舞”的根本所在。它的根本特点就是“同边摆手”,即摆“同边手”,而其它摆手如回旋摆等都是由单、双摆变化而来。至于打蚊子、牛打架、打猎及众多有关生活生产形象的语汇,又是在“摆手”的基础上与生活生产的动作相结合而形成的。“单摆”主要流行于古“上溪州”的龙山一带,而“双摆”则主要流行于古“中、下溪州”的永顺、古丈等地。 

  古代巴人是土家族的先祖之一,而“巴賨”板楯蛮则是古代巴国的一个部族。板楯蛮“健好歌舞”,史记曾有著名的“巴渝舞”。而流行摆手舞的酉水流域土家族,就是板楯蛮的后裔。酉水流域的土家族古属楚南疆域的“五溪”,亦为楚文化的滥觞之地,楚俗亦好乐舞,“信鬼巫,重人祠”,酉水流域的土著先民——古代楚人也是湘西土家族的先祖成分之一。

  而且,酉水流域的历史文明从2002年龙山里耶“秦简”的考古发现,及民间民俗中可知是一种“附魅文化”,且呈现出以楚文化为主流、巴文化为干流、汉文化为显流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摆手舞流传较南端的仙仁、涂乍一带,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摆手”的语汇也更独具楚风特色,他们边跳边唱,“摆手”不但可“下摆”,也可以“上摆”,这就好象双手端着“盆”类的东西,边走边“泼撒东西”的样子。往右边泼出右脚,双手往右边倾斜;往左边撒出左脚,同时双手往左边倾斜。而且在摆同边手的同时,口中配合手的动作反复吆喝着“嗬嗬啊也”。
(0)
(0)
  
  • 清江山水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4 14:59:05
  • 来自:湖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由此可见,摆手舞作为一种原生态祭祀性的“巫舞”,已是不争的事实。朔源可见,被称为“巴賨”的板楯蛮是秦汉时期流入“五溪”的,而以板楯蛮为主体的“蛮戎”之僚定居酉水流域更是两晋南北朝左右的事,而湘西楚属则是在春秋战国以前。并且,早在上古的石器时代类似“摆手舞”的原始雏形就跟随“毛谷斯”已有苗头,后成型于春秋战国的楚南,当板楯蛮进入“五溪”后,又将“巴渝舞”溶入了“原始摆手舞”,而成为后来定形的“摆手舞”。

  酉水流域的摆手舞在历史上也曾被用作于军事行为,这必然与“武王伐纣之歌”的“巴渝舞”存在某种共性。但是,古代原生态祭祀性的摆手舞仍然是源,而巴渝舞只是摆手舞成熟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属流。现代的摆手舞则是古代的摆手舞的传承和发展。因巴渝舞早已消亡,而摆手舞仍在酉水流域盛行,我们只能依据摆手舞来意会巴渝舞。所以,清《长阳县志》讲“板楯俗喜歌舞,今巫教歌舞(摆手)即巴渝舞遗意”。然而,许多学者都否认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板楯蛮之后裔,那么,清江流域是否存在“摆手舞”,笔者未作深入研究,不敢妄加评论。 

  社会文明的进程,推动着摆手舞,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摆手舞,虽说摆手舞带有强烈的楚巫遗风,但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不断被充实、变异、丰富和发展。至今的摆手舞不再只是超验的巫术行为,已成为以审美方式进行的追求此岸性、精神性现实人生效用的民间艺术活动。这种艺术活动能够把巫术经验转化成为天真浪漫、刚健朴实的审美旨趣,以至持久而广泛地成为百姓把握世界和人生的一积极方式。原始摆手舞中的那种祭祀鬼神的吆喝“嗬嗬啊也”,已演变成为摆手歌中动听的“嗬嗬也,嗬也嗬啊” 这一类动听的衬词­,而象征“泼撒水饭”的同边摆手却“进化”成了优美完整的舞蹈动作。如今的摆手舞已成为内容丰富健康、风格独特、形式完美的民族舞蹈,土家人不仅以此来自娱自乐,而且纪念先祖、教育族群、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兴旺、大吉大昌。并深受广大土家人们所喜爱,在酉水两岸代代相传,盛行不衰。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