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恩施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思考与对策

  • 何微微
楼主回复
  • 阅读:2106
  • 回复:6
  • 发表于:2012/11/4 17:25:49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恩施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思考与对策


  民俗文化不仅可以交流文化、传播信息、凝聚精神,还可以增进团结,娱乐身心。不仅是恩施州灿烂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恩施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主要内容与载体,在文化传承体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搞好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对民俗文化自身的传承、创新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乃至形成地方文化标志,意义深远。笔者通过向民俗文化涉及的行政领导、文化部门领导、民族文化研究者、学者、专家以及文化产业、旅游部门相关人员、民间文艺传承人调研和学习,对如何开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民俗文化根底在基层,主体在群众,生命在原生态,发展在政府,出路在创新。

  一、恩施州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体上讲,在恩施州民俗文化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发程度浅,利用效果低,传播范围小,大部分民俗文化处在自生自灭状态。恩施州的民俗文化资源是丰厚的,按照民俗文化的含义(即民众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模式),恩施州的民俗文化主要表现为婚嫁文化、丧葬文化、礼仪文化、民族体育文化等等,还有其它一些独特的习俗。目前,恩施州开发利用民俗文化上呈现出势头良好,群众支持,辐射力强的特点,具体进行了以下开发利用工作。

  
  • 何微微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4 17:27:12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现阶段恩施州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不足 
  
    (一)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整体影响力不足 
  
    虽然部分恩施州部分民俗文化现象、个别项目有了一定的声势及文化辐射,但是就整体而言,还没有形成合力,各种民俗文化门类不仅各自为阵而且又均势单力薄,民俗文化的整体影响力不足,对旅游的补充和丰富作用不够。虽然在非物质文化项目申报中数目多,而且也有成功申报的项目,但并没有形成地方民俗文化标志,影响力弱小,影响范围局限,开发利用还处于空白状态,竞争力不强,发展机遇不佳,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影响力还不够。 
  
    (二)民间氛围不浓 
  
     民俗文化植根民间,但由于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等原因在乡镇一级受到人员、经费、场所等因素影响,更兼内容陈旧,方式俗套,民俗文化在乡镇的文化机构部门主导乏力、民间氛围不浓,群众参与率不高,民俗文化的传承受到很大的威胁。尤其是乡镇文化站的改制,带来从业人员的身份变化,影响工作的积极主动性。离开了政府的主导,几乎就无法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在现代交通便捷、物资齐全、传媒发达,信息高速、文化多元的冲击下,民间对民俗文化依恋减少,有的地方已经到岌岌可危的程度。如在很多地区的民俗文化表演时,有时除了表演者,几乎无人观看,形成“自演自看”,形单影只的局面。很多时候,形成宣传与实际,表演上与民间“两张皮”现象。 
  
    (三)民俗文化的组织指导机构不健全 
  
    在县市及乡镇,虽然有民俗文化项目的存在,或者有成功申报为国家、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无专业性较强的指导机构,民俗文化尤其是文化门类尚欠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还没有能完整、及时服务群众、适应市场演出的组织。很多民间民俗文化文艺表演团体都处于松散式、放任式的管理状态,而缺少有效的组织,活动不多,民俗文化的氛围不浓,影响力自然也难以形成,传播力更谈不上。民俗文化处在缺总结、少提炼、无规范性文字记录的状态,自然,在操作、对外宣传、开发与利用上无“蓝本”可循,县市民俗文化的“数据库”尚待进一步建设与规范,没有形成民俗文化的基础数据,研究成果零散,不系统,也不方便利用。
(0)
(0)
  
  • 何微微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4 17:27:59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三、造成恩施州民俗文化开发利用不足的成因分析 
  
    影响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因素很多,通过归纳,可以总结如下几条: 
  
    (一)基层乡镇文化机构改革及文化人员身份变化导致引导不够 
  
    受机构改革的影响,在各地区因文化无明显及时的经济效益,往往成为机构改革的“试刀石”,而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如恩施经济欠发到地区,文化产业没有形成,更没有产业链,相对而言,财政直接负担显得得突出。恩施由于机构改革,各乡镇的文化站已经过两次拆减,被定为非企业公益性机构,乡镇文化人员身份已与事业脱钩,经费与机构、场所已严重萎缩,很多乡镇文化工作人员仅有1人,经费也捉襟见肘,文化从业人员本身就对自身保障无着有了情绪,更无工作热情与工作创新,农民的文化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与组织,往往无法进行。更加上有的乡镇文化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不够,专业研究不深,知识更新不及时,老化俗套,严重影响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效率及效果。
 
    (二)民间文化人才影响民俗文化的传承 
  
    在现阶段,一是民间文化人才断代现象严重,由于追求经济效益外出打工,民俗文化后继无人,很多民间老艺人忧心仲仲,很多民间艺术传承人说,“说好话也找不到年轻人做徒弟了”,“恩施们最大的问题是找不到传承人,现在恩施们都老了,再过几年,想教也没能耐了”。而且很多民俗文化艺术等需要一定艺术积累,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一方面是年轻人外出打工,另一方面是因现代交通、通讯、生产生活,民俗文化自身吸引力减弱,同时,农村文化、经济整体性提高,民俗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流行文化的冲击,农村氛围不浓,风俗不盛,后继乏人;二是文化事业单位人员年龄老化,现在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学文化专业的本来就少,而且又多数不愿呆在“无钱无权”的基层文化部门,很多地区、文化部门,超过五十岁的工作人员已达50%,而年轻人少之又少,而既能从事专业又能搞文化行政工作的年轻人在基层几乎找不到,在文化重任下不堪重负。
(0)
(0)
  
  • 何微微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4 17:28:29
  • 来自:湖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四、恩施州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加速制定恩施州民俗文化开发利用规划 
  
    要真正达到开发、利用民俗文化的留存,避免漫无头绪,使保护与开发、整体与重点实现很好的结合,必须首先制定恩施州、县市的民俗文化开发利用规划,制定规划时遵循以下几点: 
  
    一是广集民智,邀请相关专家、教授、学者及文化策划、经营机构进行座谈,还可以与相关文化科研机构等合作进行。 
  
    二是搞好结合,在规划中,要达到四个结合:整体与重点的结合、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原生态保护与创新的结合、长远与短期的结合。要能符合科学发展,良性循环,又能利于操作,符合民意。 
  
    三是突出重点,各县市要明确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重点,力争形成“全州一台戏,一县一品牌”。在民俗文化品牌的基础上,形成整体效应与拉动效应。分清层次,依据群众喜好程度,推广利用价值,可操作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级别排出次序,分层推进。 
  
    (二)加强恩施州民俗文化挖掘与研究力度,努力推出成果 
  
    一是整合研究资源,设立研究机构,在研究机构上,要注重建立长效机构,注重形成民俗文化研究的体系,注重充分借鉴,整合社会资源,并实现与市场的对接。

   二是大力开展民俗文化普查,由政府安排经费并形成每年的预算,由面到点,由浅入深开展民俗文化普查活动。 
 
    三是逐级建立民俗文化数据库,在普查的基础上,以民俗文化存量、民俗文化人才、民俗文化研究动态为主建立民俗文化数据库,并实施“上网工程”,最终建成国家、省、市、乡镇“一网通”。 
  
    四是着力引进、培养民俗文化研究人才,院校加强相关专业的设置与投入,招录学员进行学习,在队伍建设上要打破人事、编制的桎锢,吸纳民俗文化人才,充实队伍。还要组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进行培训和学习提高。 
  
    五是推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稳定现有的乡镇文化工作队伍,打好基础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研究中,要着重解决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问题,要让历史性、现实性、文化性、生活性充分结合,保证原意又易于推广。在形成成果方面,可以编印丛书,可以录制光碟,可以开发旅游纪念品,充分发挥传播功能,让研究成果能迅速进入市场与生活。
(0)
(0)
  
  • 何微微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4 17:29:00
  • 来自:湖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三)加强保护、包装与宣传力度,突出原生态 
  
    一是加强保障,除了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要以政府的引导入手,规范民俗文化的传播行为,不能过滥地开发,促成民俗文化失去原意,造成湮灭,一定要在开发利用中突出原生态,打原生态牌,保持其民族、地域文化独特魅力,必须开展原生态民俗文化村,开展民俗文化发源地保护工作。 
  
    二是强化包装,民俗文化相沿成习,尤其是恩施州民俗文化中的一些表演艺术上,在道具的运用,造型的设计,物品的添加,地点及时间的选择上,要依据旅游文化等活动的要求进行包装,“旧瓶装新酒”。在不破坏原生态的主旨意义的前提下引进符合时代、符合市场需求的包装。不能停滞不前,要依据民俗文化的流动性原则进行创新,如现在新农村建设中清洁能源使用、交通条件的改善、科学文化的普及等就带来了民俗的变化,这就要求恩施们要不断创新内容,使民俗文化能贴近现实与生活。方法上可以指定指标,也可开展竞赛、征文,还可以公开征集等。在民俗文化的原生态保护上,要达到这样几点要求:秉承原意,固定模式,全民参与,市场运作,不能一味官办,要还“俗”还“节”于民。 
  
    三是强化宣传,“酒好也怕巷子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一要“请进来宣传”借助利用拍电影、电视外景、人物专访等机会宣传造势。二要充分利用港口、高速、铁路、机制做好形象宣传,实行民俗文化传播的整体宣传,形成声势,造成影响,带来效果。三要“走出去”宣传,在州外、省外甚至国外举办“民俗文化周、月”活动,制作外宣品,扩大影响。 
  
    (四)加强民俗文化氛围的营造,努力打造平台 
  
    一是必须经常性组织活动。围绕申报成功的项目打造品牌。在申报的基础上开设民俗文化节或文化周,开展民俗文化展演活动,举办各种民间文艺赛事。 
  
    二是持续进行民间艺术大师(师、家、传承人等)的评比表彰,逐级评选,适当经费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出台评比办法。 
  
    三是指导组建各类民俗文化社团活跃氛围,加强交流,挖掘。 
  
    四是加强民俗文化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民俗文化发展利用的平台,如建剧场、民俗文化村、文化寨、文化广场、文化家庭等,更新、改造相关表演队伍的道具、服装等,将设施完善到城区、乡镇、村、组及民间文艺组织团体中,夯实民俗文化重新“流行”的基础。 
  
    五是要致力于文化平台的打造,寻找恩施州民族文化出山的突破口。一是要搞好“借船出海”,充分珍视国家、省大型文化项目实施的机遇,如电视剧、电影等拍摄,制作恩施州的民俗文化类的此类产品,“主打”或者“演配角”;一是着力培育恩施州的文化经纪机构,打造自己的文化出山、进山平台。
(0)
(0)
  • 何微微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4 17:29:36
  • 来自:湖北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五)整合资源,拓展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衔接点 
  
    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并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应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整体推进。 

    一是要与旅游搞好结合,让民俗文化成为旅游的重要卖点与“软风景”,相互映衬,要把文化做成旅游的终极目的与包装手段,由政府出台一定的联系机制。 
  
    二是与教育相结合,强化民俗文化的传承效果,达到宣传与培育民俗文化人才的目的,让民俗文化“进书本、进课堂”。 
  
    三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让民俗文化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 
  
    四是与“送戏下乡、村村通”工程相结合,拓宽层面,增加受众,服务群众,使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能与当前工作实现有机的衔接,相互补充。 
  
    (六)加强对乡镇及相关部门的文化工作考核 
  
    民俗文化根基在民间、在农村,因此,各乡镇依据乡情、镇情,积极行动,群策群力推动发展是开发、利用民俗文化的上策。党委、政府在今后每年对乡镇及相关部门的考核中,可把在传承、保护、开发、利用民俗文化上的成绩作为考核的一项指标,并依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 
  
    (七)进一步加大对民俗文化的投入 
  
    各级政府应担负起民俗文化的挖掘及弘扬主力,从人、财、物上加强投入,做到有研究机构、有实施队伍、有指导规划、有活动载体及场所。 
  
    一是将相关经费纳入预算,真正满足文化事业的经费所需。 
  
    二是出台民俗文化活动“以奖代补”的政策,并认真实施,使基层文化部门“以钱养事”也能达到预想的目的与要求。 
  
    三是实施“扶上马”工程。对氛围营造、对民间文艺团体的扶持、对民俗文化公益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民俗文化产品生产厂家都先“扶上马”,让其逐步成长自立,最后达到在市场中搏击和立足的能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当然,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工作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配套的,复杂的过程,以上浅见,还须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与修正,但恩施州有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党在***中又对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恩施州的两路开通在即,又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绝佳机遇,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极佳的发展机遇期,天时、地利、人和,民俗文化一定会兴旺发达,一定会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大放异彩!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