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土家族撒叶儿嗬

  • 幸福人生
楼主回复
  • 阅读:11220
  • 回复:4
  • 发表于:2012/11/5 12:01:44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土家族撒叶儿嗬


    一、历史溯源 

    "撒叶儿嗬"历史悠久,山寨里有人去世,奔丧者几人一组,踏着鼓点,和着唱词,在灵堂上高歌狂舞。它在土家山寨流传了数千年之久,风格雄壮威猛,充分体现了土家汉子雄浑刚劲、粗犷豪放的个性。 

    唐樊绰《蛮书》谈及土家先民巴人葬仪时写道:"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其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清《长乐县志》云:"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曰伴亡;于柩旁击鼓,曰丧鼓;互唱俚歌哀词,曰丧鼓歌。" 

    二、土家族"跳丧"的渊源与巴人白虎图腾的关系 

    土家族"撒叶儿嗬"又叫绕棺、打绕棺、丧鼓舞,是巴人在两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民间歌舞。土家人热爱"撒叶儿嗬","听到鼓声响,脚板就发痒"。土家"撒叶儿嗬"集歌、舞、吹、打于一体,是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撒叶儿嗬"本质上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表现了土家人对祖抚的崇拜。"撒叶儿嗬"虽是祭悼亡灵的风俗舞蹈,但从舞蹈表现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祭祀范围,主要包括有先民图腾、渔猎生活、农事生产、爱情及历史事件等民族发生发展的历史。表现了对民族历史的回忆和对祖先的崇拜。巴东"撒叶儿嗬"中最具特色的是"四大步",具有曲线美,音乐节奏为四分之三拍,来凤建始等县的"撒叶儿嗬"则多是"八字步",显出稳重有力。参加舞蹈的多为二男、四男不等,高潮时百人、千人群体参加,十分壮观。"撒叶儿嗬"舞蹈性强,表现 内容丰富、浑厚朴质,反映出土家族特有的阳刚气质,被誉为"东方迪斯科"。为广大群众及中外友人喜爱。随着时代的民展,"撒叶儿嗬"不仅仅服务于民间祭祀性的丧事活动,它更被移植,改编后搬上舞台或广场演出。尤其经改编后从"撒叶儿嗬"中蜕变出来的"巴山舞",不仅可在"白喜事"活动中跳,更可以在"红喜事"中舞蹈。

点击进入:土家族撒叶儿嗬视频

  
  • 幸福人生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5 12:02:01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三、艺术特色 

    "撒叶儿嗬"是一种传统祭祀歌舞,乡亲们聚在孝家堂屋里的亡者灵柩前,男人载歌载舞,女人们穿戴着鲜亮服饰围观助兴,这种活动往往通宵达旦的举行。土家族认为人的生死有如四季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享尽天年的老人辞世是顺应自然规律,值得庆贺。如果有老人去世,他们认为这是升天,叫"白喜事",因此,不论死者是男是女,也不论死者名望高低,乡邻都要为死者打一夜丧鼓,以此怀念故人,安慰生者。"人死众家丧,大伙儿都拢场,一打丧鼓二帮忙"。土家人就这样用绝妙的歌腔舞态表达自己旷达的生死观。 

    "撒叶儿嗬"表现的内容主要有先民图腾、渔猎活动、农事生产、爱情生活、历史事件等,反映了人们对自己民族的历史的回忆及其长期形成的道德意识与是非观念。因土家族世代生活在溪峒纵横、崇山峻岭的山区,长期越涧过水、攀岩背负的生活习惯和劳动方式,形成了"撒叶儿嗬"独特的表现风格。 

    跳舞时先由歌师击鼓叫歌,舞者随鼓声应节起舞,舞蹈形式有24种套路,其动律特点是顺拐、屈膝、悠颤,出现6/8拍子带切分音的节奏律动。不管用什么节奏,不论多少人参与,舞蹈动作都十分对称,动作姿态一般都是哈腰、曲膝、八字步、摆胯、绕手,身体按节奏上下或左右颤动,手、脚、胯向同一方向呈顺边运动。 

    "撒叶儿嗬"舞步舞姿,刚劲有力,粗犷豪放。"(《夷水古风》)按摹拟动作形象来分有’风凰展翅’、’犀牛望月’、’牛擦痒’、’狗吃月’、’燕子含泥’、’猛虎下山’……最为壮观的是’猛虎下山’,舞者跳着跳着,忽然鼓点一变,对舞中的一人猛然跳跃腾空,一掀舞伴,两人躬身逼视,忽见击掌撞肘,前纵后跃,一跃一扑,模仿猛虎扑食的动作,口里还发出一阵阵啸声,最后一人被另一人挽着从头顶上后空翻跃过来,动作形象逼真"。 
(0)
(0)
  
  • 幸福人生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5 12:02:27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撒叶儿嗬"动作调度较有规律。以"反胴体"贯穿始终,即:"顺边下沉、晃悠、颤动。"舞者身体在收缩与伸展、推进与拽拉、挺身与曲身、摇摆与晃动、震颤与抖动中展现出美来。第一种调度是,二人面对绕手,再向对方右侧上步,交换位置;第二种调度是,二人面对绕手,再向对方右侧上步,然后向左转圈回到自己原来位置;第三种调度是,二人左脚起步,第一步面对面,第二步背对背,第三步面对面,第四步背对背,然后向左转半圈,成为面对面,这种动作调度在核心舞段中出现较多 

    其动作为舞者脚掌紧紧贴地,第一拍上步,二三拍颤动,两腿交错行进,有点像迪斯科,但其中双肩相靠、曲膝、弯腰、双手抱头、身体抖动部分,又有点像太空舞,很是好看。 "撒叶儿嗬"突出一个"虎"字,即:"模仿老虎相互进退、撞击、跳跃、旋转。"舞者身体在腾空中展现出"虎威"来。其基本动作为:双方搂肩对跳,你进腿他躬身,一方借势屁股一蹶,另一方乘势腾入空中,一跃一跳,很像饿虎扑食,老虎之"威"表现得活灵活现。"撒叶儿嗬"曲牌众多,结构复杂。 

    "跳丧"中脚的动作很丰富,乐园、榔坪等地区,习惯将左脚或右脚提起后,向另一只脚前方点一下再行走,资丘、桃山等地区,习惯将左腿吸起,作为起步的动作,渔峡口的双龙等地区,行走的第一拍,左脚向左右占摆一次,乐园、榔坪、火烧坪地区,行走时,身体显得松弛,小平步行走,民间艺人称为"碎米子步"。行走时,像踩在棉花上,随着音乐节奏颤动,给人以轻盈之感。西南地区,即资丘、桃山、麻池、渔峡口等地,每一行步脚掌紧紧抓地,民间艺人称为虎步,步伐迈的较大,显得稳重有力。 

    舞蹈音乐和唱腔有高腔或平腔之分,旋律节奏有2/4、4/4、6/8,以6/8为主。"撒叶儿嗬"的配乐只有大鼓一种。舞时,"一人持一对木锤击鼓而歌,二人到堂中踏鼓、接歌、起舞,有时四人交替和穿插对舞,叫作’走四门’ ……大鼓既是伴奏乐器,又是歌师(击鼓者)指挥舞蹈、交换曲牌、调整情绪的工具。一鼓多用,敲击鼓心、鼓边、鼓邦发现不同音响"。这就使人联想到"击鼓进军"的古战场景象。舞蹈时,掌鼓者通过鼓心、鼓边、鼓沿击出多种富于变化的鼓点,边击鼓边领歌,舞蹈者则"脚跟鼓点鼓跟脚",和歌而舞,随着击鼓者的指挥,不时改变舞姿和节奏。激越时似山风呼啸,舒缓时如轻舟荡漾,有张有弛,古老质朴。"撒叶儿嗬"在土家族民间世代相袭,盛传不衰,浸透着土家人的聪明才智和深厚的民族感情。 

    "撒叶儿嗬"歌词大都是为亡者歌功颂德,并用子孙成就告慰亡灵;安慰孝家节哀顺变,继承先人遗志,再创辉煌。出唱一些英雄事迹;尤其是武将的战绩,如《杨家将》、《薛仁贵征东》等。"演唱分高腔和平腔二种。高腔刚劲高亢,如声振林木;平腔舒缓流畅,似潺潺流水"。其主旋律均在于教人化悲痛为力量,振作精神,继续前进。 

    "撒叶儿嗬"的观众不分男女老幼,但跳舞的演员都有传统的铁规:男跳女不跳。俗话说:"女人跳丧,家破人亡。""跳起来手舞足蹈,亦歌亦舞,体力消耗很大,如遇热天,还打起赤膊跳,挥汗如雨。"撒叶儿嗬"舞姿刚劲,歌声激越,舞者为男性猛士,加之战鼓伴奏,具备了战事的重要因素,表演起来,具有浓浓的火药味,说它由战舞演变而来,不仅有道理,而且有根据。《山海经》记巴人"干舞,用兵以禳"。这种舞史称为"武舞"。约在四千年前有之。《华阳国志·巴志》记:"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前陡倒戈,故世称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临丧祭祀,有歌有舞,这就是早期的"撒叶儿嗬"。
(0)
(0)
  
  • 幸福人生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5 12:02:53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四、文化意义 

    "跳丧"跳的是一种阳刚美,远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其先祖巴人便带着自由的歌舞,加盟于武王伐纣的战斗,写下了"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倒戈"的辉煌篇章。巴人尚武,天性劲勇,以威武善战著称于世,勇敢的巴国之师竟能以歌声震慑殷人,使其临阵倒戈,全线崩溃!也许正是为了光大这辉煌的历史,巴人历史上习演征战"武舞"之风极盛。从已出土的巴人作战使用的虎钮 于所发出的洪钟般的声响,不难想象巴人舞代刀的"军前舞"之磅礴气势。有研究者认为,"跳丧"源自古代巴人的军前舞,这种为生命奋争的战斗之舞衍生了土家"跳丧"的文化精神;也有人认为,古来征战几人回,寿终正寝者值得庆祝,"跳丧"是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对生命的礼赞。无论如何,土家"跳丧",最撼人心魄之处当是其威武强劲的动律和狂放不羁的风格,这一显著特征从未因时代的变迁而消亡。跳死跳活的"跳丧"舞,跳出了雄健勇猛的阳刚气,跳出了生生不息的民族魂。 

  五、传承意义 

    "撒叶儿嗬"是歌、舞、乐浑然一体的艺术。它的声腔以男嗓高八度运腔,歌调是一种古老的特性三度,仅存于清江迤北长江三峡北岸的兴山一带,在其他歌种中已成绝响;其曲体结构与楚辞体式多有相似,从中尚能找到古代巴楚之地祭神乐歌的影子。歌舞中显示出难能可贵的积极人生态度,贯穿着豁达通脱的生命观念。 

    "撒叶儿嗬"为清江土家所独有,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0)
(0)
  
  • 冬天的太阳
  • 发表于:2013/4/15 15:15:17
  • 来自:湖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笑对生死的人生观



    跳撒尔嗬,又称“跳丧”、“打丧鼓”。土家族跳撒尔嗬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隋书·地理志》中记载的“绕棺”。到唐宋时期,撒尔嗬已基本定型,唐樊绰《蛮书》载:“初丧,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至元明清时期,地方史志对撒尔嗬的记载更为完备:“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嘉庆《巴东县志》)
    用亦歌亦舞的方式悼念死者,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习俗,它不仅是一种民俗,也表现了巴人特有的生死观。
    土家人把丧事称之为“白喜事”。他们所跳的“撒尔嗬”,歌乃高亢欢快之曲,舞系豪迈雄健之风,无悲痛哀伤之感,讲求的是“欢欢喜喜办丧事”,“高高兴兴送亡人”。
    这一切都缘于土家族古老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观。即灵魂不灭,生命永恒,生与死是生命存在的不同形式的自然转换,死亡是旧生命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生命的开始,生与死是人生的必由之路。
    因此,土家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是乐观的,在他们看来,人的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从出生到终其天年老死,是顺应了大自然的规律,所以,他们称人之老死为“顺头路”或称“黄金落窖”,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因此,老人去世后,为老人去世举丧,办得越热闹红火,就越是有面子、有孝心。举丧实质上成了礼赞生命、祝福新生的一种特殊的仪式。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