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土家傩堂戏及其面具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阅读:886
  • 回复:7
  • 发表于:2012/11/5 14:21:00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土家傩堂戏及其面具


    一、名称来历和分布状况  
  
    傩堂戏是傩戏家庭中的一个重要品类,因演出多在傩堂(愿主家堂屋)里进行,故名;它又有傩愿戏、傩愿戏、傩坛戏、端公戏、鬼脸壳戏等别称。傩堂戏的特点是:它的演员都是专职或半职的巫师(又叫"端公"或"土老师"),演出以巫、道合一的组织——"傩坛"为单位,围绕着冲傩还愿而进行,宗都色彩十分浓厚。除贵州之外,四川、湖南、湖北、云南等省都有傩堂戏,但不如贵州普遍。   

  贵州傩堂戏覆盖面积广,全省大部分县、市都有分布,其中尤以黔东的德江、思南、沿河、印江、松桃、江口、铜仁、石阡,黔北的道真、务川、湄潭,黔东南的岑巩、黄平,黔西北的纳雍、大方,黔南的荔波、罗甸等县最为丰富。据调查,20世纪末,德江县有傩堂戏103坛,道真仡佬苏州自治县有傩堂戏46坛,以此推断,全省傩堂戏当不下千坛之多。就民族而言,汉、苗、布依、侗、土家、仡佬、白、毛南等民族中都有傩堂戏遗存,其中土家族遗存尤多。贵州历史上受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影响很深,追本溯源,贵州傩戏应是从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传入的,时间大约在明代。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5 14:23:21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三、傩堂神案的布置  

  傩堂戏通常在愿主家的堂屋或院坝演出,为了制造一种森严、肃穆的环境气氛,把观众引入神秘的宗教境界,巫师要精心地布置傩堂神案。神案又叫"香案"或"祖师案",大多布置在堂屋内,也有布置在院坝里的,视演出的地点而定。神案布置有一定的格局,正对堂屋为竹子编扎的彩楼牌枋,称为"三清殿"或"三宝龛",牌坊前置一神案桌,桌上供奉着傩公,傩母的木雕神像。供奉方式因傩坛而异有的用大碗盛满谷米,将傩公,傩母像插在谷米中,有的则为傩公,傩母穿上衣服。此外,桌上还供着令牌、神卦、司刀、玉印、牌带、头扎、牛角、马鞭等法物,传说多是以李老君的坐骑金角板牛制成的。例如令牌是牛舌,神卦是牛蹄,司刀是牛鼻圈等等。神案桌上还经常供奉着翻坛小山和健身大帝的木雕像。翻坛小山即申公豹,是五猖的徒弟,他神通广大,善于变化,妖魔鬼怪无论躲藏在什么地方,他都能将其捉住。健身大帝又名太子,是一具身穿衣服、四肢可以活动的木偶,无子或孩子不好带的人家冲傩还愿,须将他供在神案上。神案桌下,供着地傩小山及其妻子的木雕神像,有的还置一铁链,那是专供地傩小山捉鬼用的。桌下四周,摆满了傩堂戏面具和刀、枪、弓、剑等道具。牌坊正面和常屋两边墙上,悬挂着若干彩绘画轴,俗称"案子",其中最重要的是"三清图"和"师坛图"。  

  "三清图"是绘在纸上的三轴彩画,每轴画上绘着一位主神和若干较小的神,三位主神是谁各地说法不一,或曰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或曰孔夫子、李老君、释迦佛。除了三位主神,"三清图"上还画有一百多位神祗,各个傩坛供奉的神祗不尽相同,常见的有玉皇大帝、中天星主、太白金星、南极仙翁、解结斗母、王灵宫、马元帅、十二殿阎君、十二花园姐妹,以及雷公、风伯、左簿、右判、城隍、五猖等等。这些神祗有的属道教系统,有的属佛教系统,有的属巫教系统,巫师们并不理会他们出自何教何宗,只要能提高自己法事的威力,取得观众的信任,就统统将其请到傩常上来,反映了民间宗教信仰的实用主义和多元化特征。  

  "师坛图"是历代祖师的神位图,上面除绘有象征历代祖师的神像外,还详细写着本傩坛历代祖师的传承表。傩堂戏一般为口耳相授,师承关系非常严格地,徒弟对师父、师祖十分尊敬。每次演出前,巫师都要净手焚纸,燃放鞭炮,祭祀"师坛图"上的历代祖师,祈求他们保佑演出顺利,宽恕演出中的失误。演出结束,则要在"师坛图"前举行谢师仪式,若愿主供奉鸡牲,须扯几片鸡毛粘在图上,以告慰历代祖师。过去,一个县往往有几十上百个傩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里,"师坛图"无形中成了最好的广告,"师坛图"上有无名师,从开坛祖师传到现在已有多少代,都直接影响着一个傩坛的声誉,因此,巫师们总是把"师坛图"作为本傩坛的传家宝世代相传,从而为研究傩堂戏的历史和流派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5 14:24:08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四、傩坛法事和戏剧演出  

  傩堂戏演出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内坛是冲傩还愿的各种法事,外坛才演出各种娱神和剧目。各地的内坛法事在名称、程序和内容诸方面大同小异,法事时间的长短主要视愿主家的经济状况而定,短则一天一夜,长则3天以上。在湄潭县,一天一夜的法事计12坛,内容包括开坛、申文、立楼、请神下马、打下马卦、领牲、上熟、发兵、招魂、占灯、送船、送神。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一场盛大的法事多达23坛,它们是:开坛、申文、跑功曹、立楼扎寨、迎桥、交标合会、抛傩、开洞、打洞、灵官镇台、走阵、出神、和尚检斋、差兵***、业内灵领牲、山王图、催愿拆愿、回熟、将军统兵、禳关、勾愿、造船劝茅、游傩送圣。上述每一坛法事又分为很多程序,例如开坛的的程序有请师、发锣、迎三五、献讳、献法、唱穿衣件、请三元法主、解秽、焚香、踩九州、观师、迎神下马、问家宅卦、下装等。估么上法整月两个目的:一是迎请天上各路神仙来到傩堂享受祭品,并作证明,以还傩愿;二是驱逐妖魔邪鬼,疾病灾难,保佑主人家富贵吉利,家宅平安。巫师做法事时,头戴法冠,身穿法衣,肩披牌带,载歌载舞。他们时而吹牛角,卜竹卦,时而敲令牌,摇司刀;其间还穿插着挽"诀法",划"字讳",走"禹步",念"咒语"等神秘动作。  

  做完开坛法事,接着便上演外坛剧目。演出外坛剧目要佩戴面具,相传面具锁在桃园上洞、中洞和下洞内,需由尖角将军约请掌管钥匙的唐氏太婆(有些地方外加蒋氏太婆和戴氏太婆),将桃园三洞的锁打开,搬请出24个面具(代表24出神戏),然后才能出戏。外坛剧目按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正戏和插戏两大类。正戏即从桃园三洞中搬请出来的24出神戏,又可分为半堂戏和全堂戏,半堂戏12个剧目,全堂戏24个剧目。在思南、德江等县,正戏的剧目保留得较为完整;而在大部分地区,正戏的很多剧目也已流散,现在保留下来的正戏已不足24之数了。  

  傩堂正戏出场人物为一般为3-7人,故事情节大多比较简单,艺术上亦比较粗糙,只初具了戏剧的某些要素,还不能算是成熟的戏剧。其中不少剧目有直接为请神还愿服务的,戏中夹着祭祀,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傩祭向傩戏过渡的痕迹。例如《开路将军》一剧,扫除邪魔障碍,"天瘟砍出天堂去,地瘟吹出十方门",以确保各路神兵到傩堂赴会。开路将军的形象,明显地具有古代傩祭中心人物方相氏的影子。又如《勾簿判官》一剧,描写判官从华山骑马来到傩堂,他一手捧红印,一手握毛笔,为前往傩堂赶愿做证的众神祗点勾簿。虽然剧中穿插着许多插科打诨的笑料,并有判官为群众断案的情节,但其基本内容始终未能脱离冲傩还愿这一主题。这说明傩堂戏要彻底挣断宗教的锁链,成为成熟的戏剧艺术,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在傩堂插戏中,宗教的灵光才最终褪尽,放射出美丽动人的人性光芒。插戏是穿插在正戏之间演出的戏,又称"耍戏"、"杂戏"和"花花戏",它以广阔和生活社会为题材,戏中的主角不再是傩堂戏中的神祗,而是生活中普通平民百姓。插戏的优秀剧目有《郭老幺借妻回门》、《苏妲姐选婚》、《张少子打鱼》等。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5 14:24:53
  • 来自:湖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五、傩堂戏面具  

  1、面具流布。前述"撮泰吉"面具,一共只有5个角色,与之相较,傩堂戏面具的角色要丰富得多。调查资料表明,傩堂戏面具有的角色只流布于某一地域或某一民族中,而有的角色则在全省都有流布,不局限于某一地域或某一民族。全省共有的面具角色有唐氏太婆、仙锋小姐、押兵仙师、开山莽将、勾簿判官、甘生八郎、歪嘴秦童、关圣帝君、鞠公老师、王灵官、二郎神、土地、和尚、道士、小鬼等。而炳灵侯王、汉朝将军、度关王母、山王、孽龙等角色,则只流布于黔北仡佬族中;李龙、地盘、柳三、杨泗、龙三、龙女等角色,只流布于黔东土家族中;唐二只流布于黔北汉族中;莫一大王、花林仙官、梁吴、蒙官司、雷王等角色,只流于黔南布依族中。在民间,傩堂戏面具素有"半堂戏十二面具,全堂戏二十四面具"之说。而在实际演出中,二十四个面具常常不够用,民间艺人便根据剧情需要另添加一些面具,或让几个外貌和性格相近的角色合用一个面具。在一些地方,因面具流失之故,其角色已不足24个,例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现在只有20个面具角色,织金县面具角色15个,有的地方,面具流失严重,其角色已不足10个。  

  1949年前,傩堂戏面具在贵州流传十分普遍,估计全省在万数以上,其中有一些是明清时代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建国后,傩堂戏被作为封建迷信而受到禁止,"文革"中更被作为"四旧"遭到横扫。因此,现在剩下的古旧面具已经不多了,其中很多面具是巫师冒着风险藏在山洞中或埋藏在地下才得以保存下来的。据调查,德江县现在尚有古旧傩堂戏面具641面,这应为全省之冠;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现存古旧傩堂戏面具287面,数量仅次于德江县。其余县市现存古旧傩堂戏面具的数目未作统计,估计一般在十数面至上百面之间。以此推算,全省古旧傩堂戏面具应当不下于两千面,这些面具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心血,有关部门应予妥善收藏保管。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5 14:25:21
  • 来自:湖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2、主要角色简介。贵州省各地的傩堂戏面具,总计约有五六十个角色,男、女、老、少、文、武、鬼、神、僧、道、丑、动物一应俱全,按人物性格和面具造型,大体可分为正神、凶神和世俗人物三种类型。现将主要角色简介于后。  

  唐氏太婆,又叫"唐氏仙娘"(有个傩坛唐氏太婆与唐氏仙娘为两个人),是傩堂戏中最重要的神祗之一,其职司是掌管桃园三洞的钥匙。  

  仙锋小姐,又叫"先锋小姐",专司傩堂戏催愿和勾愿之职,是正戏《武仙锋》中的主角。  

  甘生八郎,简称"甘生",又叫"干生",是正戏《甘生赶考》中的主角,在傩堂戏中的职司是为愿主还愿领牲。甘生八郎面具为小生扮相,头戴冠帽,冠顶上有一个圆球,五官清秀,耳朵硕大,一副书生的模样。  

  歪嘴秦童,简称"秦童",又叫"勤童"或"琴童",是正戏《甘生赶考》中的丑角。  

  开山莽将,又叫"开山猛将",简称"开山",是傩堂戏中最凶猛的镇妖神祗之一,在正戏"开山莽将"中出场。他手执金黄光钺斧,专门砍杀五方邪魔,为人们追回失去的魂魄。开山莽将面具造型威猛,头生双角,嘴吐獠牙,眼睛暴突,眉如烈焰,神采生动。  
    开路将军,又叫"开路先锋",是傩堂中的先导(险道)神,职司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扫除五方邪魔与古代的方相氏类似。傩堂戏中另有一个凶神叫押兵仙师,职司是导引各路天兵天将出入傩堂,其面具与开路将军非常相似,二者可以互相通用。  

  灵官,即王灵官,相传姓王名善,本是宋朝一个民间方士,专攻火术,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玉枢火府天将",成为道教赫赫有名的护法神。他在傩堂中的任务是搜捕混入傩堂的邪魔妖鬼。灵官面具模样凶猛,面色赤红,头上戴着道冠,额际有一只混赤眼,亦称"纵目"。

  勾簿判官,又叫"勾愿判官",简称"判官",是正戏《勾簿判官》的主角,职司是负责在傩堂中为人们勾还良愿,并惩治那些作恶多端的坏人和邪神。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5 14:27:04
  • 来自:湖北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3、面具制作。傩堂戏面具一般由傩坛中的雕法师制作,材料多选用柳木或白杨木,白杨木质轻而不易开裂,容易下刀。柳木在民间是辟邪之物,民间艺人用它制作面具,显然含有一定的宗教意识。与"撮泰吉"面具相较,傩堂戏面具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艺术上比较精细。雕刻时一般有范本参照,手艺高超的艺人能毫不走样地将其摹刻出来;也有一些艺人不拘泥于范本,能任意驰骋想象,自由地即兴发挥,因此,即便是同一角色,不同傩坛的面具在造型上往往各呈异彩。贵州傩堂戏虽然流传于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但大部分角色在造型上都有固定的模式,例如仙锋小姐发冠上刻着一只凤鸟,开山莽将头上长着一地尖角,地盘和尚没有下巴,秦童歪嘴暴牙扯眼睛……不过也有一些特殊的例子,例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客田乡的仙锋小姐面具,发冠上便没有凤鸟,岑巩县大有乡侗族的开山莽将面具上便没有双角,这种同中有异的现象,对研究傩堂戏面具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突出角色性格和加强演出效果,民间艺人把一些面具(例如土地、山王等)的眼睛和下腭制成活动的,用绳子和竹棍将面具的主体部分边接在一起,称为"活动面具",又叫"动眼断腭面具",表演时以舌头操纵绳子,眼睛和下腭便会上下开合,逗引观众发笑。还有一些面具(例如二郎,孽龙等),用10厘米左右长的野猪獠牙嵌在嘴部,以增添其威猛之势。山王面具两耳各刻有一个抱耳神,以表示他是盘古王的三化身;撵路狗、地盘和尚没有嘴巴和下颌,以逗引观众发笑。这些虽是比较特殊的例子,但表明民间艺人制作面具时,的确是精心设计,很费了一番苦心。这些艺人们的聪明才智,及其在工艺方面的成就,全体现在神秘古朴的面具制作中。  

  傩堂戏面具重视色彩的调配,着色分淡彩和重彩两类。淡彩先在面具上涂一层赭石或土黄为底色,然后用桐油均匀地刷上几遍,只是在眼睛、眉毛等部位用黑色渲染勾勒,并在帽子上描绘出各种图案,图案有龙凤、云纹、兰草、牡丹、菊花、福寿等等。重彩用红、蓝、绿、黄、黑、赭等各色油漆在面具上勾画涂抹,一些细致的地方,如盔甲或帽子上的花纹,则用笔精心地加以描绘。总的说来,傩堂戏面具的色彩浑厚、凝重、大方、和谐,注意整体效果。有的面具经过岁月的长期侵蚀,油彩已经剥落,显得古色斑斓,酷似陶器或青铜器,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和美感。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