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阅读:1383
  • 回复:7
  • 发表于:2012/11/5 14:34:35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中外专家称“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以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为主要流传区域。

    毛古斯舞的起源,无史籍记载,但有故事传说供参考。据龙山县坡脚乡卡柯村土家族毛古斯老艺人(“梯玛”掌堂师)田其友说:“我们土家族的祖先是‘毛人’。原始社会,‘毛人’身穿茅草树皮,吃的是野兽生肉和野果。后来,隧人氏钻木取得了火,给了土家族的祖先‘毛人’。有了火后,‘毛人’用石头和木棒打得的猎物用火烤熟,食后味美可口。从此,吃生肉现象消失了……”又说:“毛古斯是女的,当时是女的为男人扎草衣草裙,崇拜男性,并带领男的上山打猎,因为女人最会识别猎物的踪迹,每次出猎必有收获。有了她,土家族祖先‘毛人’才有吃穿,她死后,变成了‘梅山神’(猎神)。因此,后来土家族人上山围猎,必须虔诚祭祀梅山神。又因梅山神是女神,所以祭祀时严禁讲丑话……”还说:“跳毛古斯舞,在我们卡柯田祖,相传有名有据已有七代人了……”

    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表演大多与跳摆手舞穿插进行,也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流传区域内的各县志厅志均有记载。如乾隆《永顺府志》、嘉庆《龙山县志》、同治《龙山县治》、同治《保靖县志》、光绪《古丈坪厅志》、民国《永顺县志》等志书中,都记载了祭祀仪式跳摆手舞和毛古斯舞的习俗。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5 14:35:49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1.棍的拿法:横握棍、直握棍、竖握棍、斜握棍。

    2.单人动作:

    找果子:准备,“正步”,双臂自然下垂,右手握棍的一头,拳口朝前,棍的另一头斜托在身后。第一至二拍,左脚起向前走两步,稍屈膝。右手持棍,在第一拍时向前拄地,左手自然摆动,眼视下方,作“寻找果子”状。第三至四拍,左脚上一步,上身前俯,左手向地下作“捡果子”状,右手持棍拄地不变。第四拍,起身,左手“虚拳”,端于嘴前似吃果子状。

    祭梅山:“八字步”,双手“横握棍”端于胸前,向前鞠躬两次。
    理野兽脚迹:“小八字步”,屈膝,上身前俯,双手于腹前“直握棍”,棍头稍下斜45°。第一至二拍,左脚上一步,向右拨棍,上身稍右扭,眼视棍头方向。第三至四拍,做一至二拍对称动作。

    追野兽:向前走“碎步”,上身左右稍扭动,同时“高低手”位举棍,棍子稍抖动,眼视前斜下方。

    迂回追:“斜丁步”半蹲,上身向左扭,双手于腹前“斜握棍”,棍头斜向右前,双脚连续向前“磋步”,棍子上下稍抖动,头左右摆动。

    追打:“正步”,双手屈肘于右侧“竖握棍”,棍头稍后斜。第一至二拍,双腿屈膝,上身前俯,右脚起向前跑两步。第三拍,左脚跑一步,双手举棍向左斜前下方打去,双腿半蹲,右脚紧跟左脚,棍按于地下。第四拍,“棍按于地下”姿态不变。

    抖狗蚤:“小八字步”,双手叉腰,屈膝,头稍后倾,眼视前方。第一拍,右脚起先落地,左脚稍提起,双脚交替“小跳”四次,同时双肩随脚上下耸动,头左右摆动,身随之晃动。第二拍,双手叉腰,屈膝,摆动“抖狗蚤”,停顿一次。

    打露水:“大八字步”,左手“虚拳”端于腹前,右手握“虚拳”屈肘于腹左手前,双拳口朝前,稍屈膝。第一拍,左腿屈膝向前迈一步,向左送胯,上身稍后仰,右转身1/4圈,双脚成“大八字”半蹲,双手保持准备姿态(双手握棒状)。第二拍,身体顺势向右摆动,同时右脚上成“丁字步”。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5 14:36:16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搭肩:同“打露水”准备姿态。第一至二拍,做“打露水”一至二拍动作。第三拍,双脚原地小跳一次成“八字步”半蹲,上身前俯头,双手保持准备姿态。第四拍,双脚原地小跳一次,小跳落地时,胯迅速前顶,挺腹,上身后仰,双手“斜握棍”向右肩上甩“搭肩”。

    撬天:“右丁字步”,双手“斜握棍”。第一至二拍,右脚上一大步,屈膝,向右送胯,左脚稍提起,跟于右脚旁成“八字步”,双膝弯曲,上身稍向左扭,同时双腕将棍下压,两拳上撬。第三至四拍,保持上撬姿态,臀部向左斜前送胯两次。

    奎看:“大八字步”稍蹲,双臂自然下垂。第一至二拍,左脚退一步,右脚跟上左斜前成“左踏步”,双腿屈膝,上身稍向右扭,同时左手屈肘于额前“盖掌”,眼视远方,作瞪望状,右手自然下垂于身后。第三至四拍,做一至二拍对称动作。

    野兔跳:“大八字步”半蹲,双手曲肘于两肩前“立掌”,手心朝前,两大拇指对两耳根。第一至二拍,双脚保持准备姿态,向前跳两次,上身稍前俯,同时双臂屈肘前伸,连续拍掌六次。第三至四次,做一至二拍动作。第五至六拍,双脚保持准备姿态,向后退跳两次,同时双手屈肘于腰,连续拍掌六次,上身前俯仰头,眼视前方。

    赶猴子:“正步”,双手“竖握棍”,向前走碎步,上身随着摇动,眼视前方。

    围猎:“大八字步”半蹲,双手旁抬25°,手掌打开,掌心朝前。第一至二拍,保持准备姿态,“花邦步”向右移动,上身向右倾斜,上身和头不停摆动。第三至四拍,做一至二拍对称动作。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5 14:36:40
  • 来自:湖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3.双人动作:

    围打:一人在前,一人在右斜后,站“八字步”,双手“斜握棍”于腹前。第一拍,前一人右脚向右斜前上一大步,双腿半蹲,同时双手举棍向右腰前下方打,另一人左脚向前迈一大步,双腿屈膝,同时双手举棍向左前下方打去,两棍交叉压地。第二拍,前一人左脚向右斜前上一大步,双屈膝,举棍向左下方打,另一人举棍向左自转360°。第三拍,同一拍动作。第四拍,同时两人立起举棍,握棍下压。

    打粑粑:两人相对站“正步”,双手“斜握棍”于胸前。第一拍,两人同时上左脚成“弓箭步”,一人举棍,另一人打地。第二拍,“弓箭步”不变,一人打地,另一人举棍。

    揉粑粑:两人对面躺卧在地,双腿成“小八字步”,双手握棍一端,棍直放于两腿之间。第一至二拍,两人腿的姿势不变,上身稍立起,眼看双脚之间,同时双手将棍一拉一伸,一拍一次。第三拍,腿的姿势不变,两人上身卧地,双手举棍后打。第四拍,两人同时稍起上身,双手举棍前打,棍头落于双脚之间。

    毛古斯舞音乐:

    ︳崩可 ︳崩可 ︳崩可可可 ︳可可乙可 ︳崩可可可 ︳乙可可 ︳
    ︳崩?崩︳崩可 乙可 ︳崩O  ︳崩崩崩 乙崩 ︳崩可 乙可 ︳崩O
    ︳崩可崩可 崩可崩可 ︳崩可 乙可 ︳崩可 可崩 ︳崩可 乙可 ︳崩O  ︳崩可可 ︳
    毛古斯舞所用相关器具:

    1.服饰:棕叶帽、茅草、树叶或稻草衣裤。
    2.道具:齐眉棍,五尺多长油桐鼓,三尺长,直径五寸,猪板油薄膜制作而成敲鼓木棒,长一尺左右。
    3.乐器:
    牛皮鼓:制作简单,取一截两人环抱的桐木,掏空其中,两端蒙以牛皮。
    猪皮桐木鼓:据说远古时祭神用的鼓只用这种桐木鼓。即截取碗口粗细的桐木,长三尺,刺空,一端蒙以猪板油,以蔑箍扎紧。前后其声“唱随”,无需配锣(当时尚无铜器)。
    铜锣:直径为三尺左右,是神堂里的必备响器。舍巴歌开端常有一大段固定的锣鼓点,村民们一边口念锣鼓点,一边跳起摆手舞。在摆手歌的行腔中,常在结尾加上“盘咚盘咚”的点子。盘为锣声,咚为鼓声。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5 14:37:13
  • 来自:湖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土家语称为“帕帕格次”或“拨普卡”,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具有舞蹈的雏形,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揉交织,形成浑然一体的祭祀性舞剧。具有以下独特的艺术特征:

    1.戏剧性特征。
    表演具有固定的程序:毛古斯表演活动从《扫堂》人手,中间有《实姐》(即围猎)、《送坐》(即捉鱼)、《借目》(即做阳春)、《耙耙哈》(即打核把)、《接新娘》诸场,有的地方还表演《哭切卡卜》(即熊外婆)等童话故事。其间渔猎农垦等内容与摆手舞基本相同,但表现形式却不一样。前者是以定型的舞蹈动作来体现,毛古斯则是通过一定情节、人物对话及动作等戏剧手法再现生活。如《实姐》这场,以.“报信”、“开山”、“理脚迹”、“围山”、“倒杖”、“分肉”、“祭梅山”、“封山”等一系列情节,真实、古拙地再现了原始社会中土家先民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直到现在,龙山的土家人在围猎活动中仍保留着这种“上山赶肉见者有份”的原始公社式的劳动分配方法。如《接新娘》这场,出场人物有新娘和毛古斯,“新娘”由男人反串,以宽大的桐叶或芭蕉叶作头巾,以桐叶柄扯成丝或一串红玉米作耳环,正月多用红布头和红色的“露水衣”装扮“新娘”。由两人双手交叉组成一乘轿子,抬起“新娘”,一路吃喝着颠啊,距啊,最后在举行拜堂成亲时,在互不相让下引发争斗,谁打赢了谁就当“新郎”。这种“争婚”的闹剧,显著地展现了群婚制向对偶婚演变时代崖婚姻特征。

    参加毛古斯表演的或十来人或二三十人不等。其中一人饰“婆帕此”,即老头儿一人饰“帕尼”,即老婆子,其余饰其子孙——小毛古斯,皆呼老翁为“拨普卡”,称老抠为“帕帕”,意即祖父祖母。在《钓鱼》等部分场次中还有装编子的,称为“姑鲁子”。每晚玩一场,时间多在摆手歌舞接近尾声时。演员化好装后,事先在摆手堂外的草树下候场,届时一轰而至,堂上歌舞立即停止,摆手者纷纷让路,说是祖先爷爷来了。观众对演员不能妄加评论,不能指名道姓。因为毛古斯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是古代始祖的化身。当人们在摆手歌舞中颂扬了先祖拓荒创业的丰功伟绩后,更想目睹先祖尊容及其革路蓝缕的创世活动。于是,土家便一代传一代地保留了这种原始活动的活化石——毛古斯。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