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地盘子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阅读:597
  • 回复:1
  • 发表于:2012/11/5 14:52:54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地盘子

    地盘子流传于鄂西咸丰县水井槽、朝阳寺、曾沟、鸡鸣坝、燕朝等地,尤以水井槽、朝阳寺为盛,当地不仅汉族人民爱跳,土家族人民也喜欢跳。表演时间主要是在春节期间。它通过生、旦、丑三个角色的相互打趣逗乐、插科打诨,生动地表达了人们欢度佳节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较含蓄地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  
艺术起源 

  清末民初,咸丰县朝阳人李宗顺、刘桃安、李仁堂三人,都是木匠,善雕刻,爱娱乐,且交谊甚厚,每逢春节就在一起玩花花灯。他们在唱词唱腔方面,揉进了不少山歌小调,使表演更加活跃,更富趣味。他们还以民间故事“七仙女下凡”为题材,把花花灯中的一旦两丑改为一生一旦一丑(旦为张七姐,生为董永,丑为土地公公),在动作上突出了生角的潇洒和敦厚,加强了丑角的滑稽和诙谐,同时还把交换场地时走的较简单的横移步改成了弓步旁移带转身的“丢一字”,使三人在场上转来转去,交替循环,于是又名其为“三人转”。后来三人转在表演上又有所发展,三个角色始终站成三角形,生、丑都是猫着腰,眼睛盯着旦角,而旦角始终跳“丁丁步”,故又称“丁丁猫”。丁丁猫表演达到高潮时,那灵活的转动似盘子在地上转,从而又被称为“地盘子”。  
历史记载 

  同治版咸丰县志记载:“地盘子,三人舞,内容灿采,形象生动,舞姿丰呈,鼓乐清扬。故自唐千载而下,日陶月铸,历久弥新。平唱锵锵,盖动于梁尘;万舞奕奕,攸赞乎霓裳。妙语解头,常逗掩口于葫芦;插科打诨,总起众兴之哄堂。白雪同调,催放岭头之梅;青睐宜群,常爆热烈之掌,实土家族民间之独特歌舞。春节灯花之期,讌集庆典之会,不可或缺也”。  

  地盘子属灯舞,一般是在春节期间进行表演的。它通过生旦丑三个角色间的打趣逗乐、插科打诨的表演,生动地体现了劳动人民在春节期间的热闹场面和喜悦心情,语言地方化、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5 14:53:14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地盘子的舞蹈动作非常丰富,有梭步、鹤鹰展翅、怀中抱月、半边月、半推磨等十几个动作。在表演上,生角文静、潇洒,旦角娇羞、含蓄、轻盈,丑角粗犷大方,灵活健美。动作以下沉、顺边、颤步、丁丁步为主要特征,贯彻始终。  

  地盘子的音乐和唱腔也丰富多彩。音乐有锣鼓长路引(引子);唱腔有高腔、平腔、颤腔、十一字掉三等众多曲牌,多为微调式和六声商调式。高腔高亢、优美,平腔舒展柔和,大板腔平稳,颤腔节奏鲜明。伴奏乐器是马锣(又称“咚子”),大钹、大锣、鼓等民间打击乐器。  

  地盘子的表演形式是且歌且舞,一领众和,或一问一答。一段唱腔一段锣鼓。唱词中间以问答方式,运用民间传说介绍其源流外,其余为即兴创作,多系恭维、庆贺之词。另外还插些闹五更、十二月等民间小曲。唱词的结构为7字2句式。表演开始时,生旦角先上场,唱完一段后两人交换位置,接着丑角出场,动作和生角相同。三人一起边唱边跳,唱完一段后又交换位置。三人一进一退一阻,配合默契,妙趣横生。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