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鸾塘书院

  • 完美丽人
楼主回复
  • 阅读:1412
  • 回复:3
  • 发表于:2012/11/6 9:25:07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鸾塘书院

   提及鸾塘书院,许多人都知道它是贵州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倘若要问它的具体地点,这也许就是个难题了。据《思南府志》记载:“沿河建书院始于宋代,主授《四书》、《五经》,习‘八股文’。主持人称山长,就读者分内外生童,一般每月集中两次上课,其余由生童个人攻读,经费由田租收入和捐款支付。宋绍兴年间(1130—1162年),在城东25公里建鸾塘胜院,清康熙癸酉(公元1639年)举人朱可熹、朱可颐兄弟就读于此。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55年)废,石碑尚存,为贵州最早的书院之一。”


    传说早在宋朝年间,黎姓祖先就已居住于沿河县管辖下的鸾塘寨,因其寨后茂林重重,猛兽伏出,寨内屋宅千余,人丁兴旺,故又称鸾塘寨为黑虎寨。那时,鸾塘村寨规模宏伟,外有围墙封锁,只留一石朝门供人出入,寨内楼台轩榭,雕栏花窗,数条村巷如街道闹市般繁荣;村寨所倚的五龙山脉伏岸而行,村前的白泥河水清沙明,鱼跃浅底;河岸上绿树成荫,翠竹成林。


    俗话说:山生贵人,水出财富。宋代的鸾塘数百年文风盛行,骚人墨客甚多,修建鸾塘书院后,远近才子纷纷云集于此,河畔林间早晚书声朗朗,。鸾塘村寨依山傍水,良田甚多,物阜人丰,涌现出 “九姑传奇”、“黎公旦传奇”、“黎錞简雍同胞生,双双赴京奇状元”等等民间奇闻轶事。

  
  • 完美丽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6 9:25:51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鸾塘整个村落位于白泥河西岸,清澈明净的白泥河倚着五龙山脉蜿蜒而至,将鸾塘围成了一个半圆后,再由北向南穿越青龙峡谷直奔乌江而去。河岸上,数十棵三五人才能合抱的乌杨树遮天蔽日,形态各异。寨后群山起伏,传闻从高处看,那些群山胜似五条蟠龙伏在那里,因此人们称它们为五龙山。而鸾塘所在地则是其中的一条龙将头伸到在这里来饮水,古人称之为“渴龙饮水”。更为称奇的是整个鸾塘村寨座落在东一脉红岭之上,遍地都是红砂土,细小而没有杂石块,村子里的人说这种土被水冲走消失后,只要将底层的硬土层翻上来,过不了多久又会成为细土壤,只要你勤劳,红砂土就不会变得贫瘠,所以当地人把它称为“子孙土”或“富贵土”,也许,正是这种红砂土造就了鸾塘的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吧。


    在河边进入村寨的一块菜地的一侧,有四块大小、花纹一致的包耳型石牌,长约186厘米,宽处约56厘米,窄处约32厘米,厚约16厘米。其石牌的一面刻有花纹,另一面较为粗糙,据说为鸾塘胜院大门石柱两边的附属物,从这些石牌可以推测当时的胜院的门柱应该是非常高大精致的。在菜地的附近,不时会发现一些青砖,这些青砖有两种:大的长约29厘米,宽约19厘米,厚约9厘米;小的长约26厘米,宽约16厘米,厚约4厘米,青砖呈深灰色,非常坚硬,一户村民房的后墙全部都是用这种青砖砌成。在村民们的石阶、院墙中,依稀可见到一些残碑断柱,只可惜的是,县志中记载的那块石碑尚不见踪影。


    据村中的一位老教师黎金常介绍,鸾塘胜院规模式样是仿照思南府楼而建,底层是先生办学之所,二楼是村寨族长议事中心和储放兵器的密室,整个胜院规模宏大,可供三四十户人家居住。胜院的前后有两条长而宽的通道穿寨而过,来人从大朝门进来后,可分左、中、右三条石板路进入寨子中,正中的一条直通胜院楼房。寨子的四周是用坚固的石墙封锁着,一般人不得随意入寨,足显当时鸾塘胜院的气概恢宏与威严。

(0)
(0)
  
  • 完美丽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6 9:26:53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在鸾塘村民中,广泛流传着一位让他们引以为荣的一位彰名显赫的先人——黎錞,翻开鸾塘黎氏家谱,有其记载:“黎錞,治平中及弟,学魁天下,时人称人中俊杰,器承宋主上,钦点状元及弟”,“黎錞圣祖人一状元及弟,简雍祖一探花,吾家抚弘农而并水超雁门而轶延陵自錞祖丹名天下”。黎錞于宋历癸未年(公元1043年)中进士,官至朝议大夫,乃宋朝经学状元、内阁大学士。在人才云集的北宋京师黎錞名震朝野,熙宁八年(公元1057年)黎錞出任四川眉州知府,时称“黎眉州”,在任职期间,黎錞十分关心百姓疾苦,经常微服私访民情,从不乱施刑罚,深受当地群众拥戴,百姓称颂其云:“政简而刑轻,仁厚而爱民” 。黎錞在眉州任期满后,当地百姓纷纷上书朝廷苦苦相留。相传苏轼有一首《寄黎眉州》诗云:“胶西高处望四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雄春后雪,娥眉翠扫雨余天,治经方及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画趁流年”。


    黎錞平生论著较多,所著《春秋经释》十二卷,《校勘荀子》二十卷,《经论》等,很有学术价值,在当时影响很大,相传在鸾塘书院有其存本,但具体情况无从考证。


    其实,在其他省份的黎氏家谱中,也有关于黎錞其人的记载,那么黎錞究竟是何方人氏,目前尚不能得到准确的定论。但居住在鸾塘的黎氏家族深信黎錞就是他们的先祖,这是因为在他们的家谱中特别记载着一点,突出黎錞状元及弟之后,见鸾塘黎氏家族字辈只有“书廷景嘉秀、正朝世代兴”十字,别姓干犯祖讳,故添二十字列辈于此,为“书廷景嘉秀,金敖朝应泰,国正文祖德,周继显先传,宏大宗经学,世代裔茂兴”三十字,周而复始,不得乱取。据老教师黎金常说,在至今的黎氏族姓中,只发现鸾塘的黎氏家族依照此三十字辈取名。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