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土家族民间遗存舞蹈形象调查与研究

  • 完美丽人
楼主回复
  • 阅读:997
  • 回复:6
  • 发表于:2012/11/7 11:14:24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土家族民间遗存舞蹈形象调查与研究

    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民俗及其外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此研究一个民族的舞蹈,必然要探索该民族舞蹈的民俗意蕴。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基础文化,是识别区分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的土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与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一样,虽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因而这就给研究该民族舞蹈的民俗意蕴带来困难。关于土家族舞蹈的民俗意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少有人进行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今比较流传的土家族舞蹈的钩稽,对土家族舞蹈的民俗意蕴加以探讨,以见土家族民俗与土家族舞蹈之间的相互影响、吸收。 
    
  民俗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但主要属于观念性的现象。曾担任过英国民俗学会会长的博尔尼女士(char lotte sophia bume)有段非常著名论述:“民俗包括作为民俗精神秉赋(the mental equip)的组成部分的一切事物,而有别于他们的工艺技术,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式,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人海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祖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土家族,史籍中称谓较多。秦汉时被称为“禀君种”、“板楣蛮”、“责人”、。次后,多被称为“溪蛮”,“楼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阳蛮”等。宋代出现了专指土家的“士民” “土蛮”“士兵”等名称。土家“作为族称出现始于十至十三世纪,民族语言称作“毕兹卡”而汉语叫作“土家”,其含义都为“本地人”。1957年1月,土家族被确认为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土家族成就了绚丽多彩的、独有的民俗文化。旧志上说:“民情淳朴、土厚而风淳。”“僻陋与深山,而有此醇静之俗,所谓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盖风之古也!  ”。18世纪初的“改土归流”,土家族渐渐融入汉文化。同时,土家族传统文化就日趋薄弱,许多土家族的民俗在生活中已经罕见了。现今得以保留主要见于传统文化艺术之中,而舞蹈作为一门肢体语言最丰富、表现力最强的艺术,对土家族的民俗事象起着主要渲染和传承的作用,可谓见证这些民俗的“原始舞蹈遗存”。 
     
  土家族民间遗存舞蹈著名的主要有茅古斯、摆手舞、八宝铜铃舞、丧鼓舞、跳马舞、踩戏等。而当代一些民间艺人与舞蹈工作者,为反映土家族民间文化的神秘多姿,又创编了一批在国内外舞台比较引人注目的以土家族为素材的舞蹈作品,如《长阳巴山舞》、《土里巴人》、《扎花女》、《毕兹卡神韵》、《摆手女儿家》等。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反映生产生活的舞蹈;二是表现宗教祭祀的舞蹈;三是展示节令习俗的舞蹈。这些舞蹈都与土家族历史丰富的民俗事象紧密相联,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意识,具有鲜明的、深刻的民俗特征.是土家族民俗文化孕育、催生和哺育的结果,烙印着和表现出深刻而独特的土家族人文个性与民俗观念。
  
  • 完美丽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7 11:15:42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有着浓郁宗教色彩的土家族祭祀性舞蹈《丧鼓舞》.其舞蹈内容也大多与土家族生活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丧鼓舞》又称“跳丧鼓”、“绕棺”、”丧堂孝歌舞”、“跳撒尔嗬”等,土家族人俗称之为“跳丧”。古时候土家族死了人,都要请梯玛(即巫师)办理丧祭。据有关史料,在南北朝就有“父母死.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据《夔州图经》.隋唐有“巴人踏歌伐鼓祭祀”。唐代《蛮书》中也有叙载:“其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所指即是这一祭祀性舞蹈,不难看出土家族丧葬习俗和丧鼓舞具有久远的历史。表演“跳丧”,参加者少则四人,多则可达百人以上。因土家有“女人跳丧.家破人亡”的禁忌民俗,所以女人不跳丧。《丧鼓舞》的形式有“待尸”、“摇丧”、“哭丧”、“穿丧”、“践丧”、“退丧”等若干段。表演开始,一般由梯玛(即巫师)手执纸幡领队,依次为灯笼队、乐器队(鼓、钹、锣、牛角、唢呐等).次后便是手执火把参与的跳丧舞者。乐器奏出”点子”,舞者脚踏”点子”,做“单穿花”、“双穿花”、“龙摆尾”、“蛇蜕皮”、“童子叩观音”等套路动作。

    这些都真实反映了土家族人为祭奠亡灵、安慰生者时的狂舞高歌和特殊的生活民俗。歌舞飘溢送亡灵,是土家族祭亡人、慰生者的一种特殊方式,同时也是对死亡的一种特殊理解。故民谚:“听见丧鼓响,脚板就发痒”、“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送亡人”等。这种至今保存着古代土家族生活民俗遗风的传统丧舞,对土家族的丧葬生活民俗可谓是最恰当的写照和传承。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在竹枝词中写道:“谁家开路添新鬼,一夜丧鼓到天明。”深山存古韵,丧鼓延遗风。《丧鼓舞》强烈地表现出豁达乐观,不屈不挠的一个“饿死也要跳三年”的土家民族之魂。 
     
  湖北宜昌创编的土家族舞蹈剧《土里巴人》在兰州中国艺术节上一鸣惊人,展示了奇异、独特的土家族婚俗。《土里巴人》提示了土家族从生息繁衍、婚恋、嫁娶的各个主要环节.由序幕、”摸灰”、“骂媒”、“织锦”、“背山”、“哭嫁”、“甩筷”、“穿鞋”、”抢床”、尾声八段组成。每段既可独立成章,也可浑然一体,展现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土家族婚俗风情画卷。如“哭嫁”:姑娘出嫁前聚集自己的亲朋好友,以哭伴喜,叙述离别情、母女情、姐妹情.姊妹们。有歌唱道:“三根线一般长.舍不得姊妹舍不得娘。抱着太阳哭月亮,抱着月亮哭太阳,凤妹好似离窝的鸟儿,舍不得姊妹舍不得娘”。 
   
  《扎花女》是湖南民族歌舞团创作的舞蹈,艺术地再现了湘西土家族特有的扎染艺术民俗。通过“纺、织、扎、染、漂”五幕展现土家族的扎染艺术,把一个土家族传奇故事融合在诗一样的表现形式当中。编导运用了大量的群舞表现情景交融的画面。大线条和大画面的运用.通过扎花女的人生反映浓浓的土家族民族风情。第一幕的“纺”中,男子群舞构成各式各样的山野背景,烘托少年时代的扎花女的纯情与天真:而少年扎花女采集山花编织花环的独舞,运用了勾脚、旋手等独特的动作.有着别具一格的土家韵味。而在第五幕“漂”里.大对比的女子群舞则烘托中年扎花女和老年扎花女的人生辉煌。湘西龙山土家族风情歌舞《毕兹卡神韵》则是根据土家族发展过程中的生产、生活、劳作和婚姻等独有民俗改编而成的。通过“天”、“地”、“人”、“和”四个篇章,结合土家族神秘的民间音乐舞蹈形式,生动展示了土家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表现了土家族的过去、现在、劳动、爱情、奋斗以及对未来的无限向往,深刻折射出土家族独特的人文特征和古朴而神秘的生活民俗。
(0)
(0)
  
  • 完美丽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7 11:16:59
  • 来自:湖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跳高脚马舞》、《灯舞》、《舞土狮子》、《板凳龙舞》等均为土家族逢年过节时欢乐热烈的自娱性舞蹈节目。每逢新春佳节.一般从正月初二至十五,集体组织欢庆自娱.少则十余人,多则数十人以上。《跳高脚马舞》表演一般是青年男女。参与者双脚均捆上高脚木马,简易化装.手持灯笼,集体队型,表演各种动作如高空垒人等。土家族《灯舞》民间种类较多,除龙灯舞外.还有花灯、蚌壳灯、虾子灯和彩龙船舞等等。如”花灯”.在张家界市桑植境内早就盛行。据清同治年间《乾州厅志》记载:“元霄前数日.城乡剪纸为灯或龙或狮及鱼虾状。龙灯出.各灯随之尘市,放暴竹辄舞;又以童子扮演采茶.秧歌诸故事。至十五夜笙歌顶沸,谓之闹元霄。”《板凳龙舞》在重庆黔江区流行较广。在一根长板凳上用竹篾、彩布扎一小龙,由二人或三人手持板凳四只腿,一般是数条小龙一齐舞动,表演出左突、右冲、跳跃、俯卧、穿花、拜四方等优美动作.舞态雄壮快捷,高潮之时,只见群龙飞舞,不见舞者。 
     
  土家族传统节日如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牛王节等,无一不具有土家族人自己的特殊意义,土家族人大都会献歌献舞,这些表演节目均属于娱神性和自娱性的舞蹈范畴,均是土家族节日民俗的主要文化样式。 
                   
    宗教民俗是一种复杂而特殊的文化现象。宗教民俗往往通过其他民俗活动,渗透到土家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土家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尤其是祖先崇拜占有重要的地位。“梯玛”(即巫师),土语,民间俗称土老司,意为敬神的人,是土家族宗教职业者。舞蹈作为一种表现手段,被梯玛充分利用为宗教服务。梯玛在各种祭祀仪式活动上表演了许多情趣横生、神秘莫测甚至离奇怪诞的肢体语言。由是.历史形成的土家族各种传统舞蹈.都或多或少地烙上宗教的痕迹并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 
     
  《八宝铜铃舞》就是由梯玛表演的非常有代表性的土家族宗教民俗舞蹈。据民间传说,八宝为土家先祖八个部落首领,后人为祭祀他们,制作八个铜铃,并念咒高歌舞蹈以示怀念。又说,八宝原来是梯玛的一匹宝马,宝马死后,梯玛做了8个铜铃,常常摇铃起舞祭祀之。故八宝铜铃舞,又名“梯玛神歌舞”、“解钱”,“摇爷宝”,“跳土菩萨”等。八宝铜铃舞是土家族举办“服司妥”(还神愿)祭祀活动的一种宗教祭祀仪式舞蹈。“服司妥”的主要任务是祭祖还愿.借助跳“梯玛神歌舞”,向神灵“解钱”.为死者做“解结”。

    内容程式主要有“树木兔(汉意为敬家先)”、“开祖先堂”.“开天王堂”、“开庙王堂”、“烧官纸”、“交天钱”等.充满祭祀情调,弥漫着极为神秘的宗教气氛。表演时.梯玛左手执铃,右手执刀,按”人”字形线路来回走动,碰击刀剑,哼唱神歌。摇铃舞姿丰富多变,技巧非凡动作难度较大。有扫堂摇铃、跑马摇铃、转马摇铃、跳马摇铃.勒马摇铃、左右摇铃、八字步摇铃.十字步摇铃、踩八卦摇铃、跳莲花摇铃、转圈摇铃、跪地摇铃.抖肩摇铃、双铃斗打、横步双铃打肩胯、踩四方摇铃.等等。这些摇铃给人以古朴神奇美的享受。清乾隆十年《永顺县志·风俗志》记载:“土人喜渔猎,信鬼巫,病则无医,惟椎牛羊,巫师击鼓摇铃卜竹卦以祀鬼巫”。“击鼓摇铃”就是八宝铜铃舞。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