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石柱县土家民族文化保护的调查报告

  • 完美丽人
楼主回复
  • 阅读:602
  • 回复:3
  • 发表于:2012/11/7 11:18:47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石柱县土家民族文化保护的调查报告

    (一) 

    土家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之花中的翘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养在特殊的地理隔离下,其地域性,神秘性,和继承性,极好的保留了远古先民的生活情状、文化心理。对自然力的敬畏,深刻的祖先崇拜,以及人类在自我实现中逐渐形成的自信抗争,使一个民族在这样矛盾的心态下,无休止地发生着微妙变迁。守护与讨杀,两种焦灼的神情遥望着,一支优秀文明,在优胜劣汰的准则下,静水深流生生不息。土家族文化,流传至今,更是我华夏民族史上难得的稀世珍宝。 

    人与文化不可不说是彼此成就,互相成全。民风一词,将一族生魂的古今生活画卷一言以蔽之;民俗,片语已把祖辈可抑或不足为外人道的旧事遗痕显露于人前。干戈杀伐的焦土或是温润如玉的山岳,民风民俗在人的行止之间,渐成一脉。“杏依偎着桃,篱牵挂着藤/天底下,到处都是相爱的人”(《摆手:春天》),“脸贴乌江,泪洒武陵” (《鼓舞:依恋》),“巴人踏歌伐鼓祭祀”。那么多美丽的诗话,浸染着自然的原始包容和人的睿智执著,将劳动与闲暇,日出与日落酿成一股精神力量,给人归宿,让人心安。对于一个民族,文化传承过往照亮前途,葆育生机。同样,对于一族文化的流传,更得益于族人的“保守”与认同。 
   
    怀着对土家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欣赏,对石柱地区土家族汉化的忧戚,今年暑假,我们三下乡小分队来到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组织了,关于土家人对本民族的文化心态,的实践调查。
  
  • 完美丽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7 11:19:13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 

    关于民族认同感调查提问:你对自己土家族人身份所抱的态度是什么?答案统计中,“强烈的优越感”,“由衷的自豪感”两项之和达81.3%,“无所谓没有特殊感觉”仅占18.7%,而选项“漠视不屑”的百分比则为0。由此可以看出,当地土家族人对本民族天生认得同感是热诚率真的。但是,问及,是否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家族服饰时,只有34,7%的问卷肯定回答。 

    关于土家民俗的认识问卷调查中,民族“白虎崇拜”认知率仅32.4%。知道土家族族名声在外的摆手舞的土家语称谓是“舍巴”的问卷仅21.1%。大多数人听过的仅有的土语名词是“比兹卡”,而少有人确切地知道比兹卡就是土家人的自称。关于石柱得名传说的认知度更降至18.1%。土家族位列我国五大织锦的“西兰卡普”知名度为23.1%。石柱土家族传统的“吃”文化更是汉化得面目全非,90%的当地人把重庆周边的特色小吃认作土家传统食物。汉化更严重的是土家族节气的承继。大多数人和汉族人有着完全相同的节气习俗,对土家传统节气没有特殊的认知。由于石柱县城肃立着明末时期的土家巾帼女英雄秦良玉塑像,这位土家女帅的在当地的知名度几乎达到100%。 

    可见,石柱土家族人,对于族名的认同感强烈而深挚,但跟进一步的文化符号乃至文化心态却十分薄弱和匮乏。当地土家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并比一个异乡的汉族访客更深刻。柏杨老先生曾在《丑陋的中国人》中说到,一个民族的湮灭是件很大的事情,但不是不可能。土家文化在当地的印迹已经相当淡漠,当地人对自身的汉化毫无察觉,也缺乏危机感,对失去的族源和风俗甚至来不及眷恋和深想。这个民族中的大部分人,似乎已经忘却了春秋时代屈原的天问精神。明明没有确切的答案,却从未放弃求索,那是心灵的寻根,用文化抚慰远古的无知和空虚。天问,因为原始所以伟大。难道当地土家的先人在无果的求索中麻木,以至放弃遗忘,不再保守那个“族源”,那个久远的归属。如今,仅剩下一个孤单的族名还在口耳相传。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