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湖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现状调查

  • 完美丽人
楼主回复
  • 阅读:3656
  • 回复:15
  • 发表于:2012/11/7 13:58:24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湖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现状调查

     湖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乌兹别克族、德昂族外,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28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68%;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44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34%;民族自治地方区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鄂西南民族自治地方和武汉(5.4万)、荆州(3.3万)等地。湖北省现有1个自治州、2个自治县、12个民族乡镇,20个民族村(街)。湖北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一、湖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概况 

    本文所涉及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通常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二)传统表演艺术;(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五)传统手工艺技能;(六)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根据以上界定,湖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民族语言 

    湖北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都曾有自己的语言,在长期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不断借用和学习汉语,所以湖北少数民族多借用了汉语。现在,只有在来凤河东一带有少数老人能讲土家语词汇,在宣恩小茅坡营还有少数苗族能讲苗语。 

    2、口传文学 

    湖北各族人民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口传文学。神话有《巴务相》、《虎儿娃》、《佘氏婆婆》等;传说中的优秀作品有《巴蔓子》、《清江的传说》、《大悔寨》、《女儿寨》等;民间歌谣有劳动号子、生产歌、创世纪歌、哭嫁歌、丧鼓歌、情歌等等;叙事长诗有《吴幺姑》、《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还有童话、谚语、寓言、笑话、歇后语、报靠语等。在已经出版的《鄂西民间故事集》、《鄂西谚语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歌谣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长阳卷》、《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五峰卷》,以及恩施自治州各县市出版的民间故事、对联、谚语集成中收录了相当数量的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对联等口传文学遗产。 
  
  • 完美丽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7 13:58:41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3、传统表演艺术

    湖北民族地区民族民间传统表演艺术丰富多彩,包括传统舞蹈、戏剧、曲艺、民间音乐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撒尔嗬、铜铃舞、耍耍、地盘子、猴儿鼓、花鼓子等;戏剧有傩戏、南剧、灯戏、柳子戏、堂戏、皮影戏等;曲艺有长阳南曲、恩施扬琴、利川小曲、竹琴等;民间音乐也很丰富,如长阳山歌、利川种瓜调、打溜子、薅草锣鼓、丝弦锣鼓、劳动号子、宗教音乐、仪式音乐都有自己的特色,《龙船调》、《黄四姐》以及长阳山歌已经闻名遐迩。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舞蹈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歌曲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曲艺音乐集》等集子里收录了大量的关于湖北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戏曲、音乐资料。 

    4、民间体育游艺 

    湖北民族民间体育游艺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如竞技体育抢花炮、打陀螺、跷旱船等;健身活动如赶仗、赶毛狗、划龙舟等;游戏如牵羊肠、打铁、土地持拐棍。还有气功、武术等。  
    
     5、民间科技知识


     湖北各族人民在长期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积累了不少科技知识。如对动植物和天象的认识,建筑技艺及其对生态美学、力学、光学的应用,染织业、陶瓷业、造纸业等对化学知识的探索和应用,造船、修桥、水车的制造对物理学等知识的应用,采矿和金属制造对化学及其它学科的应用等等。民间医药特别发达,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的民间医药都很有特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医学理论、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6、信仰礼仪和节日

    在历史进程中,湖北各民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民间信仰礼仪。在信仰方面表现出多神崇拜多种信仰的情态,既崇拜部落首领、民族英雄和祖先,也信奉孔子、关公、张飞、妈祖,还信仰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因此,存在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在节日方面,各族民众都有自己特有的节日,如“提前过年”、苗年、“四月八”、“端午节”、“六月六”、“七月半”、“中秋节”、“女儿会”等;在婚丧嫁娶也有自己的风俗。如老人死后跳丧、穿花、坐丧等;婚俗中的陪十姊妹、披红、回门等。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维护社会稳定和民众的共同利益,民间还形成了一些不成文的习惯法,如“封山育林”、“保护秋收”、“打猎分配”等乡规民约。在民间还形成了诸多禁忌,包括生产禁忌、生活禁忌、船上禁忌、商贾禁忌、堂屋禁忌、孕妇禁忌、产妇禁忌、年节禁忌等。 

    7、传统知识和技能

    湖北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鄂西南山区,他们在特定的山地环境里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和技能。生产知识和技能方面如刀耕火种的生产技术与知识、修造梯田的知识、使用自然肥料的知识等;渔猎技能与知识方面,如赶仗知识与技能、运用不同的方式捕鱼的技术与知识;采集知识方面,如辨认各种野生植物的知识、把握采摘野生植物的季节知识;牧业知识方面,如喂养各种动物的知识、给牛、羊、猪和家禽防病治病的知识;手工业知识方面,如适时砍伐竹木的知识、制作各种器物的技艺、榨油的知识一技能等。生活知识方面包括木房的修建知识和技能、服饰的制作知识与技能、饮食制作知识与技能、食物的储藏知识等等。

    8、传统工艺美术

    湖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民间手工艺类型繁多,主要有:木雕、石雕、藤编、竹编、棕编、面具制作、挑花刺绣、彩绘、纸扎、造纸、制陶等工艺。如咸丰唐崖司和利川鱼木寨的石雕,咸丰小村的背篓,来凤和宣恩一带民间的纸扎工艺都有很高的水平。 

    9、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先提出来的,我国在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也借用了这一概念。所谓文化空间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举行各种文化和礼仪活动的特定场所,具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土家族、苗族、侗族的传统吊脚楼,来凤舍米湖和茶堰坪的摆手堂,清江流域的向王庙等即属于此列。
(0)
(0)
  
  • 完美丽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7 13:59:04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湖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现状 

    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湖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处境也不容乐观。总的来看,湖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存在着消失、濒危、衰退、变异几种情况。 

    消失是指一种技艺的完全失传或一种文化现象(物件)已不复存在。消失的技艺往往是民间工艺中工艺水平极高,按习惯又不外传的绝技、绝活,例如:在恩施自治州咸丰县过去有一种桃核雕工艺就已经失传了,像这种绝技、绝活在全省民族地区到底消失了多少,还需详细调查。消失的文化现象往往是因为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原有的文化已不为适应当地人的生活需要,不为当地民众所认同,逐步被其他文化所取代,如土家语、土家族传统服饰、稻谷的加工等就是例证。 

    濒危是指某种技艺只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又无其他传人,或某种文化事象只在极小的社区和群体中传承。这种情况在湖北民族地区十分普遍,我们经常引以为自豪的“南、堂、灯、傩、柳”五种地方戏剧基本处于这一边缘。比如:恩施傩面具就谭学朝一人会制作,由于谭老的逝去,这一技艺就基本失传。又如恩施灯戏传人廖南山去逝后,再也找不到全面精通灯戏的老艺人。一些庆典礼仪、薅草锣鼓、告祖礼仪、舞蹈、口传文艺、手工工艺等大都处于濒危状态。 

    衰退主要是从数量减少来说的,从手工工艺品说,是指生产地、生产者、使用者的减少;从其他文化事象看是指社区受众、传承人的减少和其影响力的减弱。这种现象在湖北民族地区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是存在的。比如:传统的吊脚楼木房不断拆除,新建的都是钢混结构的房屋,传统的吊脚楼建筑工艺就慢慢衰退,吊脚楼木房的不复存在,它所负载的传统文化也跟着消失。又如:金属和塑料制品的进入,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竹、木制品,传统的竹编、木活技术也一天天消失;由于电视的普及,观看民间艺术表演、摆龙门阵、唱山歌已渐渐成为历史。因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衰退已成必然。 

    变异是指在现代社会中,民族传统工艺在种类、型制、色彩、图案、制作材料、工艺技术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对民间文艺来说就是传承的环境、受众、功用、表现形式,甚至内容都发生了变化。湖北民族民间文化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异。如:传统的西兰卡普工艺在原材料、花纹图案、型制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女儿会移植到了风景区,参加的人也不是原来地方的民众,而是游客,甚至外国人;山歌移植到了漂流船上和宾馆酒店;传统的摆手舞被改编成广场舞,传统的跳丧改变成巴山舞。这种变异多是为适应市场需要或现代人生活的需要,人为地进行的,往往失去原有文化的本质特征。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