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盐油古道助推乌江文人文学繁荣

  • 清江山水
楼主回复
  • 阅读:4609
  • 回复:13
  • 发表于:2012/11/7 18:06:07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盐油古道助推乌江文人文学繁荣

   乌江文人文学是乌江流域孕育,生长的文学奇葩。在中国文学史上,它还没有排上席位,甚至长期以来受到漠视,但这并不等于说它的成就微不足道。正如乌江流域地区相对中原而言,处于西南边缘。但乌江文人文学,尤其是中上游的乌江文人文学,确实是随着乌江盐油古道的兴起而产生的,它是乌江航运兴旺与外来文化进入的产物。乌江文人文学实为灿烂的乌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无疑也是乌江文学中的瑰宝,自有其鲜明的特色和不朽的成就。它不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值得我们认真探研,以拂去历史的尘埃,显现其本来的光彩。 

    乌江流域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其支流密布,滩峡绵连,峰峦奇秀,风光旖旎,悠久的历史,奥妙的神话,迷人的传说, 古老荒僻的地域,艰苦卓绝的各族人民……无不富于诗意,激发诗情,催生灵感,启人诗思。加之唐宋时期有数不清的迁客骚人落籍乌江下游,便诗情勃发,诗思泉涌,留下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诗词歌赋,这对整个后期乌江文人文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乌江文学的神圣殿堂是外籍作家与乌江本土作家共同构建起来的,因而本文所论就不仅仅限于乌江本土作家及其作品,外籍作家描写乌江的文学作品也理所当然地纳入我们论述的范围。
  
  • 清江山水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7 18:06:30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1.乌江竹枝词创作 

    古代巴渝舞——竹枝词的风姿与歌韵,我们已经从土家族的摆手舞,绕棺丧舞,山歌中品味经过长期衍化的艺术遗存,领略了巴人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风古韵。巴渝竹枝如何在乌江流域流传,又影响着大批文人创作,这还是受乌江盐油古道的影响,乌江下游巴渝文化对其中上游的渗透,激起了乌江文人的创作灵感并得以运用自如,成就了一番事业。 

    竹枝词,又名竹枝歌,是中国古代民歌中的一个著名种类,发源于古代巴族地域即今天的武陵山地区的长江三峡及乌江流域的下游的巴渝地区。故有有“巴渝竹枝”或“巴歌”、“巴渝辞”、“巴人调”等称谓。 

    竹枝词为什么叫“竹枝”?我们还得从“竹枝词”的原型保留的和声残迹来找。试看皇甫松《竹枝一名巴渝辞》。① 

    槟榔花(竹枝)鹧鸪啼(女儿), 
    雄飞烟瘴(竹枝)雌亦飞(女儿)。 
    再看孙光宪的《竹枝》其一: 
    门前春水(竹枝)白蘋花(女儿), 
    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 
    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 
    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从上引例可知:“竹枝词”的原型在每一句的四字后有“竹枝”,每句句末有“女儿”作为和声。“竹枝”其名,或即取自于第一个和声。人们可能不禁发问:既然可取名于第一个和声“竹枝”。为何又不取第二个和声“女儿”命名呢?是的,《乐府诗集》所收的《女儿子》二曲,恰能给这一质疑以满意的答案。请看: 

    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 
    我欲上蜀蜀水难,踏蹀珂头腰环环。 

    这两首歌,究其词语内容,显系巴人歌谣;而格调情韵,则和“竹枝”毫无二致,可是其名却叫“女儿子”,王士祯说:“‘竹枝’本名“竹枝子’。”《唐词纪·词名征》曰:“竹枝词”亦曰“竹枝”;《教坊记》曰“竹枝子”。由此可见,“子” 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衬音。 

    由此得知,“竹枝”其名由来,显然是取其和声,这与如今流传在巴东一带的丧鼓歌名叫《撒尔嗬》的取名一样。“竹枝词”源于巴渝舞曲辞,本是巴语歌唱。汉字记音的“巴渝辞”早在魏初人们就认为“其辞既古,莫能晓其句度”②,这很清楚了:“竹枝”、“女儿”作为巴渝舞曲辞群歌呼唱的和声,当是巴人语词汉字记音的遗落。因为它只用于和声,与词义理解无关,更何况散唱场合的“竹枝词”与文人创作的“竹枝词”,都用不上这个“和声”。这样,和声渐渐被淡忘乃至仿佛不曾存在:“竹枝”、“女儿”作为“和声”,运用汉语词义是解释不通的。 

    谈到竹枝词,不能不谈唐代的刘禹锡,由于有刘禹锡创作的竹枝词的出现,将竹枝词这种民间文学形式,上升到文人创作,也让巴人竹枝词传播到汉文化中原地带,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其成为一种文学创作。
(0)
(0)
  
  • 清江山水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7 18:07:24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又如毛贵铭《黔苗竹枝词》描写苗族三年开棺七次,洗至骨白如霜的以及“作戛”等葬俗。 

    三年七次忍开棺,骨白如霜尚未干。 
    洗髓伐毛成底事,杜鹃啼血夕阳残。 
    芦笙吹得叫乌乌,作戛场中妇哭夫。 
    忽地愁眉怕同葬,娘家今日有人无。 

    反映时代变迁的乌江竹枝词更有强烈的现实色彩,故“讽时尚”和“议时政”成为乌江流域竹枝词的目的和内容。 

    清咸同年间,思南爆发了农民白号军起义。思南土家诗人写了《咸同离乱竹枝词》八首。选二: 

    李逵跳出黑松林,棉布包头白生生。 
    见屋就烧家背运,逢人便杀命归阴。 

    大岩关下路横斜,倏地城头火亮华。 
    瘦狗一群逃吼吼,乌鸦几阵闹喳喳。 

    民国时期,中国内忧外患,社会黑暗而动荡,百姓若不堪言。张元埙《时事杂咏》曰: 

    剿匪乐捐责望民,毁家纾难古之人。 
    许多军阀成百万,未见一毛拔自身。 

    上世纪三十年代,红军进入贵州沿河,威震川黔边境,敌人闻风丧胆,百姓欢欣鼓舞。当地土家文人更不甘落后,奋笔疾书,用竹枝体写下了许多歌颂红军的诗歌。如: 

    向阳桃子个个红,背阳葵花颗颗空。 
    要想胀顿饱饱饭,扛起梭标跟贺龙。 

    竹枝词自产生以后,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乌江竹枝词由于得益于乌江航运的繁荣而繁荣,它成为明、清以来,描绘自然山水和风土人情的鲜活载体,再现了乌江流域各族人民的生活状况,构成了一幅乌江流域民俗风情图画;它选取关注现实的视角,使用通俗自然的语言,形成诗乐舞一体的艺术形式,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
(0)
(0)
  
  • 清江山水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7 18:08:05
  • 来自:湖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2.乌江诗词创作 

    乌江盐油古道最繁荣的明、清至民国时期600多年里,乌江既吸引到了无数外地文人来到乌江中上游,可贵州的本土文人创作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范围已扩大到整个乌江流域。其实,乌江本土文学艺术创作,可追溯到西汉的赋作家盛览和东汉的书法家尹珍。由于年代久远,他们的作品都未流传下来。而今能见到的最早的诗歌是元初杨汉英的作品。有诗文集流传下来的,多是明清两代作家。他们的诗、词、赋把乌江文学创作园地打扮得花枝招展,春色满园,乌江文学迎来了一个美好的艺术春天。 

    元代王师能的《长溪九曲》一诗,把他对乌江山美如画的欣赏和赞美写得淋漓尽致。诗是这样写的: 

    锦水纡萦绕翠峰,  一湾一折碧溶溶。 
    野凫贴浪飞之字,  兰桨挑波转画舼。 
    倒映层峦云影乱,  凉生夹岸树阴浓。 
    凭高远眺添幽兴,  忘却山头报晚钟。 

    元代涪陵人尔朱道人的《涪陵江》一诗,也写得清新淡远,风景如画,历历可见: 
杨柳天边树,征夫未忍攀。雨遥三楚戎 ,春入武陵蛮。犬马分新岁,渔椎失归山。莫弹行路曲,吾道正间关。 

    而元代沈启的诗,就更让人回味无穷。如他的《黔江》: 

    黔阳春草碧云齐,万曲青山万曲溪。 
    久客不禁乡土思,半樯残月子规啼。 

    他笔下的乌江凄凉悲壮,半樯残月,乡思悠悠,气度不俗。在贵州乌江境内明代前期诗歌创作成就较高者有王训,中期有理学家孙应鳌,晚期是黔中诗坛的鼎盛期,涌现出以谢三秀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如潘润民,越其杰,李时华,杨师孔等,还有晚一辈的杨龙友。他们青年时代都生活在贵阳南明河畔,相互交游唱酬,切磋诗艺,文采风流,余韵悠远,谢三秀《仲夏越汉房孝廉溪园对月》描绘赏月赋诗的情景: 

    凉月出深松,素晕流绝壑。 
    形骸偶相忘,宫商复间作。 

    又如他的《越玉岑江阁南园》一诗: 
    占断南明水一湾,飞楼缥渺隔尘寰。 
    曲槛落花惊鹤定,空潭柔橹妒鸥闲。 

    诗写得何等清雅、舒淡。就连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把三秀也比拟为天马“飞越峰”③,并吟诗称颂他:“几年空谷少闻莺,恰恰惊春得友声。” 

    遵义诗人傅光宅的《过螺小寺》: 
    螺水溪边寺,松杉一径深。 
    好山多近户,芳树半成阴。 
    落日烟霞色,寒宵钟磬音。 
    浮生属往事,慷慨欲沾襟。 

    乌江到了明代著名诗人杨慎笔下又是另一番景象。如他的《夜郎曲》: 
夜郎歌汉宫,曾取教秦娥。竹枝传窈纠,杨柳转猗傩。 

    又如《涪江泛舟》一诗: 

    明月沉清露,秋风起白云。兰桡乘溜急,木叶下江闻。爽籁金悬奏,遥峰翠积氛。碧潭留雁影,绵汭散虹文。旅望随天豁,幽阿与岁分。登临知自好,寂寞共谁云。 
全诗爽朗如画,清新自然,韵味丰腴。 

    杨慎的乌江诗首先推向了上游,如他的《七星关新桥》诗,就把乌江源的七星关抒写得雄奇壮丽。诗曰:星梁天柱撑银汉,雪浪云涛抱玉虹,襟带平分滇蜀险,品题合占古今雄。
(0)
(0)
  
  • 清江山水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7 18:09:39
  • 来自:湖北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明代又一位土家诗人王藩,沿河县人,号“一瓢斋”,安贫守正,工篆书,善写梅,为诗清新飘逸,老而益工,当时名鸶士多与交游,著有《一瓢斋集》诗集,摘其《温泉》一首: 

    氤氲和气霭江湄, 出自温泉人白衣。 
    几度随风迎客棹, 有时和雾点鱼矶。 
    清阴幂幂笼春意, 素影飘飘弄夕辉。 
    大地苍生望霖雨, 从龙正好伴云飞。 

    慧眼独具的作者来写温泉的沐浴,却描绘出似白云的气霭。本是即景之作,结尾转入述志“大地苍生望霖雨,从龙正好伴云飞”。这一来,就把诗品提到一个高的档次。 
冉中涵,号秋潭,思南明代土家诗人,有诗六首,均写地方景色,现录一首: 

    屏山馀话壤,犁雨逢年年。何当薄雾收,眺望夏流连。刀耕遗风古,佳咏维前贤。锄莠慰长怀,仰止白云巅。 

    作品专写乡土风光,镂刻精细,藻绘曲雅。诗人也并非专咏客观景物,偶亦吐叙襟怀,寄意骚情。如“锄莠慰长怀,仰止白云巅”。此话,乃是诗人心灵深层的思想折射或托喻外的拔高。 

    谈到清代乌江流域的诗词艺术创造,不得不提到遵义的“沙滩文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果。几十位作家,人各有集。诗歌、词、散文三类都有突出表现,在全国文坛上也堪称“大家”或“名家”。艺术创作成就堪称乌江流域一绝。 

    当代著名学者钱仲联有诗赞誉其诗歌成就:“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沙滩文化”诗人群中,成就可观的有郑珍,如他的《晚望》: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景色妍丽,物产丰饶,而居民却十分贫困,封建社会末世的农村实况正是如此,很有典型意义。 

    除此还有莫友芝、黎恂、黎兆勋、黎庶焘等。贵州有词作传世的词人只有30几位,其中“沙滩”词人6位,郑子尹词全是抒写爱情的失落感,塑造了一位“苦恋”者的形象。莫友芝以抒写农事活动的作品最有特色。如《采桑子》9阕写“蚕娘”的劳作及心境。一阕写道: 

    大姑采叶双眉锁,忽忆渔阳,泪滴成行。目断天涯去路长。  小姑未晓春心事,贪看鸳鸯。也放筠筐,曲水偷窥半面装。 

    形态鲜活,很有生活情趣。 

    黎兆勋之词的成就在郑、莫二人之上。莫友芝自愧不如。兆勋之词足以与名家比高下。其词以写川、滇、黔山风光之作最有特色;境界博大,涵纳今古。 

    乌江上游的彝族很早就与内地有联系,特别是在清代,彝族曾不断地派人到中原去学习,汉民族文人也到彝族地区任职,传授汉文化,在汉民族先进文化的熏陶下,彝族中出现了一些用汉文写作的知识分子,留下了许多文集和诗集,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余家驹、安履贞等人。
(0)
(0)
  • 清江山水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7 18:15:10
  • 来自:湖北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3.楹联创作 

    在乌江流域名胜古迹景观中,保存着丰富多彩的古代楹联。它作为乌江古代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盛开在这块古老的艺苑中,在乌江地区内只要是名胜景观,你都可以欣赏到那些长长短短,琳琅满目的楹联,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楹联反映了本地区的历史重大变革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情况,具有珍贵的历史科学价值。如“点易洞”对联。 

    位于涪陵北岩的“点易洞”,是宋绍圣四年(1097),崇政殿说书、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谪涪讲学的地方,并在此身穷而道通,凿洞注《易》,终撰写出《周易程氏传》一书,至南宋,程氏理学为其门人发扬光大,程颐的地位大大提高,涪州点易洞遂成“发祥圣地”,闻名天下。南宋后期及其以后的数百年间,“程朱理学”升为官方哲学,历代涪州地方官吏大多比较重视培修北岩名胜风景,并留下诗文题记。“点易洞”内正殿设程子神位,神龛两边的对联便是: 

    洛水溯渊源诚意正心一代师宗推北宋; 
    涪江流薮泽承先启后千秋俎豆焕西川。 

    此联始成于宋代。它反映了程颐注易研学,成为理学宗师并给后世巨大影响的历史事实。 

    “点易洞”侧边有“三畏斋”,是尹子读书处,清人张师范题联: 

    竹覆千竿忘九夏;襟被六月似三秋。 
    在三畏斋前岩畔大石上,建有致远亭,亭前芳草萋萋,槛外飞泉簌簌,景甚幽雅。亭上有一对联,十分工整,含意深刻,此联曾列为中国名胜名联之一。此联为: 

    登临叹赵宋沦亡可怜无数青山遮不住大江东去; 
    阅历尽人天消长不因一声杜宇何由使吾道西来。 

    清代进士周煌,乾隆四年(1739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四库全书馆总阅、工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周煌一生好学,喜工诗文。死后葬于故里,墓碑正面对联为: 
望重储宫征学问;名留海国矢贤劳。 

    背面对联为: 

    玉堂曾记苏金带;戎府犹传范甲兵。 

    对联记载了墓主生前的丰功伟绩和在学识上取得成果的事实。 

    又如黔东北宣慰使田氏,统治贵州江山半壁河山数百年,为祖国的统一,不少田氏子弟血染疆场,便在家谱上有对联一: 

    魂飞天上乾坤老;血染疆场草木香。 

    对联二: 

    汗马功垂麟阁古;紫荆花发雁门奇。 

    这些楹联表现了乌江各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具有广泛的的社会价值。如彭水绿阴轩有清人撰写的对联曰: 

    老树植窗前,合洗墨池头,次第尚留遗迹在;扁舟横槛下,看摩围云影,不时渡过小江来。 

    彭水云顶寺有清人汪云湘所题对联: 

    此峰真天外飞来,爱朝暾笼罩,暮色苍茫,宝地琳宫宜夏景; 
    有客自尘中戾止,看四面云山,万家灯火,花团锦簇接春城。 

    此联写出了云顶寺矗立乌江河岸的壮观气势和四面云山的花团似锦的景色。
(0)
(0)
  • 清江山水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7 18:15:36
  • 来自:湖北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思南鹦鹉溪渐鸿塔上有清人题联曰: 

    前对凤凰山惹得凤凰图紫阁; 
    后观鸿雁塔飞来鸿雁绕华堂。 

    此联巧妙地运用了山名、塔名,写出了独特人文景观。 

    乌江楹联还广泛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风俗习尚,是乌江民风民俗的真实记录。如在涪陵的长江、乌江交汇处白鹤梁上有一副对联: 

    白鹤绕梁留胜迹,石鱼出水兆丰年。 

    此联反映了在冬春之间枯水时节,民众游白鹤梁观看其中石上刻的石鱼的习俗和希望当年有好收成的美好愿望。 

    乌江地区各地从古至今有家家贴春联的习俗,三教九流,七十二行都可以按自己的经营和爱好编写适合于自己的楹联。因此,春联是反映社会民情风俗的画廊。同时,平常的婚丧庆典,人间交际往来,都可以赠送对联以表心意,是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 

    清末,思南大河坝某某育有十女无子,为给十女办嫁奁,家境每况日下。有一年春节,某自作门联云: 

    家藏万金不富,命中五子还孤。 
    横额云:初二过年。 

    旧时称女孩为“千金”,十女为“万金”由此而来,又称女婿为“半子”,十个女婿等“五子”,但妇婿毕竟与自己的儿子不同,不可能终年奉侍,故有“还孤”之说。旧时春节,女婿要到初二才去岳父母家拜年。故有“初二过年”的说法。 

    总之,乌江古代楹联,是乌江文艺中的一束奇花,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情况,使我们增加历史知识,加深对古代社会历史的认识,对于其中反映的社会习俗,有助于今人对过去社会的认识,那些赞美乌江大自然和名胜景观的对联,使人们认识自然和增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