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传统手工艺 出路在哪里?

  • 幸福人生
楼主回复
  • 阅读:10773
  • 回复:3
  • 发表于:2012/11/8 13:11:16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传统手工艺 出路在哪里?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英国著名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招聘教师,一位四川籍的中国教师在公开课上表现出色,因而通过审核。然而,当他兴致勃勃地准备开始英伦生活时,校长对他说:“你不需要教中文,也不需要教中国历史,希望你能开一堂中国民间艺术的课程。”这位优秀教师顿时傻眼,只好收拾行囊匆匆回国,遍访国内的手工艺名师。学成之后,方才走进了伊顿的课堂。在老外们疯狂迷恋剪纸、面人、中国结的时候,我们自己却离这些越来越远。为何被洋人追捧为时尚的玩意,却被国人逐渐淡忘,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尴尬的手工匠 
  
 
    4月10日上午,城隍庙里的小店老板邹常贵准点开张。他小心擦拭着自己店里的绢人,貂蝉、王昭君、西施、杨玉环……每擦完一个,再用塑料纸套上,摆放在醒目的位置。这种手工艺据说在唐代之前就已经出现,可到了邹常贵这里,他甚至连绢人的绢字也写不来了,留在广告牌上的是一个大大的“娟”字。 
   
    “生意很不好,如果做个大一点的,肯定卖不出去。”所以邹常贵只做美人,从不做更花功夫的武将,根据他的观察,老外喜欢中国的美人。“主要就是做外国人生意,同样的东西在这里只能卖120块,到了日本,1万元人民币也能卖出去。”这个消息是听圈子里朋友说的,可凭邹常贵的手艺没法去日本,他是半路出家的。 
   
    绢人的根在北京,邹常贵是江西人,老家的传统手工艺是毛笔和篆刻。“但是做毛笔的人太多了,老外又不喜欢,所以我就改行做绢人了。”他甚至没有正式拜过师,完全靠自学。问他自己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邹常贵挠了挠头:“穆桂英卖得最好,我喜欢那个。” 
   
    在城隍庙这个上海民间手工艺的聚集地,像邹常贵这样靠制作工艺品卖给外宾赚钱的人到处都是。捏软陶的何庆云做这一行已经15年,他一开始也做一些大型雕塑,南京路上就有他的作品。“但是一个月就一两单生意,有时候就没有,根本活不下去。还是这里好,生意多。”他现在是豫园商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摆放在他摊位两边的顾客照片,清一色都是老外。没有上过中学的何庆云可以用流利的英语跟外国顾客交流。 
   
    豫园商城文化传播公司的王经理向记者介绍说,他们管辖的数十个民间手工艺摊点都是经过反复甄选之后才被保留下来的可盈利项目,那些不赚钱的传统工艺,即使他们接纳下来,做不了多长时间也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公司每年都会组织一些有特色的手工艺者到各个不同的国家参加交流访问活动,这成为了向外拓展市场的重要手段。而面向国内,纯粹为了展示民间艺人风采的“艺人节”则生意惨淡,去年一届就净亏10万元左右,继续举办的计划被搁置了下来。 
   
    “城隍庙的消费主力还是外国人。老外喜欢带有表演性质的作品,你现场做给他看,他会觉得很新奇,就肯买。”王经理说。
  
  • 幸福人生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8 13:13:42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困惑的实践者 
   
    上海财经大学的SIFE团队已经为经营和保护傩面进行了整整4年的努力。傩面是一种面具,产于贵州。明朝朱元璋驻军贵州的时候,用戴着面具的舞蹈来鼓舞士气,祈求神明保佑。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当地人至今仍然用傩面来驱邪避鬼。 
   
    4年前,财大的几个学生在旅行时发现了傩面的传人杨家,他的手艺精湛,被誉为中国的“面具雕刻之王”,作品更被陈列在当地的博物馆里。但是,在贵州做傩面的并不只有杨家。杨家采用的是传统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别人用的则是大型机器。精巧的纯手工作品和那些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粗糙品摆放在一起售卖,游客根本无法从小商品市场星罗棋布的傩面摊点里找到杨家这个亮点。因此,虽然贵为中国“十大民间艺人”之一,杨家的作品每个也只能卖几元钱。 
   
    财大的学生们决定帮助这个处于困境的民间大师。回到上海之后,他们成立了“SIFE贵州傩面具团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杨家一步步走上了公司化经营的轨道。 
   
    第一年,杨家走出了自己的作坊,在学生们的劝说下,花了5万元钱注册成立了一家公司,开始正规经营,打造品牌;第二年,他的公司开始有了订单,主要是外企赠送给客户和员工的礼品;第三年,公司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杨家开始招收学徒,并且建立了正规的操作流程,比如有专人负责伐木,专人负责挑选原木,他自己则负责制作。到了第4年,学生们希望能把杨家的傩面具公司推向全国市场。 
   
    然而,事情的发展完全没有表面上那样一帆风顺,事实上,作为一个纯服务性质的团队,这群财大的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困惑着。“首先,我们不是一个公司,很多事情并不应该我们来做,可现实却偏偏变成了我们的责任。”团队的项目经理周玥介绍说。周玥已经是这个项目的第4任项目经理,接手的时候,杨家正跟SIFE打着冷战,因为SIFE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能给杨家提供订单。“对方虽然是大师,可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你跟他说市场推广,他不懂。跟他谈企业远景,他也不明白。你必须用最直白的方式让他感觉到你在帮助他。”于是周玥第一次跟杨家联系时就给他送去了两份订单——订面具的都是SIFE团队成员的朋友。 周玥发现,杨家的家族公司在创新性上始终停滞不前。“没有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即使有也不懂得如何合理开发。”在她看来,这是几十年的老手艺造成的痼疾,也是很多民间大师共有的惰性。“于是我们还要变身为广告创意机构,为他们调查产品需求,设计符合上海人口味的产品。”在周玥的电脑里,记者看到了用制作傩面的工艺制作的笔筒、笔盒和相框的草图。这些都是他们希望打开上海市场的尝试。 
   
    即使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还是有一个烦恼萦绕在SIFE成员的脑中。他们发现,要在上海给傩面找个家实在太难了。“我们找不到渠道商。”他们走完了整条南京路,向所有买卖时尚单品的小店推荐杨家的面具,可50元的进价让所有店主打了退堂鼓。“进价都这么贵,肯定没有人要的。”这是最常听到的一种回答。店主们的思维究竟是不是正确呢?至少在SIFE的成员们看来,傩面在上海依然有自己的市场,去年创意市集的第一天,他们就做了3000多元钱的生意,三国脸谱的面具几近脱销。 
   
    “傩面在上海究竟应该怎么走,我们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目前看来,要打开上海市场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们把面具放进田子坊的小店里,可一次只能放两个,因为店主担心进多了卖不出去,杨家又不愿意做不进账的买卖,坚决不同意代销。这个模式,杨家、店主和SIFE都不满意。“我们已经重新设计了一个全英文的网页。目前看来,最合适的途径似乎还是开发外企的礼品定购这一块。对我们学生来说,可利用的资源实在比较少。”绕了一大圈,市场主力还是外国人。
(0)
(0)
  
  • 幸福人生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8 13:17:39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张书嘉的迂回路线 
   
    真的只有在老外圈子里才能找到中国民间艺术的生机吗?当年在创智赢家比赛里拿下冠军,得到100万元创业基金的张书嘉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4月10日,记者在西康路上的书嘉手艺中心见到了张书嘉,她正在考虑把办公室搬到中山公园附近,因为自己的培训班又要扩招了。 
   
    在张书嘉的工作室,记者看到了两年来她辛苦创业的成果。一个个玲珑可爱的小面人,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这就是张书嘉目前在全力投入的工作——少儿面人培训班。“作为一项民间工艺,做面人不缺我张书嘉一个,缺的是一个操盘手,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做面人究竟是什么,缺的中国面人艺术的粉丝和市场。”张书嘉说,她就想成为这样一个推手,从根基上开始培养面人市场。 
   
    因此在创业初期,张书嘉没有把目标锁定在工艺品零售上,而是更多考虑怎么把捏面人当做一项课程推广到各个小学和幼儿园里去。但这项计划一开始就碰壁了。“因为教育这个领域牵涉的面非常广,首先是教材要修改,然后还有师资问题、成本问题等。”张书嘉发现这条路没法走通,于是她逆向而行,从把面人推向8小时课程改为争取学生的课余时间。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她的书嘉手艺中心目前每周要开十几个小班,接待100多个幼儿园到小学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我的课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大部分的孩子学到初级就可以了,在这里我要让他们知道捏面人的乐趣,而不是像我当年学手艺那样,反复捏一只手,一练就是两个月。孩子捏出来的不是我告诉他们的样子,而是他们自己想的东西,这样才快乐。”于是在张书嘉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喜羊羊和灰太狼、蜘蛛侠、机器猫还有豆子先生。 
   
    惊喜每天都在发生。“一个小朋友捏出了一头猪,猪的眼睛一只翻在上面,一只垂在下面,鼻子不是两个孔,而是一个叉。我就问他为什么这样捏?他告诉我这只猪刚刚撞在了墙壁上,头有点晕。”这正是张书嘉最欣赏的思维和捏法,在她看来,这样的孩子会成为面人的粉丝,而大师往往就是从粉丝里诞生的。 
   
    手艺中心运作良好,就有学校找上门来,希望跟张书嘉合作,在劳技课上增加捏面人的项目。张书嘉只需要教会劳技老师,就能让面人艺术在青少年群体里发扬光大。“迂回路线成功了!”张书嘉有点小得意。 
   
    不过她也承认,在民间艺术的领域里,她是非常幸运的。“很多民间艺人的生存环境都不理想,也不像我一样接受过大学教育,他们每天思考的是怎样把自己的作品卖掉,更好地生活,你让他们思考怎么发展、传承自己的艺术,甚至要让他们去做策划、做市场,这怎么可能呢?”张书嘉的特殊性在于她本人的社会知名度,让她可以在能力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宣传。这一点,SIFE的团队就做不到了。
(0)
(0)
  
  • 幸福人生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8 13:19:03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VIEW观点 
   
    民间艺术只有跟生活关联才能活下去 
   
    作为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组委会秘书长陈彪研究民间艺术发展已经有很多年。他告诉记者,张书嘉正在做的事也是目前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最合理的一个方向。“民间艺术只有跟生活关联才能活下去,只有让孩子喜欢了,才能发展。” 
   
    这是民间艺人和艺术保护工作者同时面对的课题。因为从农耕文化发源而来的传统手工艺,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已经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退出了主流文化。 
   
    “剪纸、木雕这些原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传统工艺逐渐离开了我们的生活。对这些民间艺人而言,就应该思考怎样让它重新融入到年轻人的生活当中去。”民间艺人的懒散是导致被淘汰的主要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以GDP为绩效考核标准的普遍社会心态,科学的文化指标完全没有建立起来。陈彪反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里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就没有民间艺术的体验室?为什么我们劳技课上可以做模型,就不能学剪纸、捏面人呢?“民间文化保护必须要从娃娃抓起。” 
   
    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的基础上,陈彪正在极力促成民间艺术走进课堂的项目。“我们已经做了一个比较周全的计划,目前正在报批。希望能在虹口区找到一所学校进行试点,如果成功的话,我们就完善课程内容,着力于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顺利的话,这个计划在近期就有可能实施。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