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在刘芳晓长篇小说《禹书》研讨会上的对话

  • 完美丽人
楼主回复
  • 阅读:1513
  • 回复:12
  • 发表于:2012/11/9 15:52:31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在刘芳晓长篇小说《禹书》研讨会上的对话

   2008年5月14日,由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作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联合在京召开“刘芳晓长篇小说《禹书》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建功,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黄济人,重庆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王青山,重庆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李廷勇,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刘雁等出席研讨会并讲话。

    作家刘芳晓潜心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与民族研究,面壁6年,奉献出一部厚重独特的精品力作。全书37万字,讲述了一个氤氲在原始时期的族群故事,并融入文明社会和信息时代的长江故事;通过峡谷初民对生命迥乎寻常的追问和求索,对世界曾经拥有的好奇和认知,再现了二十世纪中后叶,一个古老部落带着祖先的经验与宿命搏斗,在战争与和平年代所经受的生存考验和文化冲击。

  与会评论家认为这是一种具有庞大文化根系的写作,也是具有现实根基和生活气息的创作,不但冷峭、从容地描写了巴楚山地壮美绚丽的地貌、原始诡谲的仪轨、浓郁的民俗,也于奇幻魔幻中显示出对长江文明的分析和认识。故事精彩,注重细节,意蕴绵长。荒诞而又真实地向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巫巴文化浪漫神秘的大门,推演了神性、人性与兽性对立统一的生存寓言,是一部把民族、家族融为一体的作品。

  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彭学明主持。出席研讨会的作家、评论家有吴秉杰、蒋巍、胡平、包明德、陈众议、崔道怡、何西来、牛玉秋、白描、白烨、李建军、关纪新等。
  
  • 完美丽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9 15:53:46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崔道怡(《人民文学》原常务副主编、评论家):

  《禹书》之胜在奇特,它在把历史和传奇、民族和神话、地方和宗教、生态和文化,交织在一起。景色奇异,风情独特,描绘了难得一见的生活画图。

  它是一部现代史。从1934年起,民国时期兵荒马乱,抗日后方国恨家仇,解放之初天翻地覆,“文革”劫难草菅人命,“改革开放”起死回生,都留下了形象记忆。七十余年,往事斑斓,婚丧嫁娶,情仇恩怨,《禹书》为这巨大变迁写出了生动的记传。

  它是一卷地方志。历史总是在地方行进,这里是讲三峡故事。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就从峡谷起步,走出了不平于平原地区的轨迹,演绎着有别于其他环境的人生。更古坪的人情风俗,神秘诡谲,养育了又束缚着人们的心灵和思维,大自然在三峡涂染的色彩,既单纯朴素而又璀璨鲜明。

  它是一册民族谱。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土家族是白虎的子孙。史家经过繁复考证,认为伏羲与白虎是同一民族的两种称呼。如此说来,《禹书》所讲便不只个体而是整个人类艰苦卓绝的历程和玉成于汝的精神。但其具体所述,则是土家族之中三个家族的纠纷。85岁的陶九香,送走丈夫送儿子,最后瞳孔和眼球都成为白色,灵魂便化为白虎羽化飞升……

  它是一幅宗教图。开卷回旋夏家梯玛祈雨的歌声:“白虎神星,驾雾腾云……”在更古坪,梯是神的化身,每逢年节红白喜事,都要请他设坛显灵。劫难过后,夏家后代被封为“无常”,依然有人信奉。宗教在某些人心中,深深植根,生生不息,绵绵无尽。

  《禹书》耐人寻味,它之味在幽深,在把自然和社会、人性和环境、信仰和命运、记实和诗化,交融为一体。情思幽辟,意境深邃,开拓了刨根问底的求是思路。它的史、志、谱、图素质,弥漫全书不无荒诞的氛围,形成引人入胜的魅力,而其内容,则跟各具特色的小说一样,也自有内涵思想情味,耐人寻味。作家只是在讲述“一个古老族融入文明社会的故事,一个化外村落走进信息时代的故事”,但是这“古老”的“化外“故事,蕴藉幽深,折射中华境内各个民族的命运。
(0)
(0)
  
  • 完美丽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9 15:55:02
  • 来自:湖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白描(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评论家):

  这个作品有多么了不得,现在这个话很难讲,但是它的确有种阅读的魅力,她把人的命运和这个地方的命运和时代的大波大澜结合起来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本书。文化人类学,或者说这个新神话主义,是我们现在很热的一个词汇,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上有30多家著名的出版社,约请了全世界一些有名的作家,里面包括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和提名者,搞了一个跨国的大文化工程,写各个民族的神话传说,重庆出版社加盟了,好象是一个商业活动,我们重新回过头来看很有意思。神话本来就是蒙昧时代的一个产物,随着人类理性的不断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实际上是逐渐走向淡化的,甚至走向消亡的.但是新神话主义在我们高度发达的时代重新抬头了,而且越来越热,我觉得人类文化学的研究,神话的重述,不只是对人类童年时代记忆一个遥远的回忆,而且也为人类提供了反思,反思当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现在看来,人类在自然面前还是非常渺小非常渺小的,包括这次汶川大地震,给我震动很大。怎么能和自然交汇到一块,达到一种和谐?在这个情况下,这本书的出来不仅仅是猎奇,不仅是把一种逝去的文化的形态表达出来,它的意义可能要超乎我们现在的想象。我觉得作者在这方面是有用心的。

  第二个,我觉得人物命运比较抓人,这个书我阅读以后,确实被吸引住了,那种现场感,那种文化形态的一种质感,你进不去你就写不来的,这个比较突出,每天看到很晚。一个非常边缘形态的文化,作者能写出多少东西啊,需要让我们认真来读,认真来想她的?实际上我觉得里面有好多的东西,超过了我的阅读期待,也超出了我的阅读经验。她笔墨特别放得开,没有拘束感。有些情节如果没有丰厚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仅靠作家的聪明和智慧是想象不出来的,提供了很多新鲜的东西。

  但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她的长处和她的短处结合的非常紧密,她的人物命运很吸引人,但是人物的命运她都没有把他们非常艺术化地发挥到极致,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来讲是典型化的程度不够。像馒头一样,馒头的面很柔道,如果揉到了这个作品不得了。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