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李传锋 独具慧眼,文心雕“虎”

  • 何微微
楼主回复
  • 阅读:1072
  • 回复:4
  • 发表于:2012/11/14 16:45:23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李传锋 独具慧眼,文心雕“虎”

作者:李鸿然


     李传锋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和文艺单位的管理工作,业余主要写作小说、散文、文艺评论。其小说写作以两类题材为主,一类是农村题材,主要写鄂西山乡农民的悲喜剧;一类是动物题材,以动物为描写的主要对象。文学界评论其为“新时期以来较早真正有意识地举起动物小说的大旗,并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与贡献的作家”。其动物小说的创作实践别具一格,倡导有别于拟人化的动物小说的创作理论,曾引起文学评论界的关注。他的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至今文艺家们的笔触还很少接触的富有传奇色彩和浓郁诗意的鄂西土家族人民的生活画卷,尤其是以动物为主角的作品更是生动、奇情、扣人心弦,是我国新时期较早出现的以人类生态为归指的佳作。


  在生态破坏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危及人类自身的今天,我们再来读李传锋的动物小说,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远虑与卓识。如果要对以上介绍作些补充,有几点可说:第一,李传锋是职业编辑、省级文艺单位领导人,业余才是作家、学者,即所谓“双肩挑”干部,而无论就哪一种身份考察,他都颇有成就;第二,作为作家,李传锋兼有学者的素养、编辑家的机智和文艺领导人的方向感,这并不是一般作家都具有的优长;第三,从创作看,李传锋的小说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动物小说则在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坛上独树一帜,在动物小说之林别具一格。在改变动物小说的儿童态,突破拟人化模式与人类中心主义等方面,李传锋是先行者之一;他的动物小说理论,也是有先锋性与启示性的。 

   著名作家玛拉沁夫在李传锋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退役军犬》序中曾写道:“我要感谢李传锋同志,是他的作品使我结识了他的民族——兄弟的土家族,也结识了一个勤奋好学、多才多艺的土家族青年——他本人。”“当你读完这本小说集时,你会体味到鄂西山里人的生活给这位青年作家的创作多么深刻的影响。他怀着深深的乡恋之情,描摹故乡的山野风物。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动物的形象,但他不沿用寓言体或拟人化手法去刻画动物形象,而是大胆地独出心裁地让动物在小说中充当主角,在对科学知识、山野风物的绘声绘色的描写中,给人以新颖美妙的人世启迪。当然,他更多地还是写现实生活中的人生的奋搏,平时的荣衰;而那一切都是地地道道鄂西形态的,这也就是他的作品的特色”。
  
  • 何微微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4 16:46:58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只白虎》,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长篇力作。有关评论也不少。关于这部作品的写作情况,1999年香港繁体字版的后记中作者有较详细的说明: 

   当我参加“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时,我便下决心要写一部关于虎的长篇。作品提纲于一九八二年初成于丹江口,后来在贵阳花溪笔会改过一稿,不甚满意,搁到一九八六年,我怀着深深的恋乡之情回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工作,才又拿起笔来作又一次修改。 

    写动物毕竟不是写人,我感到最难写的便是揣摩虎的心境和据以设置细节,我看过不少有关虎的科学著作,但无法破译兽语,对于虎类的形态语言也知之甚少,这就迫使我不得不导演一出哑剧,却要演得有声有色,有些事不能言传,只靠意会,就更显艰辛,尽管只写成眼下这个样子,却耗去了我几倍的精力。 

    由于人类的狂捕滥杀,加上开垦荒地,环境污染,弄得虎无藏身之地,几尽灭绝……毁灭了虎,等于是毁灭了人类自己……许多作家纷纷涉笔动物,揭示动物的灵性之美,对“人类中心主义”不以为然。在不久的将来,百兽之王将从这人满为患的地球上消失,我是想以这部小说聊作祭虎的诔文。 
   
    作为百兽之王的虎几尽灭绝,对虎狂捕滥杀的人类自身也面临环境灾难,作者忧心如焚。由于白虎是土家族的图腾,白虎身上寄托着一个民族的命运与希冀,所以,作者以描写最后一只白虎表现这种强烈的焦虑心理与忧患意识。小说的结尾描写“带人性的兽”被“带兽性的人”击倒,看到搜寻队的直升飞机时的表景: 
   
  小白虎仰起头来,看着这架飞机像鹰一样在头顶上飞过来飞过去,看了一刻,它便回过头来看了一眼满目疮痍的大山,看了一眼呜呜咽咽的南渡江冬天的江水。然后,它拖着血流如注的身体,笔直地朝前走去。在晕红的太阳上,隐约地闪现出了另一座青山的轮廓……前面有一棵苍老的橡树,已被大火烧焦……它将身躯靠在这棵挺拔而坚强的橡树上,面对在烈火中旋转的群山……小公虎将它剩余的生命化作一声长啸。然后,它将前脚慢慢前伸,整个儿地匍匐在地,再把它硕大的头颅轻轻地伏在前脚上,踞地而向天,看着那只越飞越近的大鸟。 
   
  这是一段充满诗情又极富寓意的文字,可谓神来之笔。晕红的太阳,满目疮痍的大山,呜呜咽咽的南渡江,苍老而不失挺拔与坚强的大橡树,烈火中旋转的群山,这一切是正在流血的白虎眼中的景物,也是受到破坏的大自然的真实景象,同时是人类严酷生存环境的写照。作者营造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并用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构筑了具有丰富意蕴的意境,表现了大自然的现实状况,用几近艺术灵境的画面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在这一画面中达到了高度统一。其主旨既含蓄又深刻,那就是:大自然已经受到人类的严重破坏,动物正在被人类残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极度危险;自省自救,保护环境,对人类来说已刻不容缓。黑格尔在他的煌煌巨著《美学》中,对包括动物美在内的自然美有详细而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自然美的本质在于“生气灌注”,而“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又说,动物的美不仅是动物固有的,而且也“联系到人的观念和人物特有的心情”。(黑格东《美学》第一卷,第17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用这些著名的美学论断分析李传锋的《最后一只白虎》,可以深入地开掘其美学特质和美学意蕴。
(0)
(0)
  
  • 何微微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4 16:47:56
  • 来自:湖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只白虎》对小公虎的描写,从始至终都突出了“生气灌注”这个根本点。直到小公虎生命垂危时的长啸,以及它踞地向天的卧姿,都使人感到它巨大的生命。作为艺术形象,它征服读者的美学力量,正在”生气灌注”这根本点上。当然,其它动物也有生命与生气,通过艺术描绘也可以产生美学力量,但是作为百兽之王的老虎,其生命与生气是其它动物无法比拟的,对老虎的艺术描绘,其美学力量不同寻常。如果说,“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那么,在中国审美文化中,动物美的顶峰又是老虎的生命。汉语成语如虎头虎脑,虎背熊腰,虎视眈眈,虎视鹰瞵、狼吞虎咽,还有龙争虎斗,虎步龙行、虎啸龙吟、虎踞龙蟠、虎略龙韬等等,都表现了老虎的生命和生气。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真实存在的虎和想象中的龙通常是平起平坐或并驾齐驱的,这从上述成语中即可发现。因此,李传锋选择作为百兽之王的老虎,又紧紧抓住老虎的生命和生气加以描绘,说明他别具艺术慧眼与慧心,也表现了他的艺术气度与胆略。如果“文心”二字以“为文之用心”解,李传锋是“文心雕虎”!

  在写作中,他充分利用了自己在鄂西山区的丛林生活经验和从科学著作中获得的知识,也充分利用了中外虎文化方面的丰富资源。塑造小公虎形象时,他不仅有意识地“联系到人的观念和人的特有的心情”,而且突出了土家族人对白虎特有的观念和特有的心情,以及他们与白虎的原始亲情关系,显现了土家族人民深深的文化心理积淀。作品中浓郁的民族和地域风情,使作品思想内容上更加厚重,也让人感受到了楚文化的浪漫和传奇。风趣机俏,具有幽默格调,是李传锋动物小说风格上的突出特点,由于长期的编辑工作,李传锋小说的语言文字也是十分讲究的。换句话说,李传锋这部小说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决不是偶然的。 
   
  李传锋其他一些动物小说,如《牧鸡奴》、《山野的秋天》、《母鸡来亨儿》、《热血》、《幽莽》、《三只北京鸭》等,也都有相当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品位。他们所塑造的是真实的动物形象,而不是借联想和想象拟人化了的动物,因此区别于寓言、童话和神怪小说。就文体形态论,这些小说可谓独辟蹊径,别具一格。  

  从我国当代文坛的情况看,在具有生态意义的文学创作中,民族作家的作品有突出的表现,而李传锋的小说对动物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对动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在这个领域里占据着不能被忽视的地位。从审美开拓性来看,李传锋的动物小说是在为自然立言,为动物立言,他是以把握和刻画动物自身的命运和心理为主旨的。这种创作追求和美学特征,实际上反映着当今人类重新调整自身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的现代宇观意识。在这个意义上讲,李传锋的创作为当下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开辟了新的途径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