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土家人与竹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阅读:870
  • 回复:3
  • 发表于:2012/11/14 18:05:33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土家人与竹


作者:冉


    宋代文豪苏轼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置身于渝鄂边区石柱县、利川市一带的深山古寨,放眼四望,只见吊脚楼周围、田边地角、路旁沟畔,到处都有绿竹或婆娑或伟岸的身影;人在山寨中出没,竹的枝叶会抚摸面颊、撩拨衣襟,竹的躯干会与人擦身而过……如果你是初来乍到的城里人,容易想到苏轼的诗句,你也难免会产生疑惑:难道土生土长的土家人,人人都有文豪的超凡脱俗和雅兴?……

  身居偏僻边远山寨的土家人,读书不多,生存不易,当然没有那样的脱俗和雅兴,他们对竹的认识和理解更不可能达到文豪那样的境界,但若论爱竹之情的真挚和深厚,有过之而无不及。土家人世世代代“居有竹”,与竹为邻,相处、相亲、相爱,即便是在“食无肉(甚至无粮)”的灾荒岁月里,也与竹和山寨不离不弃。人活着,日里喝竹笕引来的山泉水,在竹林陪伴下辛勤劳作,夜里睡竹席、竹枕头,在风雨萧萧中梦竹、牵挂竹;人死了,也要穿竹笋壳做的布鞋踏上黄泉路,并把尸体埋在竹林掩映的山寨。

  爱竹的土家人,自然喜欢种竹、护竹,他们往往精选竹苗(俗称竹母子),仔细栽种、小心呵护,天冷了要在竹林地面铺上稻草防冻,竹笋拱破土层后要防病治虫,竹子长成了要防风雪
冰雹,睡到半夜也要起床察看竹子有没有被折断,白天哪怕大雪封山也得拿起竹竿为竹子打雪减压……于是乎,竹的种类在山寨越来越多,竹林面积自然有增无减。现在,竹的“家族”庞大,种类繁多,最常见的就有慈竹、金竹、水竹、斑竹、楠竹、剌竹、凤尾竹、百家竹等。这些竹子,聚“类”而居,摇曳生风,一年四季与吊脚楼、草木及其它物类辉映成趣,点缀、装扮着一个个远离城市喧嚣、白云缭绕的山寨。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4 18:05:57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爱竹的土家人,自然喜欢种竹、护竹,他们往往精选竹苗(俗称竹母子),仔细栽种、小心呵护,天冷了要在竹林地面铺上稻草防冻,竹笋拱破土层后要防病治虫,竹子长成了要防风冰雹,睡到半夜也要起床察看竹子有没有被折断,白天哪怕大雪封山也得拿起竹竿为竹子打雪减压……于是乎,竹的种类在山寨越来越多,竹林面积自然有增无减。现在,竹的“家族”庞大,种类繁多,最常见的就有慈竹、金竹、水竹、斑竹、楠竹、剌竹、凤尾竹、百家竹等。这些竹子,聚“类”而居,摇曳生风,一年四季与吊脚楼、草木及其它物类辉映成趣,点缀、装扮着一个个远离城市喧嚣、白云缭绕的山寨。

  土家人爱竹,原因各不相同,也许因为竹子好看,竹笋、竹子的使用价值高……也许无须任何理由,就像喜欢与
自己的山寨和骨肉至亲终生厮守、彼此呵护、相依为命一样。仔细想来,竹子有强劲的生命力,无论是在山间、岩旁还是在溪涧之畔,它都可以生息繁衍,并且只要房前屋后有那么一点空隙,它便可以处之安然,这种生存习性容易同性情温厚的土家人形成默契。再仔细想来,竹子与土家人的相似之处很多很多:竹冠下垂但腰不弯的慈竹,与负重前行的土家人何其相似;粗壮挺拔直指云天的楠竹,与顶天立地的土家汉子何其相似;婀娜多姿的凤尾竹,与体态轻盈的土家少女何其相似;竹子的随遇而安,与土家人的知足常乐何其相似……想到这些,你会觉得:竹子或三五株结群搭伴,或几百、上千甚至上万株簇拥成片,或枝叶轻拂吊脚楼甚至行人,或躯干与行人擦肩而过,都是正常不过的事。倘若没有竹子摇曳、点缀山寨,并痴情守望山寨的悠悠岁月,倘若土家人不热爱竹,日里看不到竹、夜里不牵挂竹,那才是不正常的。

  仅仅让竹健康繁殖、茁壮
成长,而不让竹物尽其用,那是对竹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对竹子生存价值和意义的严重贬渎,就不配爱竹并“居有竹”。爱竹的土家人,充分发挥各自的勤劳和智慧,在辛勤种竹、护竹的同时,还将竹子的生存价值意义诠释得淋漓尽致,令人叫绝。

  在用的方面,土家人就地取材,用竹或竹篾做原料,制作出各种各样经济适用的家具、农具。一般农家,完全或部分由竹篾制作的家具、农具都在百件以上,最常见的就有竹床、竹椅、睡席、竹枕头、竹凳、箩筐、背篓、撮箕、簸箕、筲箕、面筛、斗笠、晒席(摊晒粮食用)、烘笼(烤火用)、遮阳(挞稻谷用)、竹笕、牛绳、牛笼头、竹扫把、竹篱笆等,还有制作篾巴篓(捕鱼时用来盛鱼)、竹刀架(挂柴刀或菜刀用)、竹墙壁的,甚至还有建竹吊脚楼的。
妇女们喜欢将竹笋壳缝进鞋底做布鞋,这种鞋穿着走路格外舒适,而老人去世入棺时更是必须穿上这种鞋,据说这样去阴间才能一路顺风。过去,土家男人常年只能穿竹麻草鞋行走和劳作,因此男人们大都会扯竹麻(打竹麻草鞋的材料,将嫩慈竹锯断劈破,在火焰上将表面熏烤得稍微软一点,然后用牙齿咬住撕扯成一丝丝的竹麻),打竹麻草鞋。改革开放后,男人们不必穿竹麻草鞋了,扯竹麻、打草鞋的绝活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当地一些旅游景点和乡镇场,偶尔还会有做功精细、样式美观的竹麻草鞋出售,那是精明的老农在用祖传“绝技”赚外来游客的钱,游客穿着竹麻草鞋跋山涉水,虽不能像从前的土家男人那样健步如飞,但肯定比穿着沉重、呆笨的皮鞋登山舒适得多。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4 18:06:23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在吃的方面,土家人将竹的用途发挥到了极致。他们用竹笋烹制出许许多多的美味,酸笋鱼是其中的代表作,它与当地长江沿岸的酸菜鱼齐名,因富有鱼的鲜美和笋的酸香味让人胃口大开,百吃不厌;清炒或凉拌竹笋也堪称山寨一绝,那芬芳馥郁的味道,让人吃了一次就难以忘怀。竹子虽不能食用,但也被广泛运用于土家吃文化,让其为吃所用:人人用竹筷子吃饭,抽叶子烟的男人个个口含竹烟管,有人用竹筒盛装水、酒、油、醋等液体食物,既不容易损坏,又环保、卫生,还有竹子的香味;家家必备竹刷把(洗锅用)、竹蒸笼、篾甑盖,用竹蒸笼和篾甑盖蒸出来的扣碗、馒头、米饭,不仅保留了扣碗、馒头、米饭本身的鲜美与清香,还渗透着竹子本身来自大自然的鲜美与清香,其中石柱县临溪镇人用竹蒸笼蒸出的羊肉扣碗、黄牯鱼,色香味最佳,成为蜚声渝鄂边区的特色名菜。

  在利用竹子发财致富方面,土家人更是不断创新,各显神通。诸如以竹为原料办造纸厂、家具厂、农具厂,用竹林培殖竹笋菌、饲养家禽和蚯蚓等,都曾在不同时期为山寨经济的发展做出过贡献。近几年来,不少人又利用竹林饲养野鸡、鸽子等发了财,石柱土家农民谭宗华、谭宗群兄弟俩却独辟蹊径,隆重推出借竹生财的“大手笔”:

  2006年,谭氏兄弟在海拔1000米以上、交通不便的吊脚楼前,利用自家的竹林办起“竹林酒厂”:将优质纯红高粱老窖酒注入竹笋内部,对老窖酒进行第二次发酵,让酒渗入到竹子的生长过程,充分释放酒中对人体不利的甲醇等成分,大量吸收日月精华和竹子中对人体有利的竹叶多糖、竹叶黄酮、竹叶多酚等因子,1至2年后将砍下竹子并锯断,里面的酒便“脱胎换骨”成天然、绿色环保美酒——“竹林酒”,入口绵甜温和、芳香醇厚、余味无穷。该酒不但获得了国家专利,还陆续在市内外的博览会、文化艺术节上夺大奖、受好评,甚至上了中南海的宴席,连外国人喝了都大叫“OK,OK”。此事经市内外新闻媒体报道后,订购经销“竹林酒”的客商纷至沓来。目前,占地30亩的谭氏竹林酒业包装厂,已在石柱县城工业园区建成投产,引进了世界先进加工包装设备和流程,竹林酒基地(竹林)仅在石柱县境内就发展到了1万多亩,在比邻的利川市还有数万亩储备基地,产品发展到竹林酒、竹筒酒、金樱子酒三大系列品牌,畅销国内外。竹林酒的生意兴隆,在山寨催生了一些新的名词和工种,如“种竹专业户”,“专职护竹员”等。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4 18:07:03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谭氏兄弟借竹生财的“大手笔”,既使自己财源广进,又让成千上万自愿出租、守护竹林的土家人坐拥竹林生财。不用说,土家人爱竹种竹护竹的积极性更高了,山寨的竹子种植规模也会越来越大,“竹”经济必将犹如雨后的笋——迅速长粗、长高。

  土家人在山寨安居乐业,世代繁衍;竹子在山寨聚“类”而居,生生不息。人们常年与竹为伴,让竹子贯穿各自生产、
生活甚至休息的细枝末节。从前,竹让土家山寨风光旖旎,帮助土家山民度过饥寒交迫的漫长岁月;为了让竹生长繁衍,土家人精心种植、呵护。现在和将来,竹为山寨民族经济腾飞给力,土家人更为竹子家庭和竹经济的发展壮大而受竭心尽力。难怪一个外来游客曾经感叹:“这扎根山寨的土家人,与同样扎根山寨的竹子,既像两个相互守候、相互帮助的和睦邻居,更像一对相濡以沫、相依为命的骨肉至亲!”不管在别人眼里像邻居也好,像至亲也罢,土家人并不在意,他们只认定自己离不开竹,必须爱竹,并与竹相辅相成,才能共同繁衍,生生不息,迎来人类和竹类美好的明天。

  行笔至此,突然想起一则最近听来的小
故事。兔年春节,有个读过书的土家老农,写了一幅以“食有肉、居有竹”为主题的春联贴在自家门前,引起几名来自城里的游客的围观和议论,有说老人文笔、书法太差的,有说他抄袭、篡改苏轼诗句的,甚至有借苏轼的语气嘲笑他“俗不可医”的。我认为,老农所写内容是现实土家人生活和心声的真实写照,九泉之下那个“不俗”的文豪灵魂有知,也会感到欣慰吧,起码不至于说老农“俗不可医”吧。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