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最忆土家过年时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阅读:720
  • 回复:4
  • 发表于:2012/11/14 18:13:38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最忆土家过年时

作者:阿假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寒冬了,记忆中的那树腊梅,在我记忆的深处继续盛开。身在外乡,对春节的感触更多的是因记忆而牵动。看到各大商场打出春节促销的招牌,才蓦然惊觉又是年尾迎年头,万家团圆的时候了,而我却仍然独自走在异乡,对家的思念,对在家里过年的渴望,全都被都市里匆忙的脚步湮没,所有的渴盼都只有在回忆中得以慰藉了。

  土家族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并算不上叫人耳熟能详,但土家族生活的点点滴滴对于我这个早已被汉化的土家族女儿来说,却是最珍贵的东西。在这里,我虽不能将正宗的土家人过年的盛况描述得淋漓尽致,却为我能拥有情趣盎然的记忆而自豪。

  我出生在“山路十八弯,水路九连环”的武夷山区群山叠嶂的一个小小县城,她叫咸丰,这个县城名闻说是因为清朝咸丰皇帝微服私访至此,土家土司盛情款待,咸丰皇帝赐年号作为当地的地名。究其来处,我是说不明白的,此处只是人云亦云罢了。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4 18:13:50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生活在县城里的土家人经过几代的杂居和经济文化的互相渗透,生活习俗等等都已被汉化,想要找出民族习俗的区别,大致只有年关的时候才能稍见写端倪了。

  县城中心有个农贸市场,逢年过节时,这里定然人头攒动,接踵磨肩。在往市场去的路上,熟人相见,都会满脸笑容地打招呼:“赶场(音同‘常’)去啊?”“是啊,办年货去!”辛苦一年后无论丰收与否,无论成功与否,所有的幸福都在这短短两句话中荡漾开去,都在这平常的笑容中酝酿出来了。

  到得市场,只听得鸡鸣、狗叫、牛哞、鸭嘎,再混上叫卖声、讨价还价声、问候声、笑声以及小孩子想要某样新鲜玩意却被大人喝止后不甘的哭声,便汇合成我听过的最悦耳的过年进行曲。人们在这里要买新衣、鞭炮、灯笼、对联、香烛、米粮、糖酒、水果、蔬菜、鸡鸭鱼肉……凡在过年期间需要用上的东西人们都会在除夕前置备齐当了,非是过年期间买不到这些,而是要了这种气氛才能表达人们送年的郑重和迎年的喜盼。

  其实想要体味土家人过年的趣味,到农村去才能品个透彻。乡下的土家人置办年货有几件最是大宗的,最能从中体会土家人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向往。

  腊月十五之后的每天清晨定会听到猪的尖叫,那便是在杀年猪了。主人请来屠户,再请来一两个平日亲近的朋友帮忙,杀了年猪,将肉割成15公分宽的肉条盐渍几天后择一间空屋集中晾挂,待盐味浸入肉内,水分稍沥干些,再以玉米杆、豆秸等物堆于其下点燃,以烟火熏制腊肉。乡里人养的猪多是喂以玉米、土豆、红薯、蔬菜等物,可谓是真正的绿色猪肉了,再辅以玉米杆或豆秸的清香,那以青椒或蒜苗炒出的腊肉的滋味真个叫清香扑鼻,沁人心脾了。

  糍粑也是土家人过年最重要的食物之一。提前一天将糯米、玉米粉等泡好,第二日一早背上泡好的米和玉米粉,到同族中的几家人事先约好的一家去打糍粑。女人们将一笼笼热腾腾的糯米从厨屋里抬出,小孩子一轰而上,从热气腾腾的蒸笼里抓粘粘的甜甜的糯米饭来吃,尽管那饭烫得他们龇牙咧嘴,却仍是乐此不疲。轰走了孩子们,男人们就洒些冷水在烫手的米饭上,再将先已凉好的米饭倒进舂里,两三个身强力壮的男人就开始你一锤我一棒地将糯米饭捣成膏状,再由女人们的一双双巧手将米膏挤成比乒乓球稍大些的圆团,整齐地放在事先已糊了塑料薄膜抹了黄油的木板上,然后将另一块同样大小的木板盖上,再压上磨盘、大石等重物约一刻钟,糍粑就做好了。热爱生活,热爱美的土家人还会用萝卜或土豆雕出花型印章来,蘸上色膏,在糍粑上印出形形色色的花纹来,那糍粑不但吃起来香糯可口,看起来也是赏心悦目的。糍粑也是土家人过年时拜年串门户的礼品之一,谁家的糍粑做得好以后过年时去谁家打糍粑的人就多,于是糍粑就不仅仅是食物或者礼品了,更是土家人于细微处显荣耀的象征了。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4 18:14:12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打糍粑时若有得空闲,女人们就会多蒸上一些糯米来做糯米甜酒。米蒸好了洒些凉水加速冷却,再洒上酒曲拌匀,置于木盆里密封,再将木盆放入锅中,在锅底略烧些火,但并不见火苗,只要一些热气便可,每日转转木盆的方向让木盆受热均匀。如此做法四五日后,木盆里便有轻轻的酒香溢出了。再放得一两日,就可将制好的糯米甜酒倒进坛瓮内密闭存放了。早上起床了不想费神做饭,就可烧上一锅开水,放入糯米甜酒,在放入一些掰成小块的糍粑,就是可口的早点了,其味远比都市人吃的蛋糕面包牛奶清香许多,令人胃口大开,食指大动。客人来了,未到吃饭时候,但也饿了也可如此招待,却不叫人嫌恶怠慢了。糯米甜酒也并非过年时才能吃的,炎夏伏热,客人进门,喝下一碗凉山泉冲的糯米甜酒,不但祛暑,也是土家人待客之道。

  过年时,有心的土家人还做好一袋糯米团馓为小吃,客人来了,以开水冲团馓,同样是待客之道,还驱寒呢。有酿酒技艺的,还会自酿一坛甘醇香浓的包谷酒,自酿自品,回味绵长,客人来了,若说这是自家酿制的,客人定会备觉尊贵,主人定会备感自得,笑谈中土家人的豪气也就出来了。

  除夕前土家人还会做出霉豆腐、豆豉等开胃的食物,还要将屋里屋外大扫除一番。土家人要过两个年,除夕前一天称为小年,除夕则称为大年,同族兄弟便会约好,小年在谁家过,大年在谁家过,除夕中午在哪家团年,下午在哪家团年,大年初一在哪家团年。于是,到了约定的时候哪家负责招待的,一早就忙碌开了,烧猪头、烙猪蹄、蒸扣肉、上香……亲人聚齐后,在团年前,几家人带上鞭炮、纸烛等物到祖宗坟地去祭拜,清理了坟头的杂草,烧了香,化了纸,磕了头,在震耳的鞭炮声中便将对祖宗的纪念,祖宗对后辈的祝福便都带回了家,团年时才觉着不愧对祖宗了。

  大概小孩子是最盼望过年的了,除夕这天,大人才会让小孩子穿上早已买好的新衣,几家人聚会团年,小孩子就会暗地里评比一下今天谁的衣服漂亮。而小孩子们最盼望的则是吃团年饭时大人们给压岁钱了。钱虽不多,却是小孩子们渴盼已久的可自由支配的自己的钱财了,那些大人们置办年货时他们要不到的东西就可以自己去买了,甩炮、焰火、气球、纸牌、弹珠等等都是他们过年时最爱的。

  初二时,人们开始走亲串户开始拜年了。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少时去外婆家拜年的情形。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4 18:14:38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外婆跟大舅住在一起,二舅就住大舅对门,所以拜年的物品必须置办两套。给外婆的拜年货要准备一个大火腿,土家人叫“肘子”,还要两瓶酒、两封糕点、两把面条和四十个糍粑。给二舅的拜年货就只把“肘子”换成一条腊肉就行了。父亲把部分拜年货绑在自行车前面和后座下方,我则用背篓背好其他拜年货,座在后座上,由父亲骑车带着我去拜年。到了外婆家,我是最受欢迎的客人,父亲走时必得把我留下住上几天。我就常跟了二舅娘去乡下的集市,两个小表弟平日里少有机会去集市,则会享了我的荣光一道去。

  乡下的集市跟县城里的集市大不一样。两排土家吊角楼对峙而建,一排临水,一排依山,中间就是窄窄的街道,以平整光滑的青石板嵌拼而成,两边的楼房既是住房也是商铺,卖的多是日常用品,顾客络绎不绝。正街的商铺还不能满足这里的人们的需求,于是在快到正街尽头的地方又依山势建了几个肉铺和一条牲畜交易场,生意正红火。正街尽头是个小小的简易码头,在码头我看到了母亲说过的风雨桥。二十米见宽的河面上矗立着五个石墩,风雨桥距水面约有十多米,木质长廊连接了河两岸的两个寨子,青瓦覆盖,飞檐斗拱,扶栏逶迤,桥楼、栏杆、桥面虽显得有些破旧了,触摸之下,却依然能感受到雕刻的凹凸,也可想象风雨桥刚建好时的

  精湛工艺了。站在桥上,踮脚顾盼,几只小船正在靠岸,船上或装了山里来的货物,或坐了来赶集的背着背篓的土家人,河边传来捣衣声和嬉笑声,间或有一两声犬吠。来集市的人虽没有县城市场上的人多,却有着一种喧闹中的恬静,吊角楼临河而建,青山白云,鲜花绿草,木屋水景,山路弯弯,武陵桃源怎会难寻?

  在外婆家,我总是玩得很尽兴的,在县城里几已绝迹的花灯、舞龙,在这里我都能见到,追随龙灯队不但是我少时的玩趣之一,也是当地小孩子们的乐事。表哥是个爱玩的,只要跟着他,就一定可以看到最精彩的花灯和舞龙表演。其实那些花灯队啊,舞龙队啊,彩船队啊,都是土家人自发组建的,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表演,来自生活,也表演生活,并不需过多的排练,多是临场发挥,编的歌词也多是应景而编的吉祥话。当然表演是要有表演费的,通常称为“打发钱”,所以这些表演队多会选择当地名望较高也较富裕些的人家为祝贺对象,“打发钱”可按自个喜好给多给少,表演的人也无怨言,若谁家想讨个吉利或者想显摆自家的富有,也可自发邀请,“打发钱”的多少就是表演队表演精彩与否的关键了。多年未见这种淳朴的表演,现在细想,竟生出几多遗憾和感慨,虽然每年的表演都差不多,可那渴盼观看的心情却是每每翻新的,看后仍感余兴未尽。朴实的唱腔、喧闹的锣鼓、花样不断翻新的表演,总共也就十来分钟的时间,拜了一家又一家,也许“打发钱”并不能维持表演的开支和辛苦,可人们仍然乐此不疲,不管离家多远都要追随观看,也许要的就是追随中那种期盼和热闹吧?!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4 18:15:52
  • 来自:湖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该回家时,外婆和二舅娘就会拽着我,往我兜里塞压岁钱,小时多是父母带我去拜年,就会推让一番,最后仍是外婆以她至高的身份呵斥父母,把钱塞到我兜里;大些时,多是我一人去拜年,我知乡下生活不比县城宽裕,我就会死活不要,外婆呵斥也不管用。外婆或会要求跟着到县城去看看两个女儿,我便会骑了车带外婆回家,常常会把母亲吓一跳,直是责怪我怎敢如此大胆,万一外婆有个闪失怎么办,这时外婆就会笑眯眯地说:“英英艺高人胆大,我这不没事么?”我心里却是酸的,外婆坐在自行车后座,轻得我老以为没有人坐在后面,外婆太瘦、太轻了,生活的艰辛在外婆身上体现得犹为明显。土家人面对生活的艰辛,坚毅都刻在了身板上啊!

  后来外婆去世了,再去拜年时,我就再也没有在那里住过,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再也没有去过那个小小的集市,再也没有看过那座破旧的风雨桥,那幅宁静而喧闹的桃源美景从此只能在梦中或是回忆中相见了。

  走在春节都市的街头,看着身遭匆忙的人群,听着刺耳的车鸣,感受着时光的迅疾,我不仅又想起了那个遥远的地方,那些空旷的岁月,那些淳朴的年节。几片雪花飘零,我是否已经错过了一个季节,又是否错过了一些生活?

  今年过年时,最忆的,是土家人过年时,最爱的,还是土家人过年时!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