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杜李书写历史萦绕下的鄂西

  • lll0815
楼主回复
  • 阅读:637
  • 回复:3
  • 发表于:2012/11/14 18:36:03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杜李书写历史萦绕下的鄂西

——读杜李散文诗集《乡歌,梦里的老家》

作者:刘川鄂


      特定的题材往往需要特定的文体来表达,“写什么”和“怎么写”既是选择也是被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散文诗所具有的综合性使它在表情达意上具有特殊的优势。散文讲求随性,诗歌注重情感,散文诗则二者兼有。波德莱尔说散文诗“足以适应灵魂的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既承认了散文诗包含的广阔性,也道出了散文诗的主要艺术特征。它有散文的直白畅晓和诗歌的婉转悠扬,既可以平白地勾勒,又可以委婉地抒情。平易但不浅俗,婉转而不晦涩。  

    然而,应该看到,表达的优势既是散文诗的一大优点,反过来也是一种限制。文学往往要求有鲜明的个性,散文诗则常常有个性不足的毛病,即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趋向于圆润,棱角不够分明。按照波德莱尔的说法,它固然“声律和谐”,但又“没有节奏”。好的散文诗集都是以鲜明的个性著称的,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是因为延续了《恶之花》对巴黎阴暗面的描写,鲁迅的《野草》是因为强烈的思想性和深刻的批判与怀疑精神。  

    在阅读杜李散文诗集《乡歌,梦里的老家》的时候,我很高兴地看到了作品鲜明的个性。  

    《乡歌,梦里的老家》是中国作家协会2008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全书分四章:《鄂西风韵》、《鄂西风流》、《鄂西风情》、《鄂西风景》,从不同角度对鄂西进行了深情讴歌。
  
  • lll0815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4 18:36:16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鄂西风韵》,诗人追溯历史,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探寻鄂西的生长足迹。《鄂西,鄂西》既是本章的引子,也可以视为全书的总起,它拉开了全书的序幕:  
“孤寂,洪荒。一个民族的骨骼,在历次的造山运动中,渐次清晰。”诗人试图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打捞关于鄂西的记忆和踪迹。“清江蜿蜒东流,廪君溯江西征。”祖辈们在鄂西扎根,从此,风霜雨,血雨腥风,这个民族傲然挺立。在这一章里,诗人抓住了历史河流中的主干和骨骼,那是拼搏和奋斗,是正直和朴实。这之后,诗人为这副骨骼赋予血肉:如《清江源》、《巴人悬棺》、《巴盐古道》、《河图洛书》等。它们连接着历史和现在,使这片土地有了神秘色彩,一个民族的轮廓也渐渐清晰。《鄂西风韵》是全书的总章,对历史的追溯,让接下来的写作有了依托和凭借。历史谱系的正本清源,个人的灵魂也有了安托之所,写作也有了底气。这一章是“起”,激情洋溢。  
当追溯完成、序幕拉开之后,就要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上来。第二章《鄂西风流》,是对鄂西风流往事的书写。在广袤的历史背景中,开始了对人的讴歌。第一篇名为《东方战神》,与其说是对个人的赞扬,不如说是对一个符号——勇武的英雄的讴歌,这也可以看成是本章的序幕。在历史的洪荒中,开疆立国,诗人写了三个方面。  

    一是战争,各民族的史诗大都是对战争的书写,讴歌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比如《伊利亚特》、《格萨尔王》。这一章节,诸如《西征的廪君》、《1935,贺龙在鄂西》都是对英雄的讴歌,侧重于他们身上所散发的英雄气概。  

    战争是武功,另一宗必不可少的乃是“文治”,因此,不管哪个民族,既需要战功赫赫的英雄,也需要安邦治世的文臣。《写给范悙》,赞扬的是诗人范悙的文才:“从蛮荒地域上路的诗人啊,随着史前糙石的手指,将目光投靠在天地漂浮的虹衣,闪烁的眸光随同星辰一道被天空的浩瀚淹没……”在表达景仰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的抱负:“我能否做一个民族的传人和诗魂的后裔?我只想用一种精神承接这高洁的衣钵,在太阳和月亮无休止的行程中去追逐和流浪。”  

    然而,文治武功都是英雄人物的伟绩,历史长河中,更多的是平凡的百姓,他们历经磨难却坚忍不拔。《最后的马帮》写的是马帮汉子,《纤夫的石头》写的是纤夫的艰苦和艰苦中的坚韧。他们平凡,但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基石。这是诗人在这一章里表现的第三方面。
(0)
(0)
  
  • lll0815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4 18:36:40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在第三章《鄂西风情》中,诗人则全面地展示了鄂西的文化风情。这为线条性的历史增加了文化的含量,历史本身也就显得丰富起来。而且,文化风情展示,本身就可以看到历史的纬度,也可以看到历史长河中文化的传承——后者更增加了历史的厚度。《踏血河》是写祭祀母亲的一种古老仪式:阳世的孩子们赤脚从环形水沟里慢慢趟过,在悼师对亡灵的感言中,任冰刺骨,借以体验母亲分娩时的痛苦和岁月载负的沉重母爱。《四道茶》是写一种民间流传的情歌,借以歌颂鄂西人民的淳朴。《傩戏》是对鄂西一种古老戏剧的缅怀。文化传承是民族保持生命力的重要前提,薪火相传,文明才不会中断。因此这一章的风俗文化的展示格外有意义。  

    在风俗展示的同时,当然也是一种对风俗的纪念和怀想。它提供了一种活的文本,在诗人优美而饱含热忱的语言中,种种仪式获得了生命,文字赋予它以形态。  

    结束了对文化风情的展示,诗人的笔触转移到自然景观上来。自然风物的天生之美,较历史之厚重,有别样的风韵。鄂西地处深山,有许多瑰丽的自然风景,那里的花草树木、山川河流,历经千年,仍然完好地保持着它本来的模样,未经雕琢和加工。可以说,鄂西的每一寸土地,都洋溢着自然的造化之功。在第四章《鄂西风景》里,诗人沉醉于优美壮美秀美奇美的鄂西风光,激情没有退却,但笔触变得温和多情起来。  

    “在这个季节,高山需要诗句,因为它的躯体镌刻着山歌的铭文;河流需要赞歌,因为它流淌着淙淙的沉静。”面对自然风光,诗人也不自觉地放低了身段:“我正追寻诗人笔下的桃源。那暗结的蓓蕾和周身的嫩绿呀,纵然是西出阳关,也有以一粒种子去释放昂然向上的姿势,去品咂日月后穿怀而去。让依依的乡情,在眺望的炼狱里,展示被沸点浸泡的姿势。乳花浮出,如同腾波鼓浪,在粼粼的涟漪中绽放昨天。我不知道会有多少霜降或者归雁来把布满脚印的道路,拉长,或者成为快乐日子的弓弦。”——《走马茶园》  

    自然风光让人沉醉,也容易激起人的思绪。诗人因风景所蕴含的历史气息而兴奋,也因自然的安详而宁静。兴奋时癫狂,灵感喷涌,而宁静时的安泰,也是写作的好状态。如华兹华斯所言,诗歌往往是“于宁静中回忆出来的感情”。
(0)
(0)
  
  • lll0815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4 18:37:07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面对家乡,诗人时而深情高歌,时而浅唱低吟。姿态有变化,而对家乡的深切的爱是贯穿始终的。这部散文诗集充溢着历史的气息。即便是在写到现时的时候,诗人也不会局限于一时一地,去追溯它和历史的关系,探寻它在历史中的流变。这使诗作摆脱了纯粹的文字美,而有了历史的重量。  

    在立意上,《乡歌,梦里的老家》也有境界高远之处。诗人没有仅仅满足于单纯地抒发情感,在对坚韧、豪放、朴实的讴歌中,无疑也是饱含着诗人自己的价值选择的。杜李有一颗赤子之心,对家乡的热情讴歌是表现之一,对美、坚强、善良的由衷赞扬也充盈其间。  

    在篇章的安排上,杜李显然是费了心血的,四章四个角度,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抒情效果上互相促进,浑然一体。然而,在章节之中,仍有略显混乱的地方,当然这并无定规,也有可能是诗人有意为之。此外,在对鄂西的讴歌之中,角度的覆盖面很宽广,但在具体对象的选取上,仍然显得单调平整了一些。最后,历史谱系的鲜明固然是一大特色,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一种对现实的遮蔽。  

    为家乡之美能得到更多朋友的赏识、为湖北的青年作家能受到更多读者的注目,我乐意关注杜李的文学创作,并期盼杜李写出更多更好的习杜甫追李白的作品。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