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杨盛龙真诚的边地歌者

  • lll0815
楼主回复
  • 阅读:767
  • 回复:2
  • 发表于:2012/11/14 18:44:03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杨盛龙真诚的边地歌者


作者:李鸿然


    从事民族工作的杨盛龙,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他的散文已引起文坛的关注,成为中国当代多民族散文风景线上一个不可或缺的景观。


    杨盛龙有不少散文主要倾诉乡情、亲情、友情、爱情,并且注重感情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他在散文集《杨柳依依·自序》中说:倾诉我的乡情、亲情、友情、爱情,不但说给周围的人,还要说给更广泛的读者,引起感情上共鸣,激起情思的激荡,以更加热爱我们的亲人、爱人、友人、故土,带着这些感情上的财富,去热爱生活,钟爱情义,将我们的爱涂满世界的天幕。

    杨盛龙有大量散文是抒写乡土情怀的。故乡是人童年的摇篮,心灵的寓所。杨盛龙二十七、八岁才离开故乡,对故乡一往情深。他的《山乡小桥》、《出山集》、《西湘记忆》等散文集主要写故乡,散文集《杨柳依依》也有相当多的篇幅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浓厚的乡情。这些散文集中的《深山吊脚楼》、《石板路》、《火塘》、《托杈》、《牧童》、《歌婚》、《酸甜记忆》、《竹的世界》、《回家》、《乡亲乡情》等,都是表现乡情的上乘之作。在杨盛龙笔下,故乡的吊脚楼、火塘、石板路、牛群、牧童,乃至一颗野山泡、一把托杈、一首民谣、一场婚礼、一次相聚或送别等等,都充盈着诗情画意。他把这一切都升华为心灵意象,使之成为一种精神存在,不仅抒写了自己的乡情,而且给读者以精神安顿。

    湘西在不断前进,但并没有完全摆脱贫困、愚昧与落后,各种不良风气也残存着或滋生着,然而杨盛龙在离开故乡并产生难以消解的思乡情结之后,与故乡的距离感使他有了表现故乡真善美的定向性选择。对于长年生活在北京的杨盛龙来说,湘西是历史的和现实的,更是带着理想色彩和梦幻情调的。他并不刻意地规避生活中的阴影,但他更倾心于生活中的光明。他描写的湘西,是最理想的精神泊地和充满真善美的乐园。正因为如此,杨盛龙描写故乡的散文也使读者同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如人意的方面拉开了距离,给人以审美愉悦和心灵满足,同时让人更加热爱现实生活。
  
  • lll0815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4 18:45:01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散文集《走进都市唱民谣》,是写都市生活的,共收作品90余篇,分“城里田园”、“边走边唱”、“都市真情”、“南来北往”、“街巷日月”和“阳台眺望”6辑,内容相当丰富。杨盛龙在《后记》中说:我写出的都市城不城,乡不乡。我笔下的都市,是城的角落,是转弯抹角的胡同小巷。我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思考。……要说是写城么,充满乡村味,田园情。 

    感情真挚,是杨盛龙散文的最突出的特点。石英先生在评论杨盛龙等人的散文时说:首当其冲的一个感触就是散文的“真”。我从最近报刊上所见的争议文章中,凡涉及到真与非真的问题时多是散文是否可以虚构;并觉得这个问题固然也值得讨论,但更重要的是散文感情之真,这才是最值得珍视的一点。毫不夸张地说,散文感情之真应作为散文的生命来看。因为,散文不论采取何种写法,其感情均应发自胸臆,不仅不可作伪,也不应肆意矫情。

    杨盛龙散文创作成功的原因,首先就在于他的感情诚挚,“发自胸臆”,摒弃“作伪”和“矫情”。不过,对这里所说的散文的真实性及感情真实,应当进行必要的界定。因为包括散文在内的一切文学作品,需要的是以生活真实为依据的艺术真实;从感情角度说,则是以真情实感为基础的审美感情。这一点杨盛龙在他的散文中也以艺术实践作了说明。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杨柳依依》,封面上印有杨盛龙这样两段文字:

    进拉萨,出拉萨,总见拉萨河谷的垂柳,千条万条柔枝,摇啊摇,飘啊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女儿早早地认识了中国地图,一看到地图就指着说:“西藏!我爸爸在西藏!”一听到电视天气预报中说到“拉萨”就嚷:“拉萨,我爸爸在拉萨!”把地图上西藏那个地方摸得黑黑的,手指尖把标示拉萨的那个圈圈戳了一个洞。

    这里的人、事、物和表现的思想感情都是真实的,但是它们又不是以原来的状态进入作品的,作家显然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对这一切作过选择、提炼和艺术概括。这样的文字,在杨盛龙的散文中俯拾即是,它们增添了杨盛龙散文的感情容量、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提升了杨盛龙散文的文学品位。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