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彭施涤

  • 清江山水
楼主回复
  • 阅读:1153
  • 回复:4
  • 发表于:2012/11/15 19:03:41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彭施涤


       彭施涤,1870年生于湖南省永顺县,土家族,其先乃后晋时溪州刺史(即永顺土司)彭士愁之后。18岁中秀才,27岁考中光绪丁酉科举人。彭施涤为“救国救民”,曾追随孙中山、黄兴两位先生加入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民国时期,他虽也侧身政界,但主要精力却始终放在开办学堂、培育人才上,并视其为“富国利民之术”。正是由于施涤公在教育事业上的无私奉献和终生奋斗,才能荣获“湖南教育界四老前辈”之殊誉,赢得“门生弟子遍天下”之颂声。1947年病故,享年77岁。 
      
    彭施涤年幼时,诚朴好学,族伯中的贡生彭勇行收他为徒,教他学习经史、八股文及书法。同里另一贡生向玉璇,历任贵阳府学、岳阳府学教授,以擅长经史、策论驰名湘黔。彭施涤深得向老器重,招为东床,以次女熙妻之。向家藏书甚丰,故而彭施涤得以饱览群书,并得向老指点辅导,由此学业精进,科举场中,屡试屡捷,多次名列案首。1888年,彭施涤考中秀才,年仅18岁。 
 
    为了获取功名,他千里迢迢去长沙岳麓书院求学,由于经济困难,常以廉价食物充饥,过着极其艰难的苦读生涯。彭施涤爱书成癖却无钱买书,见他人有珍贵书籍,便借来抄阅。为了按期奉还,常常秉烛达旦,抄写不辍。他曾用大半年时间抄完一部归有光注释的《史记》,其刻苦之精神可见一斑。苍天不负苦心人,彭施涤学业突飞猛进,在1897年考中光绪丁酉科举人,后又通过考试,取得内阁中书衔及拣选知县等资格。
  
    在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加上好友熊希龄、谭延闫等维新人士的引导,彭施涤毅然与科举制度决裂,走上了另一条济世之路——兴学育才之路。  
   
    彭施涤认为,列强之所以强盛,全在科学技术之先进发达;而科技之兴盛,又在于人才之培养造就;而育人之法唯办学兴教一途。“富国利民之术”亦在于此。基于这一认识,他决心以办教育来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抱负。
  
  • 清江山水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5 19:03:49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1902年,彭施涤同熊希龄、冯锡仁等友人,在常德筹办西路师范学堂,从此,他便与教育结下了终身不解之缘。 
 
    1903年,彭施涤经湖南提学使张鹤鸣及学务处提调朱益浚推荐,以清国官费生资格,东渡日本留学,入东京宏文书院习师范科。1904—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获胜。陆军大山岩元帅在东京举行的凯旋仪式上,紧握小学教师代表的手,感谢他们为日本培养出无数出类拔萃的忠勇爱国官兵。这番话深深地打动了彭施涤,他更感到自己选择的道路正确,决心回国后办好教育,尤其是要办好师范教育,为国家培养大量师范人才。
  
    1905年,彭施涤在东京参加中国同盟会,投入到留日中国学生轰轰烈烈的反清革命斗争中去。是年冬,他参加了留日学生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中国留日学生条例》的斗争。之后,彭施涤与秋瑾、马君武等人受孙中山先生委托,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他被选为董事。 
 
    孙中山先生创办中国公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回国的留日学生学习与革命的问题。公学开办初期,师生大多数为革命党人。在策划东南沿海各省、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四川等地区的反清武装起义中,多有中公师生参加,陈伯平、但懋辛、熊克武、吴玉章等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人物。“中公”师资,多是学界名流,李善兰教数学,马君武教理化,马幼渔教国文,彭施涤教公民(还教健身操课并任学监),宋肯堂(宋庆龄之父)教英语。由于“中公”有这么多学者名流任教,其教育质量颇高,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彭施涤博学多才,教学有方。马来西亚侨商邓八铭先生系“中公”毕业生,有次回国到长沙看望施涤公,深情地对他说:“先生循循善诱,待人诚恳,和蔼可亲,教学认真负责,学生时时铭记于心,不胜感激!”“中公”招录新生规定:国文、英文、数学必须高分,若有一科不及格就不取录。但是,彭施涤不囿于这一规定,善于发现人才并大胆破格取用。著名学者及作家胡适在《我的青年时代》一文中写道:“我当时名叫胡洪骈,年仅十六岁,在考试中,我的围文英文取得优等,只有数学成绩不及格,幸亏马幼渔、彭施涤两先生为我力争,方得录取。”如果马、彭二公无有伯乐慧眼,胡适先生的人生道路也许不会是他后来的样子了!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