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杨应时 土家山寨的“山歌王”

  • 完美丽人
楼主回复
  • 阅读:1669
  • 回复:3
  • 发表于:2012/11/16 11:13:23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杨应时 土家山寨的“山歌王”


        以“山歌、南曲、跳丧舞”文化三件宝享誉海内外,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说起唱山歌,随便挑出一个人来,都能引吭高歌个几十首来。然而,能够毫不重复地唱个数百首山歌的却从来没有。近日,一位偏偏能不重复唱出500多首山歌的“山歌王”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被发现。这位“山歌王”叫杨应时。他高挑清瘦,苍髯浩首。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位83岁高龄的老人会是一个飙高腔的山歌手。就在2006年长阳举办的首届“清江放歌—土家歌王擂台赛”中荣获“优秀歌手”。远不止这些,杨应时老人能够唱个十天半月不炒“现饭”,在当地有着“千首山歌王”的雅称。 

    少年苦练  大山里出了金嗓子 

    在长阳土家山寨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以打“家业”、喊山歌而谋生。生于1925年1月15日的杨应时,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五世响匠之家。祖父杨正纲、父亲杨学文都是当地有名的歌手和响匠,时常带着一班人在劳作的田间,一人喊,众人接,干什么活唱什么歌,见什么人喊什么调。每遇婚嫁他们去“吹期”,偶逢“老人”他们去跳丧坐夜陪亡人。杨老歌手六十岁花甲之年喜得独孙杨应时,于是就想把祖辈相传的山歌传给他。祖父为了教孙子唱好山歌,杨应时即从三岁开始学歌,起先口传心授,一句句教唱,而后连句成首唱出完整的山歌。为创造教唱山歌的氛围,每逢雨天祖父总要邀约十个八个好歌之人在屋里对歌,一唱就是三两天,哪家农活赶场时他总要背着孙儿赶锣鼓,哪家有婚丧嫁娶免不了带着小应时去接上几句。祖父见聪慧的杨应时不但记忆力惊人,学一首记一首、唱一调会一调,而且具有天生的一幅好嗓子。从四岁开始,便用他们独特的调嗓方法教他练声。清山、古树、悬崖、小溪都成了他调嗓子的好去处,少年的杨应时见歌唱歌,见艺学艺,总想传承先辈的手艺,将来有口饭吃。 
    但父亲的一次“吹期”受辱经历令他刻骨铭心,更加坚定起他要把艺学精的信念。那时读完私塾读初小,刚好12岁。一天他跟父亲去当地大户人家魏宜楠结婚“吹期”,当时父亲是唢喇手,由于支客司在宾客上席时未喊“放炮”,结果父亲也未吹,于是东家大发雷霆,骂他“不如狗”,并以摔掉唢喇羞辱他。出生世代响匠之家的父亲只得羞愧地自砸号把,当场离去,发誓从此不再“吹期”当歌手。12岁的杨应时看在眼里,想起往日父亲在富人家当“吹鼓手”坐阶檐的冷遇,又目睹眼前“吹期”的屈辱,当场作歌并不顾魏家结婚的礼仪约束,高唱起来:“爹爹你当“吹鼓手”,坐阶檐喝冷酒。支客未喊放大炮,东家骂你不如狗。为了尊严把号砸,不给魏家当歌手”。唱罢,大笑而去。 

    从此后父亲虽然再也不拿唢喇,不拿锣鼓“家业”,不坐夜唱歌,也不到玉米地里拿腔喊调。但一看到小应时一天不唱不吹就叹长气。孝顺的杨应时懂得:祖辈相传的“手艺”不能在我这辈失传。从那时起,杨应时更加勤奋地调嗓子、练手法。经过数月的努力,在丹水河畔的沿溪大山里,终于出了一个金嗓子。
  
  • 完美丽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6 11:14:19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挖掘整理    他将山歌传后世 

    杨应时多才多艺。诗词歌赋、吹打弹唱、喜丧礼仪,样样精通,尤善山歌演唱。尽管他是83岁的老人,也常与老伴、儿孙们在一乐一舞中放歌。搬到集镇居住后他仍然没放弃调嗓子,为不影响他人,每天清晨他都要徒步行三公里到白云观下的梯子岩,对着大山喊,朝着溪水唱,以此来提调嗓音。杨应时不但自己爱唱,更热衷于把自己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学会的山歌传给他人。他把山歌传给了身边的亲朋好友,在他八十年的歌龄中,已先后教出了四代弟子。第一代弟子中年龄最大的有83岁,绝大部分都在70岁以上,而且他们将所学的歌又传给自己的家人或朋友。第二代弟子在65-70岁之间,他们学会后都会自由传唱。第三代是包括自己儿子在内的中年人。这批人多数都有一定文化,但由于种种原因,多数在家务农,他们是被杨老爷子所感染而爱上山歌的。如长阳首届“土家歌王擂台赛”中,获得“土家歌手”称号的肖大群、朱志强便是他的这代徒弟。第四代弟子是在校学生。杨老爷子所在的高家堰镇,共有五所小学、一所中学和三所幼儿园,时常会出现杨老爷子的身影,把山歌送进了课堂。他把山歌也传给了自家儿女子孙。儿子杨六一是一名小学音乐老师,由于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如今也是长阳“土家歌手”,而且还将山歌引进了音乐课堂。女儿杨玉兰在市保健站工作,不但能唱山歌,工作之余将父亲和哥哥整理的山歌打印成册;孙子杨博、孙女杨羲,也因为爷爷和父亲的影响,把山歌也带到了各自的校园。晚年的杨应时还热衷于长阳土家山歌的收集和整理。1992年到1995年他花费三年时间边哼边记录了1008首山歌。为了便于传承,1997年他将歌词交给镇文化站一位擅长记谱的文化干事,请其帮忙配上曲谱。可惜由于乡镇文化站的多次搬迁,他所整理的山歌集子被遗失。2006年杨应时参加全县“土家歌王擂台赛”后,又一次激起了他收集整理长阳山歌的热情,通过整整一年的回忆和访歌,他又整理出了14本共500多首长阳山歌,他的目标是有生之年收集整理1000首。从他目前所整理的山歌来看,其中不乏精品。如《川号子8226四川下来十二条滩》:“四川下来十二条滩,滩滩望见峨眉山。峨眉山上搁鸡蛋,鸡蛋高头搁鸭蛋,鸭蛋高头搁鹅蛋,鹅蛋高头面石板,石板高头起牛栏。前三间,后三间;左三间,右三间;石门坎,金闪闪。进去容容易,出来难上难。”

    杨应时酷爱山歌传承山歌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的教授、在读研究生将其作为民间传承文化的课题进行了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胡献锦采访杨应时后写出了《谁在为清江放歌》分别发表在大学学报上和《土家族文学》上。鉴于杨应时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贡献,2007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政府授予他“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称号。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