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土家族传统习俗的变迁

  • lll0815
楼主回复
  • 阅读:1020
  • 回复:3
  • 发表于:2012/11/16 15:22:31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土家族传统习俗的变迁



     一、土家族传统习俗的特点及其变迁
  
 
  民族习俗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的反映,也是族群区分的重要标志。土家族的习俗同其他民族的习俗一样,也具有本民族显著的特点:一是非凡性。土家族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俗,这些习俗显著地区别于其他民族。二是普遍性。土家族习俗在内部成员中广泛存在而且共同遵守。三是内控性。土家族习俗在民族内部被视为严格的行为规范而得到普遍遵守,他们往往根据这些习俗而自我教育,做到自我尊重、自觉遵守和自我检验。四是延续性。土家族习俗在民族内部人人相习,代代相传,而且具有相当的长存性。五是影响的双向性。土家族习俗包含诸多优秀元素,但也不乏糟粕成分。这些习俗对经济、政治、文化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而且有些内容在产生之初顺应了历史潮流,表现出积极的影响,但随着时代发展与后来社会环境不相适应而产生了消极影响。

  风俗习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阶段性特征。纵观土家习俗演变过程,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土司时期。元至清初,中央政府在土家族地区采取土司制度进行管理。土司时期是土家族历史上一个漫长而重要的历史阶段,也是土家族习俗变迁的重要时期。比如在这段时期土家族的歌舞习俗出现了新的内容,摆手舞盛行于土家族民间。摆手舞是一种祭祀方式,史载“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曰摆手堂,洪土司某神为,陈挂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歌唱,竟数夕乃止。歌时男女相携,翩跹进退,故谓之‘摆手’”。摆手舞的出现就逐渐改变了土家族民间舞蹈类型,成为当时较为流行的舞蹈之一。

    第二阶段是“改土归流”以后。清雍正年间在土家族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即中央派流官取代土司长成为当地的首领。这一时期引起了土家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巨大变革,也使土家族习俗有了重大变迁,如在服饰方面,将男女服饰分开,改变了“男女服饰不分”的状况,“改土归流”后男衣改为无花边短满襟,女衣改为贴花边长满襟。在装饰方面,强制男人剃头,留满清发型,女士长发蓄辫等。

    第三阶段是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封建文化体系,使一些新思想、新文化蔓延到土家族地区,土家人自觉的革除了清王朝强加的一些习俗,尤其是在青年人中表现最为突出,如将满襟男上衣改为对胸排扣官装衣,满襟女上衣改为不贴花边的合身操衣满清男发型改为平头、分头发型等等。第四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新中国成立之后,土家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自由,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土家族与他民族的交往扩大,土家族人民在学习他民族文化的同时,自觉的改变了某些封建迷信和有碍民族进步的陋习。但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土家族一些正当无害的习俗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当作封、资、修和牛鬼神蛇被铲除,如摆手舞中断,土家织锦停止等。第五阶段是改革开放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全面的拨乱反正,党中央逐渐落实了民族政策,土家族也由封闭逐渐走向了开放,土家族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交往密切,在这种交互作用下,土家族现行习俗表现出了新的特点。

  当前土家族内部习俗无论是纵向地与传统习俗比较还是横向地与其他民族尤其是与汉民族习俗比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与传统习俗对比,我们会发现部分土家族传统习俗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如传统土家族对太阳神、对风神、对土地神的崇拜以及“男不打三朝,女不赶道场”等禁忌已经不复存在;部分习俗正在淡化和衰落,如土家摆手舞和跳丧舞等都已经成为一种局部的、空有其形式的表演艺术,而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习俗了。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习俗对比,我们会发现土家族习俗既远离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特征,又未完全与汉文化趋同,正处于“不华不夷间”即“二者皆有二者都不是”的格局。对于这一现象,笔者冒昧的将其称为“习俗架空”。所谓习俗架空,是指一种习俗由于受到自身或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迁,既失去了该习俗原有的特征,又未与其他习俗完全一致的文化现象。习俗架空是习俗变迁的结果,也是不同习俗交互融合的产物。习俗架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只会在一定阶段存在,当一种习俗形成自己的特征或这种习俗完全被另一种习俗所同化,习俗架空就会消失。
  
  • lll0815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6 15:23:09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三、土家族传统习俗变迁衰落的正负影响
   
  第一,文化架空现象出现的过程,也就是民族文化变革的过程。姑且不论这一变革的利弊,单从这一过程,就表明少数民族文化正在冲破封闭状态而融入大众文化。这无疑是创新土家族传统文化的良兆,因为文化交流与文化扩散是提高文化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第二,传统文化在破废的同时将一些土家族习俗里的糟粕和落后因素也一同祛除掉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纯洁了传统习俗特质,为土家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三,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统一。“历史一再证明,每一次大的民族融合后就会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土家族与其他民族的广泛交流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就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当然,由土家族传统习俗的变迁衰落所引发的习俗架空现象对土家族整体文化是有着深刻的负面影响的,对土家族来说是一种文化病,也是一种文化危机。

  首先,土家族传统习俗的变迁衰落淡化了民族特征,它使民族间界限日益模糊,造成了民族特征的混乱,不利于民族间的相互识别。“民族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的最稳定的特征,是一个民族区别另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的标志。”习俗架空在很大程度上是民族趋同的表现,民族习俗的趋同会使民族间的鲜明特征淡化甚至消失,这样就会为民族间的相互识别带来困难。

  其次,从整个中华民族来看,习俗架空使民族文化趋同,这就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也最终会制约中华文明多样性发展。

  再次,土家族习俗的变迁衰落使得民族习俗越来越丧失其吸引力和文化底蕴。就习俗本身而言,对习俗不合理的开发会扭曲习俗的初始内涵,造成习俗所蕴含的精神与其表现形式严重脱节。习俗内涵的弱化必然会引起该习俗的吸引力下降,如有的单位试图将土家族的传统习俗搬上舞台进行表演,但表演的内容没有多少是真正是土家族传统的东西,因此这些表演不能引起观众太大的兴趣。所以,这些做法没有真正起到对土家族习俗开发的目的。
(0)
(0)
  
  • lll0815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6 15:23:34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四、对土家族传统习俗开发与保护的几点建议
   
  初步分析了土家族习俗变迁衰落的原因和对文化的正负影响,那么我们究竟应怎样来开发与保土家族传统习俗呢?笔者认为总的原则应是:理性思考、因势利导、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应充分了解本民族的习俗内涵,尤其是优秀的传统习俗成果,形成民族文化优越感。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文化保护措施,同时加强对本民族成员尤其是本民族的青少年的传统习俗教育,使他们了解本民族传统习俗文化,激发他们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他们自觉投身于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中去。

  第二,要努力挖掘传统文化的潜力,积极寻找有效途径创新土家族传统习俗,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但这里必须着重强调的是,在创新土家族传统习俗的时候必须坚守民族特色,决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其他民族的文化模式。因为“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仅是承袭自其他民族的话,那么必然在这样的概念下,两个民族就很明确的呈现‘中心(主位)/边陲(附属)’的对比。”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民族习俗和民族文化就会散失其吸引力。 
   
  第三,要在充分保留传统习俗精髓的前提下努力开发传统习俗和习俗产业,扩大本民族传统习俗的辐射力,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民族经济。但这也要特别注意保护传统习俗的内涵即“要把生金蛋的鸡(民族文化精髓)留下来,而且还要让它能健康长寿。”,开发好传统习俗是增强土家族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举措。 

  第四,从整个民族来看,要保护好文化的多样性,鼓励和支持多民族文化的发展。国家要努力创造多元习俗特质,允许和鼓励各民族传统习俗的存在和发展,努力创造中华民族多元的文化格局。 
   
    五、结论
   
  本文概述了土家族传统习俗及其演变的几个主要阶段,并浅析了土家族传统习俗变迁衰落的原因和对土家族本土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正负影响,同时就土家族传统习俗的开发与保护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笔者认为,今天对于土家族传统习俗的开发与保护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在不少地方存在上观取向的过度强化以及对传统习俗过分渲染等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土家族传统习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些传统习俗一旦变迁衰落,想要沿着先人的足迹寻回恐怕是艰辛而困难的。笔者在此疾呼保存土家族传统习俗完整性的同时,更强调以土家族的立场去弘扬土家族传统习俗并做到合理创新,从体现土家族传统习俗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的生活方式与互动模式中寻求适合土家族传统习俗开发与保护的良策。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