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土家族歌舞

  • 何微微
楼主回复
  • 阅读:731
  • 回复:3
  • 发表于:2012/11/16 16:54:11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土家族歌舞


作者:刘源泉

——江口怒溪风情暨巴文化揽胜

    题  记:

    大湾古寨巴人村落,人民勤劳,民俗浓郁。明洪武、清乾隆年间建造的古统子屋、进士状元围子(碑)、古青石板绕寨路和一幢幢吊角楼依山傍水,在古木林区参天合抱古树下错落有致,风光旖旎。王廪官向王庙、院子明清代牌坊、小龙女神鱼前坝等古建筑;大湾洞边白虎洞、涧上、鱼泉洞、矿泉洞、大洞、次子洞诸溶洞,两家湾圆亲岩、轿子岩、张家湾瀑布群、绿荫塘、花桥岩,陆家寨“望夫石”及邻寨许家仡佬宅、杉木林……等自然人文景观,上百个传统古老的造纸作坊、水车和着人类戏剧美化是最——傩戏保存至今,成为延续刘姓巴人“‘调北征南’、 ‘调北填南’、‘赶蛮夺业’战事胜利凯归、开疆扩土与其她外来族人互通婚姻,相互借鉴学习,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文化艺术科技”苍老记忆的 “活化石”。

    古镇因“漏旗人”在此安居乐业,加之“赶蛮夺业”“调北填南”后通婚嫁娶族落的定居,把一个贫穷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富饶的地方。据《江口县志》《漏旗(漏溪)古寨大湾巴人刘氏族谱》《江口县民族志》等相关史料记载:

    战国时,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汉有天下,名酉、辰、巫、武、沅五溪,各为一溪之长,号五溪蛮。其先民聚居在“五溪”地区,与“五溪蛮”或“武陵蛮”有渊源关系。大湾土家族为辰水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日月更替,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入梵净山腹地。然而,他们始终保留着自己的民风、民俗和民情,传承至今成为一道特色亮丽的风景。

    明朝洪武帝第六子朱桢,为平息少数民族暴动,率48旗逆辰水上入此地,第四十八旗掉队未撵上收兵,见这里古木参天、物产丰富而留了下来。他们与当地的巴人、许韦姓僚人、苗、侗及桃映的回、尔玛人和睦相处,把这里的土纸、蓝靛、木材、中药等经水路运往湘、赣、鄂、川、沪等地,从而使12大商号迅速掘起,十二大商号在此大兴建筑,以原河口集市为重点,开戏院,办私塾,使怒溪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一跃而成为铜仁地区梵净山境内最富、最繁荣的地方。众多古建筑,在“文化大革命”时虽被破坏,但原始古朴的甲秀楼私塾、苍老别致的万寿宫石门柱、刘姓巴人长长续延的青石板街道、琉璃斑斓的摆歌台(对歌)台、悠悠百年风雨桥、巴人大湾古寨民居、土著人仡佬宅等仍完好存在。

  
  • 何微微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6 16:54:25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土家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怒溪更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歌谣是黔东北土家族口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历史事件、阶级斗争、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男女爱情、社会礼仪等。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摆手歌,丧歌和哭嫁歌等类。

    大湾土家人几乎人人会编会唱山歌。山歌以其丰富的演唱内容,灵活的歌唱形式,高亢嘹亮、热烈奔放的演唱风格,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土家人民对生活美与丑、善与恶的评述,与南曲、巴山舞并称为梵净文化“三件宝”土家人喜欢唱山歌。其结构简单朴实、多以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也有五句一首的,唱时首数不拘,总是触景生情,即兴而出。或歌唱生活,或歌唱年景,或歌唱理想中的未来,可以说是歌的海洋。形式一般有独唱、盘唱、合唱,内容有抒情歌、叙事歌、神歌及较为古老的歌谣,这些歌谣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细腻,歌词优美动听。有句歌词唱的是“不唱山歌喉咙痒,嘴巴一张像河淌”。

    怒溪大湾山歌主要有劳动歌、情歌等。如怒溪船工和排工就有雄壮有力的号子歌,田间锄草有薅草锣鼓歌。如《薅苞谷歌》:“苞谷土中闹沉沉,中间薅起斗蓬形;个个出力齐展劲,锄头落地如雨淋……”薅草锣鼓歌演唱时,由两人或三、四人在田头按照一定的曲牌一边鸣锣击鼓,一边与田间锄草人唱和,演唱内容和顺序十分灵活,没有严格的规定,大多为即兴创作。 

    “打闹歌舞”起源很早。它是适应山区特点的农事歌舞,有的地方也叫《薅草锣鼓》。是土家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种劳动歌谣,又称“挖土歌”、“山锣鼓”、“合音锣鼓”等,歌词由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四个部分组成,引子、请神和送神都有较固定的唱词,扬歌是歌的主要内容,随编随唱,也有较为固定的内容,如历史故事、小说和民间传说。歌曲铿锵有力,朴实大方,富有民歌鲜明开朗风格,起着协调生产劳动以及助兴取乐的作用。据传,古代人们还以歌助威,驱赶野兽。

    土家族聚居的大湾古寨,也有专门歌舞班子,在喧天的锣鼓声中翩然起舞,面对薅草的群众,由一人在圈内击鼓,一人在圈内鸣锣,三至五名或更多的歌舞手,身着传统民族服装边歌边跳,有领有和,既可减轻劳动强度,又可提神助兴。逢年过节,土家男女老幼聚集在院坝或空地,成群唱歌起舞,舞者随锣鼓进退;内容有表现农事活动的生产舞,古代作战的军事舞,喜庆时的饮宴舞,守猎时的打猎舞等。舞姿朴素,形式简单,仅凭一个小锣和一个小鼓,鼓击两下锣敲一声,密切配合,鼓声激昂,锣声深沉,令人心旷神怡。
(0)
(0)
  
  • 何微微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6 16:55:11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大湾土家族还流传着一种以欢乐的跳舞形式悼念亡人的独特舞蹈,俗称“跳丧”,也叫“跳丧鼓”或“跳撒尔嗬”。巴人中长者去世,一般装殓入棺后在堂屋里停放一至三天。“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每晚都有亲朋好友前来跳丧。跳丧时,一个人击牛皮鼓叫歌,跳的人围棺接歌而起,脚跟鼓点鼓跟脚,无弦乐伴奏,一般有三至四人一起跳,女人不参与。击鼓者领唱,对舞者和歌,均为高腔俚调,边唱边舞,跳舞的人头、肩、腰、臂、腿、脚尖、脚跟一齐动作,变幻着多姿多彩的舞步,唱着古老粗犷、格调明快的曲调,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丧鼓歌的歌词内容十分广泛,有颂赞土家先民开疆拓土,回忆民族历史的;有反映先民图腾崇拜、渔猎劳动、农事生产、爱情生活的;有歌唱死者生平事迹的等等。

    巴人把丧事当作喜事办,反映了他们对生死乐观旷达的态度。如丧歌所唱:“人生命尽总难逃,纵有精神也不牢;犹如梅花遭雷打,恰似嫩花被风摇。罢了罢了真罢了,人生好比一春草。平凡春草谁不老?秀青秀来高青高。”歌词多呈四句七言,四、三式,上下句,也有“五句子”,保持着古代巴歌“竹枝”、“杨柳”等曲牌的格律形式。每唱完一首,最后大家高声合唱一句“跳撒尔嗬喂”或“解忧愁噢”,表示为死者家里散忧愁。

    跳丧舞与土家先民巴人的图腾信仰有着渊源关系。跳丧舞的动作主要是摹拟虎及其他动植物的形象,无疑是土家先民狩猎劳动形态的再现,可以说跳丧舞的原始形态就是“狩猎舞”当远古巴人把白虎作为图腾后,狩猎舞就逐渐成为人死后的一种祭祀性的图腾舞踏,亦即“白虎舞”。仔细观看跳丧会发现,跳舞人的舞姿总是保持一种弯腰,弓背、曲腿、臀部向下颤动的姿态,脚为八字步,双手在胸前左右晃动,尤其是老人跳丧几乎是蹲着跳等等,显然可以从老虎的动作中找到原型。土家人遇到丧事载歌载舞,遇到喜事却又会啼哭不止。土家姑娘出嫁时,往往要以哭代歌,称为“哭嫁”。土家人的哭嫁歌和历史上土家妇女受包办婚姻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包办婚姻给土家姑娘带来莫大的痛苦。哭嫁歌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土家姑娘哭嫁时,要向亲人、祖宗哭诉自己的不幸,长期相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自由抒情歌体。哭嫁一般在出嫁的十来天之前就开始了,哭的内容主要是辞祖宗、女哭娘、娘哭女、妹哭姐、姐哭妹、哭歌嫂、哭弟妹、哭父母、哭姐妹、哭梳头、哭上轿、哭百客、哭穿露水衣、哭吃爷娘饭、哭媒人等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其实表达的是不想离开亲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时未婚同伴纷纷赶来陪哭,内容以女人的苦情为主。新嫁娘边哭边唱,泪随声下,哭诉自己与父母、哥嫂、姐妹等亲人的深情。更多哭嫁歌则是表达新娘既喜悦又羞涩,既向往又恐惧的复杂心情。

    歌词往往情意切切,感人肺腑。其中不少歌词,反映现实深刻,感情强烈诚挚,语言真切自然,句式灵活,颇富有思想性。歌词两句为一小段,每句七字,上下句子押韵,每句可换韵脚。假如谁“哭”得不好,会被乡邻认为没有良心,对父母亲人没有感情。油嘴滑舌的红线媒人,常常是姑娘不幸婚姻的制造者,所以,“骂媒人”的歌也就格外精彩。如“背时媒人是条狗,这家吃了那家走。你做媒人想穿鞋,树上雀儿哄下来。媒人饿痨想吃酒,山上猴子你哄走。板栗开花球对球,媒人吃了烂舌头”。……以哭代歌,把感情充分渲泄了,哭完一个段落,屋内又是谈笑风生,喜气盈盈。”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