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长阳土家族独有民俗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阅读:12358
  • 回复:7
  • 发表于:2012/12/31 10:31:12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长阳土家族独有民俗




长阳山歌:

《好吃包歌》

一想樱桃黄,麦李在树上,又想瓜子蜜生姜,还想血灌肠。

二想蒸猪肉,黄焖煎豆腐,又想仔鸡多酌醋,高笋炒葫芦。

三想腊肉干,牛肉焖得烂,又想红心腌鸭蛋,肥肉炒大蒜。

四想塘里藕,豆腐肏泥鳅。又想后院红石榴,干锅炒黄豆。

五想汤油茶,茶里佐芝麻。又想田鸡过油炸,还想嫩丝瓜。
 

《十大盘》

  清蒸鲜鱼肚,熊掌焖豆腐。

  红烧麂子肉,五香烧烤猪。

  醉虾加香醋,蒸鸡不见骨。

  娃娃鱼足有四尺五,一块年肉半斤足。

  护心油来把包子筑,清蒸鸽蛋外面生来里面熟。



长阳口味:

其一是喜酸辣。“要吃广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你要砍头你就砍,你要杀来你就杀。砍掉脑壳只碗大个疤”。广椒是本地人对辣椒的俗称。每逢春夏,城乡家家户户即开始忙逯起来,做辣椒酱、腌广椒末、晒广椒皮、磨广椒粉,还有稀广椒、酢广椒、酸广椒、泡广椒等等,一用经年。平时或为主菜,或兼佐料,煎炒烹炸,熟卤凉拌,可谓应用自如。正如旧志所云:“丛岩幽谷中,水冷泉冽,岚瘴郁蒸,非辛辣不足以温胃健脾”。

其二是好饮酒。“乡人好酒,俗虽陋而风古”。

其三是吃腊味。土家腊味,最具代表性的是腊肉。土家人认为新鲜猪肉有毛腥气,喜欢吃是烟薰腊肉。冬季杀了年猪将鲜肉以盐腌三、五天,再用松柏树枝烟熏火燎一月左右,直至水份熏干、色泽金黄,便成腊肉,做起来如腊肉芯子擀包面、腊肉丁子蒸蒸菜、玉米粉子煎腊肉粑粑、青椒炒腊肉等,香气扑鼻,四季不断,百吃不厌,堪称土家的风味食品。类似的还有腊香肠、腊猪头、腊肝、腊肠,以及腊鱼、腊羊等,甚至豆腐、豆豉等素食也可熏制成腊味,风味独特,乐在其中。

其四是重山肴。俗话说“家鸡子肉,野鸡子汤,吃在嘴里格外香”,土家人特别喜爱山珍野味。无论天上飞的、林中跑的、水里游的,均能入席。在现代人看来,可谓口福不浅,但历史上的土家族本就是一个好渔猎的民族,鸟兽虫鱼曾经是土家人重要的食物来源。由于地处深山,这里过去各种珍禽异兽俯仰皆是,盛产獐、麂、鹿、獾、蛇、猴、白猸、狐狸、野兔、野猪、野羊等多种野生动物,甚至华南虎、金钱豹、大熊猫等珍稀动物也不罕见。至于林中的飞禽如锦鸡、野鸡、斑鸠、鹌鹑、鹧鸪、麻雀,水中的游鱼如白甲、青鱼、鲤鱼、鲫鱼、鲇鱼、甲鱼、娃娃鱼等,皆是土家人餐桌上的美味,因此也有“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一斤”、“河里好吃是白鳝、山里好吃是白猸”等各种民谣俗语传世。只是近些年来昔日的山珍多成保护对象,土家人也渐渐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美食的兴趣开始转向各种野生植物,如竹笋、香椿、蒿子、蛮荞、蛮豆、鲇鱼须、节节根、野韭菜、野葛粉、地米菜、马齿苋、酸爪茶等,冠之以“绿色食品”,别有一番风味。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2/31 10:32:38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九)五香豆豉

 清蒸大豆粒粒黄,荆叶助酶配五香。

 红椒粉拌青椒炒,菜未出锅客欲尝。

  五香豆豉须春末夏初酿制。发酵时用黄荆柯叶子铺垫和覆盖,以助其香;配花椒、葫椒、桂皮、桔皮、茴香、藿香、生姜、大蒜,以全其香;发酵后裹辣椒粉,以增其味;晒干,以定其形。久存其味不变,其香不衰。

(十)豆酱粑

豆浆滤尽莫丢渣,烟火熏成豆酱粑。

酌水添盐煮青菜,一家香味过三家。

  将豆腐渣烟熏发酵,拌以苞谷面,晒干,制成豆酱粑。香浓可口,久存不变。用以煮菜,可少放油或不放油,味道极佳,最能下饭。

(十一)葛 粉

棒捶水洗葛根粉,细若疑无灿若银。

冷热饮食皆可口,包装精美好贻人。

  清江两岸遍山生葛,其叶可作猪饲料,荒年人可充饥;其藤可用以捆扎和编织;其根富含淀粉,可食用且有药用价值。旧时,取葛根用木棒头将其砸碎,再浸泡、过滤、沉淀、晒干,称之为“打葛”。葛粉被视为上等代食品。后有人在桃山办工厂,用机械批量生产。葛粉被誉为保健食品,经过精细包装多用作礼品和旅游纪念品。

(十二)扣 席

十盘八扣土家筵,支客铺排行座间。

唢呐声声吹菜调,客人未饮醉成仙。

  土家族宴席,桌摆“八仙”,菜出十碗,大盘上菜,唢呐伴奏,鞭炮上席、下席;过红事(喜事)有支客师请客入席。十碗菜中,除第一碗和第十碗外,八碗反扣成形,故称为“扣席”。上菜时,唢呐吹菜,每碗一调,各不相同,气氛甚是热烈;十碗菜的次序、摆布、移动颇有讲究,非内行所不能。

(十三)懒豆腐

椒木擂钵磨豆浆,青青瓜叶入鲜汤。

侬家新煮合渣好,送与邻家阿弟尝。

  将大豆浸泡、磨细,带渣煮熟,再放入切碎的南瓜叶或其他菜叶,制成懒豆腐,又叫“合渣”。是土家族的家常菜,常年食用。过去,土家族人以“(苞谷)面饭懒豆腐,草鞋家机布”为基本生活标准。

(十四)魔芋豆腐

石磨魔芋变糊浆,巧手厨娘施妙方。

碱水煮来清水泡,天然美味更益康。

(十五)大格蒸肉

独居席面大蒸笼,罗卜南瓜伴肉充。

乡宰年猪宴邻菜,荣登宾馆雅厅中。

  乡下杀年猪时,将鲜猪肉、老南瓜、罗卜等拌以玉米面,用大蒸笼蒸熟后,抬上餐桌,招待乡邻,谓之“抬格子”。今有宾馆效仿,称之为“土家族第一大菜”。

(十六)包谷酒

酝酿山泉煮烧酒,槽坊处处立村头。

邀客举杯休怪菜,合渣下酒也消愁。

  “怪酒不怪菜”,为农家劝客饮酒常言。

(十七)罐罐茶

铜壶煮水慢添柴,瓦罐烤茶等水开。

数客理杯依次到,凤凰点头再三来。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2/31 10:33:31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长阳吊脚楼:

土家族大都居住在山坡陡岭,由于这地势关系,住房多采用吊脚楼形式。在住宅两端立四根木柱,沿着山坡的走向搭成木架,在以正屋地面平齐的高度上搭横木,盖上木板,三面装半装台的板壁或木走廊,以草或杉皮作天盖,楼下四面皆空,可用作堆积肥料,也可以临时拴牲口,楼上一般是闺女儿做鞋、绣花或家里人吃饭乘凉的地方。吊脚楼通风防潮,阳光充足,土家人十分喜爱,是土家地区建筑上的具有重要特色的建筑之一,如今清江两岸的高山或半高山上,吊脚楼仍在沿用,在长阳县城、五峰县城现在所建的高楼大厦也采用吊脚楼形式,只是建材应用钢筋混凝土了。

长阳巴山舞:

长阳县是巴人故里,土家族的发祥地。这里历史悠久,巴山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是著名的“歌舞之乡”,高亢悠扬的长阳山歌、典雅隽永的长阳南曲、质朴粗犷的土家跳丧舞,无不展示出巴土文化的风韵和土家民族的精神。

“跳丧”又叫“打丧鼓”“跳撒叶儿嗬”,它是鄂西土家族在民间保存最完整、最古朴、可以自成体系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俗话说:“人亡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陪亡人。”土家人以跳丧这种祭奠形式怀念故人,安慰生者。

巴山舞创始人覃发池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工作时,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学“跳丧”,到80年代已是“跳丧”的一把好手。当时,全国时兴跳“北方秧歌”,从北扭到南,它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心情,展示了本民族的风姿风采。覃发池由此得到启发,“利用当地民间舞蹈素材,挖掘创新一种新的舞蹈形式,然后让它又回到民间去,那才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在经过几次失败后,他重新编排的“半边月”“四合”“靠身子”3套共10分钟的舞蹈在1979年乐园首届七一文化节上表演,得到专家和群众的认可。由于“跳丧”是一人击鼓众人跳,有人建议叫“堂鼓舞”“醒鼓舞”或“山鼓舞”。左择右选,最后叫“单鼓舞”。一天,大伙在议论“单鼓舞”时,有人说,四川有大巴山,长阳有个巴山,怎么不叫“巴山舞”?就这样,“单鼓舞”变成了“巴山舞”。现在的巴山舞由“半边月”“靠身子”“四合”“喜鹊登枝”“双龙摆尾”“百凤朝阳”“风摆柳”“巴山摇”8套乐曲和舞蹈组合而成。“跳丧”的动作大都压抑、向下、头昂、扣胸,给人以沉闷感。跳“巴山舞”则昂首挺胸,摆动时放开手脚,摆中有弹、弹中有摆,这样舞者的上身立起来了,显得自然、优美、欢快、自豪。音乐则采用当地民歌、山歌加以发展,将单一击鼓加以弦乐、打击乐伴奏,使它又具有了四大优点:一是有广泛的群众性,二是很优美,三是与舞蹈情绪相吻合,四是丢掉了“丧味”。当地一位老百姓说得好:巴山舞曲一响,脚板就滋滋痒。著名舞蹈家贾作光三次到长阳,与基层群众同跳巴山舞,赞扬巴山舞是“东方迪斯科”。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2/31 10:34:23
  • 来自:湖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长阳土家族节俗:

   1、春节。长阳岁时节日,一年之中,以时为序,首为农历正月的春节。

  春节隆重的场面是团年和除夕。家家离不了美酒佳肴,庆祝团聚。除夕的夜晚,无论城乡,都兴守岁。农村人家,户户都要在火垄里架起大火,烤的人面红耳赤。火垄里燃烧的大树兜子叫“火主”,是事先在前几个月都准备好了的。城镇人家则多烧白炭。“红火”预示兴旺。这个风俗大约是远古时的火崇拜的遗风。

  一年之中最鲜亮最激动人心的活动,是从子时交庚时的“除夕”紧接新正开门的“出天行”祈福开始的。接财神、迎喜神、祭祖先、逐疠疫都在这一时刻进行。顿时,鞭炮声起,山鸣谷应。

  长阳土家人特别重亲缘,重友谊,春节时期正是联络感情的大好时期。拜年首先是男女依次拜长辈,长辈对晚辈特别是幼辈分别给“打发”,俗称“压岁钱”,故俗谚有“大人爱种田,伢们爱过年”之说。趁时,人们走亲访友,相互拜贺,俗话又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之说。

  2、元宵节。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事实上是春节的延续。

  同历史上元宵节一样,长阳的元宵节也以张灯和观灯为主要内容,气氛尤其热烈。

  因长阳是山区的原因,受到条件的限制,花灯制作的种类并不多,不象《长阳南曲·数灯》那样,一下数了99种,那只能是民间艺人的夸张。常见的是大红瓜灯、六角宫灯、莲花灯、兔儿灯、走马灯等。

  城乡最热闹的游艺活动是舞龙灯、玩狮子、跑竹马、玩蚌壳精和划采莲船等。龙灯制作分青、黄、赤、白、黑五色,节数有九、十一、十三之分。表演花样有[二龙戏珠]、[云龙翻身]、[玉龙盘柱]、[金龙摆尾]、[四门穿花]等。表演最热闹的是五龙俱出,互斗雌雄,至时,大鼓大锣响彻天外,鞭炮雷鸣声震屋宇,声势格外壮观。据故老相传,县城龙舟坪时谣有“东门的青龙西关外的白,何家坪的‘黑臊牯’撩不得”之说。乡间,也有玩“草把子龙”的,俗称“瘟灯”,用茅草扎成。还有玩“板凳龙”的,即在板凳上装一龙头龙尾,一人手执凳脚而舞之,这些龙灯,小巧灵便,亦极富魅力。

  3、土地节。时在二月初二日,俗传为土地生日。古代称“社祭”,社即社神。在长阳,每逢社日,则兴“闹土地会”。但是,这种有一定规模的村社活动到民国年间已经消亡了,仅仅在民间还可见到这种古俗的遗存,即人们多于这一天家家整治酒肉,分散到土地庙上供,敬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祈求风调雨顺。此外,无子之家也就此求育。然后,回家享用“牲醪”。此间,往往也有乡邻亲友三五不等,人们俗称“吃春酒”。

  4、清明节。在长阳,清明扫墓是一项重要礼俗活动。清明当头,更属农忙时节,依时,“乡人采‘雨前茶’,插‘清明秧’。遇雪曰‘桃花雪’。谚云:‘贫人休听富人哄,桐子开花下谷种’……是月,旱苗草生须薅,曰‘薅头道草’。苗初长去其太密,曰‘破苗’。”

  5、端午节。在长阳,端午节一应习俗均照节礼如仪。端午节的习俗不同一般的是,不是一过了之,而是过了初五的头端阳以后,还有十五的大端阳和二十五的末端阳。三个端午节中除大端阳、末端阳不再悬艾、挂菖蒲外,一应节日饮食如旧。

  6、六月六,长阳民间有“龙晒衣”的习俗。俗谚有“六月六,家家晒衣服”之说,故家家户户每于此时必然翻晒衣物,既用于除虫,又用于防霉。同时,不少人家还于是日用盆盛水晒热,用于儿童洗浴,据说可免疮芥,这是古人顺其自然而培植起来的一个具有保健性质的节日。

  7、月半节。在长阳,土家人由于历史上崇信巫鬼,故十分注重月半节,俗谚有“年小月半大,神鬼也放三日假”之说。是时,家家接嫁女回娘家省亲扫墓,祭祀先人。

  8、中秋节。长阳土家人过中秋,一般有四项活动:

  一是以月饼、点心敬奉父母或馈赠亲友,以表示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或友谊,同时以应其团圆之意。

  二是设月饼瓜果点心与家人一起赏月,士人之家亦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一边咏诗,《晦斋闲稿》诗云——

飞空玉镜正当头,丝管楼台竟夜游。

记得儿时看月好,儿时看月不知秋。

  三是“摸秋”,据道光《长阳县志·土俗》记载—— 

  (至时)三五成群,偷知好园中瓜果 ,谓之‘摸秋’,摸得南瓜,用彩红鼓乐送无子之家,谓之‘送瓜’,南男同音,谓宜得男也。

  这一习俗直至上一个世纪的50年代,依然在农村可见。

  四是以中秋夜月占来时气象年成,农谚云:“云遮中秋月,雨打上元灯。”

  9、重阳节。在长阳,亦有饮重阳酒的风俗,县志载:“季秋九日,士人携酒登高,极游观之兴。人家造醪糟伏汁酒,其酒经年不艳,谓之重阳酒。”这种酒俗称“缸面酒”。

  10、牛王节。传说,土家人有位祖公,曾得牛王救助,俗语有“人是吃的牛的饭”之说,因此,祭祀牛王有着不忘根本的意蕴。是日,养牛人家,一般都须以猪肉砣和糯米蒸制馔肴,为耕牛加料并停耕一天,并焚香礼拜,祈求牛王保佑。同时,正堂显眼处都要张贴《牛儿经》。

  11、过小年。 时在腊月二十四日。腊月二十四日的过小年,是一个仅次于大年的节日。自古以来,围绕这一节日的重要俗礼便是“祭灶”,以报“火食生养之恩”。

  12、过赶年。 土家人一年中要过两个年,即在腊月二十九日(月小二十八日)先过赶年,同样吃团年饭。紧接同汉人一样再过年,又吃团年饭。过赶年的习俗传说不一,一种说法是祖先打仗,为给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乃提前一天团年。一种说法是“年”是一种猛兽,每到年底就出来害人,土家人为躲避年的祸害,遂提前一天,久而成俗。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2/31 10:36:01
  • 来自:湖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长阳土家婚俗:

 土家婚俗之美,美就美在用最艺术的眼光,把一切关注直接投向女性,浓墨重彩地渲染她们在面对这种人生际遇的变化时,极其自然地流露出惶恐、惧怕、向往、怀旧、怨恨、挣扎等等种种不安所交织的情绪。恐怕只有最高明的艺术家,才有能力将如此庞杂的意象,果断而明智地集中到这一点。

 土家婚俗之奇,奇就奇在用最朴实的方式,最贴切地表达了人们的亲情、友情、爱情难以割舍,浪漫与现实相互交织的复杂矛盾,最真切自然地反映了前后两种生活的联系和过渡。也只有最睿智的思想家,才会如此殚精竭虑地将这些人类终极关怀的伦理学概念,浓缩于方寸之间,展现在堂前檐下。

 土家姑娘的出嫁,是一出荡气回肠的悲喜大戏。在所有土家民俗中,婚俗的仪式最复杂、程序最完整、细节最精致。细细数来,从“求肯”开始,有报期过礼、上头开脸、陪十姊妹、陪十弟兄、陪媒、合八字、升号匾、迎嫁、取亲、拦车马、迎亲、圆亲、铺床、拜堂、接腊、坐床、吃交杯酒、吃下马饭、交亲、敬大小、拜钱、陪新姑、陪送亲家、下厨房、传茶、回门等前后二十多道手续。在整个剧情中,故事的男主人公其实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配角,从头至尾几乎没有几句象样的台词,倒是故事的女主角先悲后喜、悲喜交织,将一腔情绪演绎得酣畅淋漓。

 故事是从“求肯”开始的。

 常言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土家姑娘自然也逃脱不了“明媒正娶”的道德羁绊。媒人是剧中上场的第一个人物,“求肯”是土家山寨办婚事的序幕。每年新春伊始,是媒人约定登门的时间,媒人按男方的授意来到女儿家,开始施展其如簧巧舌。如果女方同意,当年下半年即可成亲,否则,要等第二年的新春时节再求肯。不逢春不求亲,其他季节是不准媒人上门求肯的。

 可见,此时媒人真可谓时间紧、任务重,故苦口婆心者有之,信口开河者有之,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或诱之以利,媒人的无奈在民歌中表现也很生动:

 还没有梳起头,就在求求求,姊儿妹子舍不得丢……

 还没裹起脚,说到中界过,姑娘肯不肯,把个回信我!

 正月里来是新春,媒人先生来求肯,左说左不依,右说右不应,红庚八字拿残哒,姑娘迟早是别家人。

 姑娘们大都讨厌媒人。她们各有各的心事,有的送过手巾,有的唱过情歌,一边织着西兰卡普,一边还暗暗掂量着心目中的如意郎君。“唱歌如说知心话,唱得郎心对姐心,五句子歌儿做媒人”,那该是何等幸福!媒人一到,带来的是残酷的现实和不可知的未来。媒人信口胡说,父母晕头转向,做女儿的有苦难言。于是“骂媒歌”流传开来:

  苦李子开花球上球,背时媒人想猪头。

  豌豆开花夹对夹,背时媒人想鞋袜。

  背时媒人是条狗,这头吃哒那头走。

  娘家又夸女婿好,婆家又夸嫁妆多。

  树上鸟儿骗得飞,岩里猴子骗得走。

  骗得我爹点了头,骗得我娘开了口……

 还有更狠的——“五雷霹,五雷分,世上无媒好成亲;五雷打,五雷锤,世上无媒说是非”。不过骂归骂,一旦父母同意,姑娘一生的命运就此决定。纵有千般不满、万般怨恨,也只能化作珠泪,留到出嫁那一刻倾吐。
(1)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2/31 10:36:35
  • 来自:湖北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求肯”成功,意味着婚事开始进入紧张的约定程序。接着男方要请阴阳先生格期,确定婚期后七月半前要举行报期过礼仪式。

一旦报期过礼,意味着姑娘在娘家的日子开始倒计时。土家称未婚少女叫“吃茶姑娘”,自幼蓄着一根辫子,在出嫁的前三天,娘家要择吉时,为之“开脸”、梳头。开脸又叫“上头”,或叫“弹三线”。开脸之后,昔日的“黄毛丫头”容貌一新,皮肤白了,发型变了,标志着做姑娘的时代已结束。

  忐忑不安中,姑娘迎来了出嫁前的最后一天。这是出嫁的姑娘、也是所有土家女人都终身难忘的一天。此前十几年的亲情,今后几十年的苦乐,在土家妹子心中犹如山洪般蓄积起来,四处奔涌,寻求渲泄。

  ……土家婚俗在此极其妥贴地安排了精彩的一幕。正是这一幕,把整个剧情推向第一个高潮。

  出嫁前头天晚上,爹妈要请来与女儿较好的未婚姑娘九人,同坐一桌“陪十姊妹”,让女儿倾情一哭,作为父母在精神给女儿的陪嫁。陪十姊妹是土家嫁女的重要仪式之一。对于一个即将背井离乡,离别父母兄嫂弟妹,人生转折在即的出嫁女来说,“恋亲恩,伤别离”,依依难舍,难免悲从中来。而“陪十姊妹”以哭释哭,以哭去哭,合理地疏导了这一情绪。从社会学角度而言,甚至可以说这是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中相对人道的一丝亮色。

  ……入夜,星月灿烂,蝉虫低鸣;席间,残灯摇曳,泪湿春衫。红漆方桌边,油捻子灯下,十姊妹团团围坐,无言的啜泣中,幽怨的姊妹歌不经意间响起:

  石榴开花叶叶儿密,

  堂屋里摆起万字席。

  远来的客们上席坐,

  近处的客们下席陪,

  听我唱个十姊妹——

  姊妹亲!姊妹亲,

  拣个石榴儿平半分。

  打开石榴十二格,

  亲生的姊妹舍不得!……

  刚开始的时候,曲调是孤独的,压抑的,低沉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但姑娘们很快就找到了感情的共鸣,不同的声音转眼汇集到一起,歌声伴着哭声,如同闪电撕开雨云,就象洪峰冲出隘口,惊心动魂,摧人泪下,荡气回肠,极尽缠绵。彭秋潭《长阳竹枝词》咏道:“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诗中还特别写了一段说明,描述当时的情况,但写着写着却忍不住扔下了笔,“……余不能记也”。对任何身临其境的人而言,此情此意都让人不忍卒睹。

  一条板凳坐三人,

  当中坐的离乡人,

  头上戴的离乡巾,

  脚上穿的离乡鞋,

  离爹离娘几时来?

  门口一道清江水,

  妹来看娘不怕深,

  四川下来十八滩,

  滩滩望见峨眉山,

  妹妹回,爹也喜来娘也欢。

  ……

  姊妹歌一唱就是一个通宵。从姊妹难舍之情哭到父母养育之恩,从不满包办婚姻哭到未来生活艰难,稚嫩的嗓音变得嘶哑,低垂的眼睑哭得红肿,直至第二天取亲到来,歌声和哭声仍未结束。因为还有一个比陪“十姊妹”更热闹的“哭嫁”。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2/31 10:37:06
  • 来自:湖北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女儿出嫁的当天,全家都唱“哭嫁歌”,一个一个接着唱,手拉着手对着唱,仿佛一曲永无止境的哀婉的交响。亲戚朋友也来帮唱,不会唱的,站在一旁抽泣擦泪,哭得越狠,表示感情越深。“哭嫁歌”内容比“十姊妹歌”更加丰富:女儿哭父母“姑娘长得这么大,是块石头也摸玉哒,儿在给你讲礼性,明天姑娘要出嫁”;父母哭女儿“别家忙的金满斗,爹妈忙的一场空,脸哭肿来眼哭红”;哥嫂哭妹子“妹妹去,哥也伤心嫂也伤心”……

  这种以歌代哭的场面,既热闹又悲沉,但与“陪十姊妹”相比,让人觉得似乎少了些真情实意,多了些应酬表演。哭嫁完毕,要叙述的,要交待的通过哭嫁都说了,这时全场气氛转和,谈笑风生,满堂春色,喜气盈门。

  之后,爹娘打发姑娘起程时的仪式叫“发亲”。发亲也很有讲究,如女方置“金满斗”,新娘撒筷等。歌中唱道:

  铜锣响几声,婆家来取亲,

  脚踏金满斗,筷子谢门神,

  哥哥背上轿,嫂嫂锁轿门,

  钥匙交嫂嫂,我是别家人。

  柿子叶叶青,婆家来取亲,

  铜锣三声响,唢呐三声音,

  旗锣轿伞鞭炮炸,炸得为娘心里疼。

  鞭炮唢呐声中,女儿肝肠寸断,眼泪哭干,从此告别娘家。

  女儿出嫁,要有夫妻双全的亲人作为女方亲属的全权代表,送到婆家。除迎亲、拦车马等程序之外,次日早上还要举行“交亲”仪式,新娘房中由女送亲客向支客师面交鞋礼,一边说着客气话,如姑娘呆、不知礼,如此这般,而公婆则赶紧说恭维话,双方你来我往,直到无话可说。哄笑声中,大伙散去。

  正如出嫁前要陪十姊妹,结婚仪式上男方也要坐“十友席”。男家请来九位十二岁左右的童男陪新郎,摆上果碟,边唱边说边吃喝,唱者曰“歌”,说者曰“令”,总称“令歌”。说令歌时,传递令杯,互比口才,如“门口一条沟,沟里出泥鳅,说得令的吃泥鳅,说不到令的啃骨头”。说不上四言八句的,顺势说:“桌上一个洞,令杯往前送”也能应付过去,风趣恢谐,搞笑为主,目的在于营造喜庆氛围。若论感染力,自然远不如“陪十姊妹”。

  和其它地方一样,土家婚俗中“拜堂”也是婚礼中的核心仪式。合完“八字”,新郎新娘并排进入洞房,之后园亲婆婆将房门关上,新郎新娘抢坐于床上,谓之“坐床”,据说谁的行动快,先坐定床上,谁就先当家。此后打开房门,亲友们蜂拥而进,也去抢坐新床,俗话说:“抢床抢床,长发其祥”,第一个抢坐到床上的人,为“得头福”。

  拜堂和抢床,无疑是婚礼中最热闹的场面。但如果这算是另一个高潮的话,那也只是相对看客而言。因为新娘眼中,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身处热闹的中心,却有着从未有过的寂寞,叫人不寒而栗。

  土家姑娘在男家吃第一顿饭谓之“陪新姑”,新姑这天坐上席,姑娘在婆家坐上席平生也只有这么一次。席间有“插花迎酒”,是土家婚俗中新郎在开席之前拜见客人的仪式。此后三天以内,新姑被婆家待为上宾,三天以后下厨房,自此接过繁重的家务。昔日新媳妇“三天后下厨房”,还有一系列仪式:第三天清早起床,新媳妇由婆母领着,先到柴棚里抱一捆柴,然后跟着婆母到每间屋里走一遭,以示发家理财,称“游房”;再到厨房,放下柴火,叩拜“九天司命”(灶王),拜毕,婆母递给“吹火筒”,媳妇接过来在灶内绕三转,以示知于灶神和水神。此后,新媳妇开始架火烧早茶做早点,做好后先孝敬公婆,而公公这时却赖在床上不起来,要等新媳妇送来早茶,才坐起来喝,叫做“喝揪脑壳茶”,喝了这种茶,就得当场给新媳妇掏茶钱。敬过公、婆以后,新媳妇再按家中辈份一一敬到,凡长辈均要给点“打发”。

  “回门”是婚嫁中最后一个仪式。姑娘嫁到婆家后,新婚夫妇选定日期一同回拜女家的父母,叫回门。到了娘家屋里,一对新人要在堂前叩拜祖宗,女婿则开口称岳父岳母,女家酒席侍候,以客礼相待,新婚夫妇要坐上席。而且不论远近,回门当日都必须返回婆家。

长阳的姑娘:

人好,心肠好,善良体贴,善解人意,大方朴素,温柔漂亮身材好,美如仙女…………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