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神秘的巴人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阅读:9998
  • 回复:8
  • 发表于:2013/1/12 17:14:28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神秘的巴人



  悠久的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无价之宝。

  “长阳人”的发现一下子将长阳的历史推到了遥远的19.5万年以前,无疑,这是一个让今日的长阳人绝对为之骄傲的话题。

  看看吧,打开那幅一百万分之一的中国地图,如果要从地图上寻觅长阳这块土地的话,也就那么一丁点而已。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大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两千多个县市星罗棋布,而长阳也就不过是这个泱泱大国中的一个蕞尔小县罢了。如果不是“长阳人”,这个不起眼的边鄙小县,能令人刮目相看吗?不能,绝对不能!兴许,这就是历史特别让人玩味的地方。

  其实,令今日的长阳人为之骄傲的话题又何只于此!巴人、廪君蛮以及由廪君开创的巴国与巴风,更是一个撩人的话题。

  有关历史上的巴人,用“神秘”二字来形容它也许并不过分。打个比较吧,坐过飞机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大凡在五千米上下的高空,挨着舷窗,俯看大地,什么人呀,车呀,那是什么也看不见的。惟有散布在大地上的湖泊,在阳光的照耀下,星星点点,闪闪发光,犹如一片散落的镜子。然而,随着飞机的爬高,八千米,一万米,那湖泊也便一块块地模糊,一块块地隐去……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12 17:15:23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传承在华夏土地上的巴人的历史,也就象这样一片片碎落的镜子,在历史长河中,破碎,遥远,散射着诱人的光芒,且又惟其遥远和模糊,更叫人特别地神往,特别地心醉。

  文学家们尽可开心,在唱腻了“阳春白雪”的颂歌以后,还可以一边咂着美酒,一边押着节拍,去高亢一曲“下里巴人”的俗曲。仲尼先生当年编《诗经》,每逢解开牛皮绳,打开竹简的时候,也不妨先哼哼《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一种享受,一种开心,一种快慰。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跋涉的历史学者们却远没有那种闲情逸致,更没有那么潇洒。对于“巴”,心醉神往是一回事,而真正要来拾缀“巴”的这些历史碎片,却又是另一回事。

  感谢众多历史学者,他们以常年的辛劳,不断地寻觅着碎片,并将其不断地连缀、拼接起来。尽管,至今它还是一面肢零破碎的“风月宝鉴”,然而我们从中仍依稀看到,在遥远的华夏民族之林中,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那群神秘的身影。那一道道神秘的风景线尤其闪射着诱人的光芒……

  巴人的图腾,是这道神秘风景的第一个窗口。

  “图腾”一语,据有关专家考证,源本出于“饕餮”,一个在中国的上古史中消亡了的民族。其后,它在美洲的印地安人中出现,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

  巴人的氏族标志和符号是什么?历史似乎有一条通论:巴人崇拜白虎,以白虎为图腾,白虎是氏族的保护神。

  不错,历史上的巴人是崇虎的。至今,巴人的后裔土家人的心理上,常存一种白虎保佑意识,就是明证。如民歌唱道:“三梦白虎当堂坐,白虎当堂是家神。”神龛又有对联:“青龙问曰何处好,白虎答到此处高”;土家人养育孩子,爱戴虎头帽,既以保暖,又以辟邪;丧事喜事场中,常以虎毯壁挂为装饰,热烈的气氛中不乏辟邪的意蕴;家爱养猫,固然旨在捕鼠,却视猫为虎的师傅,尊敬之情溢于言表,称猫的性别不以“公母”,而称作“男女”。特别是猫死之后,绝不会象其它动物一样委之于沟壑,一般均裹以山棕或者布帛,予以悬空树葬,一如巴人之岩葬。如是等等。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12 17:17:02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考其历史,土家族白虎图腾崇拜遗风已非常久远,其源当上溯廪君。西汉时刘向在所撰《世本》一书中,大约根据巴人对自己祖先的历史追述,记载了一段关于“廪君”的传说——

  “廪君之先,故出巫停”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明,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

   “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

  “廪君死,魂魄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只今长阳县西渔峡口镇,有“白虎垄”其地,传为廪君升天处。所谓“垄”者,即坟也。故同治《长阳县志》载:

  “廪君之生也,出于赤穴。其死也,化为白虎,有垄宜也”。

  然而,历史的纷繁复杂,也往往叫人眼花缭乱。巴人崇虎虽是历史,可它先前却是一个崇蛇的民族,只是后来才又变作崇虎,这也是历史。

  何以为证?这里,我们不妨就从“巴”字的发生学说起。

  古人传说,仓颉造字,缘于鸟兽之迹。用象形的方法制作文字是汉字产生的最基本最原始的手法之一。如以“”作日,以“”做月,以“”作山等等,大抵如此。

  “巴”字是怎样的呢?殷墟甲骨为我们提供了最原始的证据。

  “巴”在卜辞中作“”字,俨然是一条弯弯曲曲的蛇。

   大约是古古最易相通的缘故吧,《山海经》——这部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也持同样的看法: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山海经·海内经》)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12 17:19:32
  • 来自:湖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巴人的立国可称得上是巴人历史的第二道神秘风景线。

  历史锁定十九世纪的末叶。清光绪六年(1899),在中国河南安阳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里,地名小屯村,老百姓发现了一片片的牛的肩胛骨以及龟甲,据说,它是一种可以治疗腰肌痨损和跌打损伤的金疮良药。这些药片辗转卖到了京城,有人在煎药的时候,忽然惊异地发现一片甲骨上竟有一些人为的刻痕,横横直直,弯弯纽纽,一个个俨然文字。但恐怕除了仓颉以外,谁也不会认得。再一检索,这样的甲骨还不只一片。

  京师是什么地方?精英荟粹,卧虎藏龙。消息为在学部任参事的一个专工古文字学的学者获悉,他叫罗振玉。他急忙赶往药铺,几乎是从药罐子里将那些甲骨检出,同时,又赶往安阳,再一次发掘得到了更多的材料。

  小屯村甲骨的发现,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考古历史学界,曾经引起不小的轰动。它最骄人的意义就在于,不仅首先确定了河南安阳那个不起眼的小屯村,原来是一座王城的旧址,殷商王朝自盘庚东迁直到亡国,在这里一直存在了273年。更重要的还是通过罗振玉、孙诒让以及后来包括郭沫若在内的诸多学者的研究考释,才揭示出那些甲骨,原本是商王占卜的记录,是殷王朝的一份珍贵的国家档案,由此,洞开了一扇研究公元前十一世纪古代中国殷商历史的大门。

  说来很有意思,我们今天从这些卜骨中竟然还获得了一些殷商时期巴人的信息。在此,不妨选检三片甲骨卜辞一饱眼福——


  1.“壬申卜,争,贞令妇好从沚盾戈伐巴方,受又!”(载《殷契粹编》1230)
  2.“□□卜,□,贞王佳妇好令沚盾戈伐巴方,受有又。贞王勿佳妇好从沚盾戈伐巴方,弗其受有又。”(载《殷墟文字丙编》313)
  3.“辛未卜,争,贞令妇好其从沚盾戈伐巴方,王自东受伐蚩阱,于妇好立。贞妇好其从沚盾戈伐巴方,王勿自东受伐蚩阱,于妇好立。”(载《殷墟文字乙编》2948、2950)


  屈诘拗口,十分地屈诘拗口!但简洁明了,记述清楚。商王朝是一个极度崇尚鬼神的国家,而这正是地道的商王朝巫师的大手笔。

    这三片卜辞所记述的是什么呢?是三条具有震撼性的国家级大事记。说的是商王武丁令其诸妻之一的妇好,从“沚”这个地方讨伐巴方的事。妇好是真有其人,1976年妇好墓发现于安阳殷墟。她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女统帅,手握兵符,很得商王信赖,一生中曾多次领兵打仗,征土方、伐鬼方,最多的一次征伐羌人,统兵竟多达13000余人,而征讨巴人则只不过是她统兵生涯中的又一支花絮罢了。“沚”是商的属国,据考,在今河南雎县东南。盾戈(即古戎字)则是沚国的国君。

  从这些记载看,巴人在殷商时期不仅表现非常活跃,而且其势力亦到了威胁商王朝安全的地步。不然,商王不会几次都命他的宠姬去出兵讨伐的。同时,妇好的讨伐,每每总“从沚盾戈”开始,可见,沚既是商的属国,又是与巴方接触的最前线,由此可知,巴方的位置与商定然不会相距太远的。

  事实表明,在商王朝不断地且强有力的打击下,巴人要想在中原地带立住脚跟,并有很大作为,那也是困难的。臣服于商,僻居一隅,是历史的自然选择。

  但是,一片甲骨却引出了一个历史结论:即在商朝的武丁时期,巴人的势力已到达今日的河南。而“巴”作为方国的存在,也早已进入到了商王朝的国家档案馆。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12 17:23:06
  • 来自:湖北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香炉石,位于长阳渔峡口镇东1.5公里清江边。文化遗址发现于1983年,1988年、1989年和1995年因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在这里前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和清理。共出土各类文化遗物9240件。经鉴定,遗址共分七个文化层。其中第六七层时间距今4000—3000年间,属我国青铜文化时期。考古学者王善才指出——

  “香炉石文化的地域范围,据已知考古材料,是以鄂西清江流域和长江三峡一带为中心,东边到达江汉平原的荆州地区,西边到达重庆市的东部地区乃至四川成都平原的东南部。它与川西和成都平原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蜀文化有较密切的联系。大家所熟悉的四川‘巴蜀文化’中的巴文化它的祖源就在清江流域。”(见《从考古看古人类清江文化》,载武汉出版社《清江文化与现代文明》)

  巴人的第三道风景线是它劲勇尚武的人文精神。

  史有明载,巴人之劲勇尚武,在助周伐殷中已有不平凡的表现。其实,上溯他们的先祖廪君,其智慧,其强悍,其勇健,可以说更称得上一个楷模和典型。

  这里,不妨再看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的那段记载——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原来,巴人之选首领,用的是原始公社时期的办法,优胜劣汰,竞争上岗。想想当时,五姓之中,欲当领袖的人何其多多,到底谁上谁不上,文明的办法就是民主,竞技比赛,一见高低。

  那事先拟订的标准,也够苛刻的。“掷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想想那是什么时代,廪君才“新从穴出”不久,那柄武器——剑,是定然绝不能与后世的“干将”与“莫邪”相比的。难道就那么好“中”吗?可是,巴氏子务相居然中了!

  “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所谓“土船”,自然也绝非今日之快艇,乃是一种最原始的水上工具,或者是独木舟,或者是抟土烧制的陶船。驾驶这种船进行比赛,不翻即沉,危险是不必说了。然而,巴氏子务相又居然胜了。

  以当时人们“俱事鬼神”的情形来看,廪君无疑是一个完完全全得到鬼神呵护的人物。既然鬼神这么垂青于他,那么,由他出任部落的首领又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然而,鬼神毕竟是迷信,剥去其神秘的外衣,巴氏子务相之所以能荣登“廪君”宝座,那实在是他个人的素质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使然。

  掷剑之举,那是力量与技巧结合的结果。浮舟之举,更与生产力发展水准息息相关。试想数千年前的清江,滩险重重,假若没有一只结构坚固的好船,能抵挡水急浪涌的冲激吗?又假若没有一手驾船的绝活,又岂能履波涛如平地呢?

  由此看来,廪君其人,打自出生起,就练就了一身的硬功,艰苦生活的历练,更使他出落成一个杰出人物。巴人的强悍、劲勇和尚武精神,不能不说在他的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尤其突出。难怪他的后人以“廪君蛮”和“廪君种”自居,那实在是一种光宗耀祖的情结所使然。

  在整个春秋战国的历史中,巴人的劲勇、尚武表现,更多地表现在它的不断拓土开疆上。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