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土家族神龛文化研究

  • 下一秒の等待
楼主回复
  • 阅读:1073
  • 回复:7
  • 发表于:2013/1/15 16:24:12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土家族神龛文化研究



    一

    神龛, 土家族又称之为“家先”。土家民居正屋一般为一排三间, 两端是生活起居的场所, 中间为中堂, 土家族称之为“堂屋”, 主要用于接待客人、婚丧娶嫁以及祭祀。神龛位于堂屋后墙壁正中的上方, 面对大门。神龛为竖立长方形, 大多数神龛直接设在墙壁上, 与墙壁处于同一平面, 但也有少数神龛是专门制作的, 如有的神龛镶在墙壁中, 呈内凹状, 有的神台为外凸的柜状, 并一直延续到地面。神龛上方有诸如“祖德流芳”等内容的横批, 神龛的正中, 供有“天地国(君)亲师位”的位牌, 位牌主体字的左右端用较小的字体竖写“九天司命太乙府君”和“XX堂上历代祖先”。位牌两边分别书写对联一副, 大多为诸如“金炉不灭千年火, 玉盏长明万岁灯”之类的内容。位牌的下方设有木板制作的平台, 土家族又称之为“神台”, 主要用于摆放香炉、蜡烛、祭祀品, 有的家庭也用来安置祖先神及其它神物。神龛下方的地面上放有方桌一个, 也是为祭祀所用。方桌与神台之间倒着贴一“福”字, 下有三小条幅, 中书为“安神大吉”, 两边分别是“堆金高北斗”和“积玉比南山”。同时, 神龛书写纸皆为大红纸, 字的颜色或黑色或金黄色。

    神龛是神圣、圣洁的地方, 在土家族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具体可以表现为下述四个方面。

    第一, 神龛供奉着系列神灵以及世俗最高智慧象征的老师。神龛中的“天”, 指天上存在的一切神,“地”指地上的一切神灵,“君”是指过去的“土王崇拜” ,“亲”和“XX 堂上历代祖先”指祖先神, 包括族神、氏族神和家庭祖先神。土家族认为祖先是祖业的创造者, 也是自己生命得以产生的根本, 理应享用子孙的供奉。土家地区至今流传着一种为去世老人举办招魂并将灵魂安放在神龛的仪式, 俗称“接亡”。仪式一般在老人去世并下葬3天时进行: 请土老司作法事, 将老人灵魂召唤回家, 接着又将老人的姓名写入祖先的名单中, 放在神台的香炉下, 于是, 老人就可以与祖先一起享用子孙后代的祭祀了。但凶杀、自缢、投水、战殇、难产等非正常死亡或在自家房屋外死亡的人, 灵魂不能安上神龛, 而只能在山洞或家族祠堂中安牌位享祭。
  
  • 下一秒の等待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15 16:24:37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因此, 土家族地区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 年岁较高的老人生病不愿住院治疗或住院治疗效果不佳时, 一再恳求儿女将自己送回家。当然, 老人一生勤俭持家, 担心增加儿女负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担心在外死亡, 灵魂不能安放于神龛也是不能排除的重要因素。“师”即老师, 将老师作为供奉对象, 实属比较奇异。依笔者的推断, 当以老师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师者, 解惑授道也。”

    土家族处于内陆的腹地, 受汉民族文化影响较深, 特别是改土归流前后, 大量学校的兴办, 在土家地区出现了许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他们知识渊博, 上通天文,下通地理, 天地间似乎无不晓知, 由此往往被视为最高智慧的象征, 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九天司命太乙府君”即指灶神。土家人相信灶神是惩恶扬善之神, 具体负责伦理道德的监督, 灶神生性耿直, 但凡一家人的言行, 善恶美丑, 都会一一记录下来,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 他将所有记录如实禀报玉皇大帝, 不徇私情, 民间有谚语曰:“灶神菩萨上天, 标杆笔直。”因此, 每当此日, 土家人还要在灶门口摆放祭品, 在最大的锅内点上“灶锅灯”, 祭祀灶神。 
(0)
(0)
  
  • 下一秒の等待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15 16:25:04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第二, 制作“天地国(君) 亲师位”的神龛位牌十分讲究。首先, 书写字体大小、笔画以至于偏旁结构等都有具体的规定:“天不盖地, 地不离土, 国不破疆(君不开口) , 师不戴刀, 亲不闭目, 位不离人。”具体地说, 在书写位牌时, 书写者要做到:“天”字应比“地”字小“土”与“也”要连在一起组成“地”, 而不能分开“国”字的外包围“囗”要封闭, 不能留有缝隙(“君”字的下方结构“口”也要封闭起来) “师”, 繁体字为“师”, 左边偏旁必须去掉一撇“亲”, 繁体字为“亲”, 右偏旁“见”不能封闭“位”之左右偏旁要连在一起, 不能分开。其次, 书写位牌主体字有字数的规定。

    土家族书写位牌时, 要求主体字数必须是5的倍数再加上一个字, 可将之表述为:5x+1(x为整数)。这是因为, 在土家族看来, 人生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 但最大的可分别排序为: 生、老、病、死、苦。“生”是人生幸运, 可喜可贺之事, 而“老”、“病”、“死”、“苦”是人生之不幸, 不吉利之事, 尽管不能回避, 但却是讳忌之事。土家人书写位牌时, 将人生面临的五大问题联系起来, 要求字数与之相对应, 否则就会不吉利。

    具体地说, 既然人生重大问题排序为生、老、病、死、苦,“生”排为第一位, 如果无限循环地读下去, 则“生”字分别列为第6 位、第11位、第16位??以此类推。书写时, 如果字数为5x+1个, 则会第一个字对应“生”, 最后一个字也会再回应“生”字, 意即从吉利到吉利, 如果字数不是5x+1个, 就会形成第一个字从“生”字开始, 最后一个字则会分别对应“老”、“病”、“死”、“苦”字上, 这样, 就会形成从吉利回归到不吉利。再次, 书写时执笔者的姿势有要求,一般采用跪式姿势, 同时, 执笔书写者在给某人家写了神龛位牌后就不能再到此家来了, 除非他书写的位牌换了他人写的, 这是因为人的笔墨写出了主人家的祖先, 他接触到主人家祖先的名字, 他就是主人家的祖先了。只要书写者出现在主人家的面前, 主人家的祖先要让3天路。
(0)
(0)
  
  • 下一秒の等待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15 16:25:35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第三, 神龛在民居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 神龛位于民居的核心位置。如前所述, 土家民居正屋为一排三间, 堂屋位于中间部位, 神龛就设在堂屋中, 且其在堂屋内又设在正对大门的墙壁中间之上方, 所处位置十分突出。其次, 将神请入神龛就位标志着新居的落成。土家族修建新居过程十分复杂, 从选定修建场地到竣工约有17 道大的程序, 其中每道程序又包含若干小的内容, 而其最后一道程序俗称“请火”。

    具体过程是: 主人在择好时间后, 在新居内举行升火仪式, 火升起来后, 主人就分别请家神在火炕的后方就位, 请其它众神在神龛上就位, 于是修建房屋的工作和程序就算顺利完成, 新屋至此竣工。再次,神龛是房屋内最重要的“用品”。土家族乔迁新居时,各种生产、生活用品搬入新居有时间和顺序的规定,按古老的习俗, 在顺序上最先搬入新居的应是神龛上的香炉, 一般在佳日鸡鸣即将天亮时, 根据择的佳时开始搬香炉, 一人手持火把走在前面, 一人手捧香炉紧跟其后, 至新屋内将香炉放置在神台上, 于是其他物品就可以搬入了。 
(0)
(0)
  
  • 下一秒の等待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15 16:26:08
  • 来自:湖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第四, 供奉神龛是土家人在节日和家庭重大活动时必做的“功课”。在节日方面, 根据学者的研究,从农历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团年节, 可以说土家族月月有节, 如果再加上二十四节气, 更是旬旬有节。但凡节日都要举行或简单或复杂的敬奉神龛仪式, 一般的节日供奉较为简单, 而重要的节日如过小年、过赶年、过团年,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社巴节、清明节、四月八、端午节、月半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尝新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祭祀活动较为复杂。供奉神龛, 主人先准备好祭品, 如香、冥纸、红烛、刀头、团馓、水果、酒、米饭等, 再洗手和洗脸, 整理衣冠, 而后将供品置于神台或方桌上, 将点燃的红烛置于神台的两端, 手执燃香, 面对神龛跪拜三次, 起身将燃香插入香炉, 退身又面对神龛跪拜三下, 走出门外燃放鞭炮, 节日祭祀仪式完毕。在平时有好吃的,或有意外喜事, 或在梦中出现了去世亲人(主要是长辈) 也会在神龛前敬一敬。

    在家庭的重大活动中, 敬奉神龛往往成为仪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儿育女是传宗接代的标志, 要供奉神龛。土家妇女婚后怀孕, 俗称“有喜”, 由于妊娠反应, 出现厌油、不思茶饭的现象, 俗称患“喜病”, 于是举行“安胎”仪式, 请土老司行法事, 将一碗清水化为“神水”, 放置在神龛上, 用此隔掉邪煞, 实则是告知祖先:“香火”、祖业有人继承了, 并祈求祖先保佑母子平安。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 要供奉神龛。土家族婚俗程序十分复杂, 而从定婚到婚礼完毕, 仅敬奉神龛就要进行三次。定婚是土家族婚俗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男女双方家庭分别在各自神龛前举行祭祖活动, 女方家的族外至亲和族内长辈包括兄弟姐妹都会在场,土老司行法事, 告知列祖列宗, 后裔某女, 许配某姓,祈求允许、保佑平安。男方也要在神龛前祭祖, 土老司行法事, 将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包好(俗称“红庚”) , 置于神龛香炉下, 意为收纳某氏为后裔, 续行香火。婚礼前一天, 男女双方都要举行成年仪式, 俗称“男冠礼”、“女冠礼”。此时也要供奉神龛, 告知祖先: 自己已成年, 可以成家立业, 生儿育女, 续行香火了。

    婚礼中又分别在女方家敬奉神龛两次, 在男方家敬奉神龛一次。男方娶亲花娇进入女方家的坪院后, 女方便为男方举办敬祖活动, 女方家神龛上红烛高照, 供桌上摆着各种祭品, 女方家执事给男方的执事“送香”, 即将点燃的香交给对方,只见男方执事双脚交叉站立, 双手交叉接香, 面对神龛作三揖, 而后将香插在香炉中。新娘上轿前, 要举行“辞香火”仪式, 先跪拜神龛上的祖先, 而后跪拜父母、至亲长辈及媒人, 其中在敬奉神龛时, 新娘《哭嫁歌》之“哭辞祖宗”唱到:“嗡……我脚踩堂屋地, 磕头作揖敬天地。我脚踩堂屋中, 洗手装香拜祖宗, 祖公祖婆呃……”此仪式意谓着姑娘辞别神龛, 告别祖先, 从此以后, 已是别家的人。

    死亡标志着生命个体的终结, 作为人生的最后大事, 要供奉神龛。土家族认为, 人死后灵魂会离开躯体, 因此, 当死者的灵魂离开身体即将远走时, 要与亲人和祖先道别。《送亡歌》是丧葬仪式中道士作法事时所唱的仪式歌, 词中呈现了死者敬奉神龛, 辞别祖先的场面:“……辞了灶房往前闯, 新亡(死者)漫步来中堂。神龛上面油灯亮, 炉内又装一柱香。祖老祖妣供堂上, 新亡双膝跪中堂。历代祖先亡告讲,要保子孙大吉昌。保佑大人无病恙, 小孩莫长疱和疮。今夜只点这次亮, 今夜烧的是断头香。辞罢祖先忙站起……”。词中反映了死者悲痛欲绝的心情, 即有对生的眷恋, 对亲人的挂牵, 更有对祖先的依依离别之情, 情景感人, 催人泪下。  
(0)
(0)
  • 下一秒の等待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15 16:27:06
  • 来自:湖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 

   土家地区神龛的兴起及作为文化事象的发生,是探讨土家神龛文化不能不关注的问题。有学者通过对土家神龛的研究, 指出: 神龛即敬“家先”不是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形式, 而是按照统治民族的要求, 实行信仰规范化的产物。有学者从文化发生的角度进一步指出, 神龛只是借用了汉民族的文化符号, 土家人已对之作了“重新解释”。

    仔细品味土家神龛, 我们不难发现三点: 一是神龛充满着主体民族的儒家思想, 如正方必置“天地君亲师”牌位, 必书“××堂上历代祖先”。二是没有包涵土家族传统祭祀的基本元素, 如供奉的对象, 没有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 乃甚于八部大王等, 土家族有所谓“坐堂白虎是家神”之说, 但神龛上没有发现“白虎”的痕迹, 它不像土家族特有的摆手堂, 供奉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 它也不像八部天王庙这些堂、庙中雕刻着“白虎”的图案, 土家族传统舞蹈如“摆手舞”、“茅古斯”等也没有渗透在仪式环节中。三是从语言角度看, 如果神龛为土家族古老的祭祀方式, 那么在语言中应有相应的词汇, 但是在土家语中没有“神龛”这一词汇。

    查阅地方志, 却有如此文载:“查土司尽属 屋穷檐, 四周以竹, 中若悬馨, 并不供奉祖先。半室高搭木床, 翁姑子媳联为一榻。不分内外, 甚至外来贸易客民寓居于此, 男女不分, 挨肩擦背, 以致伦理俱废, 风化难堪。现在出示化导, 令写天地君亲师牌位, 分别嫌疑, 祈赐通饬, 以换颓风。”

    由此可以认为, 神龛不是土家族古老文化形式,而是由汉民族传入并被土家人接受、内化和传承的一种文化形式, 其大规模的传入并被土家人接受, 应为改土归流后, 时间年限约从雍正八年即1830年左右开始, 由此计算神龛文化在土家族地区兴起还不到300年历史。

    笔者认为, 作为汉民族的神龛文化在土家族地区传播以及土家人接受、内化和传承这一文化形式,有其深刻的根源 第一, 土家族具有的万物有灵观念和汉民族儒家思想在土家地区的广泛传播, 是土家族接受神龛文化的思想基础。如前所述, 神龛供奉着世间的所有神灵, 可见神龛文化体现着万物有灵的观念 神龛同时也体现着儒家思想, 如“天地君亲师”的排序即体现着儒家的礼制和伦常关系, 敬奉祖先体现着儒家的“孝”道等等。土家族具有灵魂观念, 深信灵魂不死, 并认为万物皆有灵魂, 甚至产生了神灵观念。在此基础上已出现了族神和祖先崇拜。
(0)
(0)
  • 下一秒の等待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15 16:27:33
  • 来自:湖北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土家族聚居于武陵山区, 北、东、西皆为汉民族, 在历史上尽管有“汉不入境, 蛮不出峒”的规定, 但民间交往甚是濒繁, 特别是由于经济和战争的原因, 导致大量的汉族人迁移到土家族地区。有学者对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永顺、保靖、龙山、桑植4 县的人口进行统计, 汉族已占总人口的近30%。并据乾隆《永顺县志》载述:从雍正十二年(1732年) 到乾隆二十五(1760年)年,在短短的26年中, 该县汉族人口由5226人, 增加到46123人, 增加了8倍多。又据记载:“查土司地方江西、辰州、沅、泸等处, 外来之人甚多??皆自称客家, 不当土差。”又“客户多辰、沅人, 江右、闽、广人亦贸易于此, 衣冠华饰与土苗异, 亦安分自守。”可见, 当时, 汉族迁徙到土家族地区的人口非常多, 甚至福建、广东等地人也来到了土家地区经商。

    大量人口的迁入既增加了土家族地区的人口, 也带来了汉民族文化, 特别是汉民族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这里要强调的是, 这些迁徙而来的大部分是穷苦平民和从事商贸之人, 主要集中于经济、文化、交通相对发达的集镇, 这里人口相对稠密, 流动人口多, 同时, 他们往往接触的是土家族一般乃至下层民众, 这为儒家思想在土家地区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条件, 也为一般民众接触儒家思想提供了机会。如果说大量汉民族的迁入为土家族中下层人接受儒家思想提供了机会, 那么, 在土家族地区举办教育, 则为上层人物接受儒家思想提供了平台。

    封建王朝为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 强化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控制, 制定了“诸土司皆立县学”的政策 , 同时, 为督促上层人物子弟入校学习, 又严格规定:“土官应袭子弟, 悉令入学, 渐染风化, 以格顽冥。如不入学者, 不准承袭。”于是, 在土家族上层人物特别是其子弟中, 兴起了上学、读书的热潮, 以至于形成“富家以诗书为恒业, 穷苦子弟争自濯磨, 亦不以贫废读”的局面。这些学校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四书五经、三纲五常之类的知识。可见, 学校的举办, 为土家族上层人物全面、系统学习儒家思想提供了条件。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