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来凤南剧来历及发展历史

  • 下一秒の等待
楼主回复
  • 阅读:895
  • 回复:2
  • 发表于:2013/1/15 17:13:39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来凤南剧来历及发展历史



    在鄂湘渝三省市结合部,有一个以凤凰飞来的传说得名的县——来凤县。她地跨东经109度00秒——109度27秒,北纬29度06秒——29度40秒。境内酉水河纵贯,武陵山横亘,生活着以土家人为主的17个民族。然而就在这民族众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却成为一个地方大剧种——南剧的发祥地。

    南剧,又名南戏、人大戏、高台戏,是湖北省四大地方剧种之一,居恩施州五种地方剧之首。主要流行于湖北恩施自治州来凤等七县,以及湖南湘西州、重庆黔江区,流风余韵遍及贵州铜仁等地市,对整个武陵山区文化传承产生过深刻影响。

    南剧在来凤流传已有200多年历史。“改土归流”后,来凤因滨临酉水,有水路运输,汉人披荆斩棘,行李往来,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大量山外戏剧样式与本地民间小戏歌舞结合,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南剧基本成形。

    清道光年间,在来凤县与湘西龙山县交界处的二梯岩,由当地彭姓大户出资创办第一届南剧科班凤鸣班,标志着南剧正式成形并开启了传承的先河,历经“金”、“天”、“连”、“玉”、“云”、“双”等各辈继承创新,再到解放后的南剧专业演出团体,在200多年的岁月沧桑中,形成体系完备、风格独特的地方剧种。

    凤鸣班是鄂、湘、渝、黔边区第一个南剧科班,培养出著名南剧传人蔡凤楼,他扮相俊美,唱念做打俱佳,成为鄂、湘、渝、黔边区一代名伶。  
  
  • 下一秒の等待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15 17:14:20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南剧的声腔是以北路的西皮、南路的二黄、上路的川梆子、以及南北杂为主,是皮黄腔系中的重要剧种。其唱腔有固定的程式,也有复杂的变化。道白一般用地方官话,偶而也掺杂村言俚语,风趣幽默,带有明显的“深山峡谷”之音。其伴奏音乐有板鼓、堂鼓、大锣、钹、小锣、马锣、二钹等打击乐;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唢呐、琵琶、竹笛等弦乐。

    南剧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净角、小生、生角、老旦、花旦唱本音,正旦、小旦唱边音。各行当均文武兼备,没有文武生、旦、净之分。南剧表演注重做工,讲究虚实结合,虚中有实。表演总体是“大手大脚”,武术、气功、杂技常用戏中,显得豪爽、粗犷。为刻画人物用的“抖色”(变脸),也常见于南剧表演艺术中。

    在化装和人物造型方面,南剧“首重扮装,所谓扮贫像贫,扮富像富”,并受当地服饰影响,不少角色头勒丝帕,身着青布短衣,脚缠裹带,腰挎单刀,类似土家族装束。其脸谱浓墨重画,多姿多彩,极具特色。

    南剧服装道具有服装、盔甲髯口等。服装分大衣箱、二衣箱,分别有王侯将相、士农工商、皂隶衙役等各式衣裳鞋帽纱巾,品种繁多。髯口有满、三扎、四喜、一字类等十余类。

    南剧剧目极其丰富,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之说。现有资料仅存八百余出,较流行的有四百多出,主要是取材于历史演义、传奇、神话故事等。来凤南剧的代表作品有:《搬金牌》、《火烧凤楼》、《八义图》、《瞧相》、《秦香莲》、《巴九寨》等;新编剧目有《酉水白莲》、《麻疯女》、《爱与恨》、《接龙桥》、《山寨新家》、《西兰卡普》等。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