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三峡古栈道:绝壁上的史诗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阅读:10081
  • 回复:6
  • 发表于:2013/1/17 17:50:18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三峡古栈道:绝壁上的史诗  


    作为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观,三峡地区的古栈道把当地的经济民生乃至军事斗争带到了一个惊心动魄、绮丽多姿的高度,作为三峡上最为深刻的人文景观,它们和峡江人的生活一度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但如今,它们已沉睡于平静的江水中,只把无尽的追忆和想象留给我们。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三峡栈道大多是在高出江面数十米的临江峭壁上开凿的。施工之时“工匠无从凭借,皆对壁凿孔,层垒而上。每开一洞,实以火药,燃引线以炸之,旋炸旋凿。”

    冯骥才先生说过:“不管长江截流后会产生多么巨大的有益于生活的能量,但我们还是永远地失去了这条波涛万里的大江。我们被自己的一种构想逼上绝境,二者必取其一;最终我们选择了‘生之必需’,而牺牲了养育了我们至少7000年的母亲河。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它绝无仅有、风情万种的景观,而且还有承载着无数瑰奇而迷人传说的山山水水,永不复生的古迹,以及它对我们母亲般亲切无间的关爱。我们正在把它7000年的历史全部沉入100多米的水底……”

    如今,这些都已经发生。无数景观和古迹默然沉睡于水底,归于彻底的沉寂,如同根本不曾来到过这世界,就像那些曾经惊心动魄、绮丽多姿的三峡古栈道。作为三峡上最为深刻的人文景观,古栈道已然成为纯粹的历史,它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我们对古栈道的追忆才刚刚开始。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17 17:53:31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三峡古栈道

    “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战国策·秦策》)

    在三峡大坝蓄水之前,当航船行驶在三峡峡谷之中,到处可见绝壁上的栈道。在风箱峡“风箱”一侧的绝壁上,镌刻着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天梯津隶”、“开辟奇功”。这八个大字所描述、赞美的就是被称为“三峡三谜”之一的古栈道。

    栈道这种常见于险峻山区的道路形式,中国古已有之,而目前所知的最早记载是在战国时期。《战国策·秦策》中秦昭王的丞相范雎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可知栈道在当时已经十分发达了。相传秦国所修的金牛道,便是中国最早的栈道。当然,不止在中国,国外也有栈道。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唐玄奘取经路上越葱岭时曾过悬渡山栈道,这条所谓的栈道就是在悬崖的石壁上凿一些石眼,欲过之人手拿两个木橛子,双手交替插石眼而过。那种栈道,没有过人的胆量和力气,断然是过不去的。目前看来,栈道在中国最为发达,而且集中于山峦重叠、道路艰险的秦巴地区。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栈道分为土栈、木栈、石栈三种,其开凿之难以石栈为最。在三峡蓄水之前,栈道上的石栏已然残缺不全,铁链也所剩无几,有些地方已经无法通行。然而,当年开凿栈道的钢钎钻孔依然清晰可辩,使人不禁想起当年工匠身依绝壁一锤一凿的艰难情景。

    毫无疑问,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催生了古栈道的开凿。在三峡一带,山崇岭峻,滩险流急,交通历来都极为艰难。自战国以来,直至晚清,蜀中先民们为解决高山峡谷中的交通问题,在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在绝壁之上凿孔架木、设栏盖棚,或者硬生生地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道路。峡区这类道路,主要有木栈道和凹槽式石栈道两种:木栈道是在石壁上凿孔,打进粗木桩,在露出的横木上再铺木板;凹槽式石栈道是在崖壁上凿出供人行走的“槽”。

    我们平常所说的三峡古栈道就是指这些石槽道。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17 17:55:45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从远处看,这些栈道隐隐约约如羊肠小道,大部分路段只有一米来宽,最宽处也不过两米左右,像是一根细细的腰带,高悬在离江面数十米的悬崖峭壁上。这样的栈道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古代山区道路,在陕西、四川、重庆、湖北交界一带较为集中。这些表面简陋的栈道就此将几乎不可逾越的天堑变成了通途。

    三峡古栈道全长五六十公里。瞿塘峡段从奉节县草堂河口东岸起,至巫山县大溪对岸的状元堆山,长约10公里;巫峡段从巫山县对岸起,至川鄂两省交界处的青莲溪止,长约30公里;其余则零星分布在西陵峡中。资料记载,栈道凿成之后,路面一度较为宽阔,车来马往,纤夫可与轿工并肩而行;后来由于岩石风化,栈道变得越来越窄。

    在漫长的古代,长江是中国通行能力最强、规模最大的通道,从上游到下游及其支流,形成了一个极其庞大的水上交通网络。然而,三峡水路之险也闻名天下。湖北巴东县90多岁的船老大谭邦武说,上起奉节,下至宜昌,凶滩恶水,每年至少有1000多人葬身江底。这样的状况,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葛洲坝工程建成、水位涨高之后才改变。在过去,由于水路的凶险,尤其是洪水季节,经常要封航,封航之时,商旅往来就要靠江边的这些栈道。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沿江公路的修建和长江通航条件的极大改善,这些早已风化的古道大多被废弃,鲜有行人问津,只有徒步穿越三峡的旅行者偶尔造访那里,保存较好的也仅有奉节往东瞿塘峡内的一段,通行相对容易。

    这些石槽道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观,而石槽道在三峡地区不仅最典型,且留存最多,在瞿塘峡内最长一段就有200多米。此外,这条道路所使用的很多工程手法,在今天的公路建设中还在大量使用,比如使用炸药开路,采用与碥道类似的隧道,路面的高度要考虑洪水水位等。而这条道路开通的最大意义,一是沟通了巫山和奉节之间最直接的联系,二是给瞿塘峡创造了非常好的纤夫道,间接促进了水上航运的发展。

    但如今,它已经沉睡在波澜不兴的江水之下了。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17 18:03:50
  • 来自:湖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大宁河栈道用途之谜

    “石孔乃秦汉新凿,以用竹笕引盐泉到大昌熬制。”(《宁县志》)

    大宁河古栈道的用途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专家们争论已久的一个话题。关于古栈道的来历,《巫山县志》记载:汉永丰7年(公元64年),“尝引此泉于巫山,以铁牢盆盛之”。《大宁县志》记载为“石孔乃秦汉新凿,以用竹笕引盐泉到大昌熬制”。有民间传说这是诸葛亮伐魏的通道——诸葛亮屯兵城口,伐魏时,沿栈道出巫峡,来时在石孔中铺上木桩和木板,便于军队通行;撤退时,一边走一边撤除木桩和木板,使敌人无法追击。

    当然,关于栈道是因战争需要修建的说法还有多种,比如宋太祖出师平蜀、薛刚反唐、张献忠入川都曾用过此道。凡此种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在种种争论里面,“盐运”之说始终占据上风。

    大宁河古栈道的起点就在千年盐业古镇——宁厂镇(旧时称大宁场)。宁厂古镇位于巫溪县城北15公里处的大宁河支流后溪河下游,距大宁河不到两公里,白鹿盐井就在北岸的宝源山麓。而这里所说的“白鹿盐井”,其实乃是指始于北宋淳化年间(公元990年—994年)大宁监官雷说所建之“龙池”,涌流不绝的天然盐泉即由山麓岩洞流入龙池之中。龙池高于河面7米左右,而古栈道起点第一孔就在“白鹿盐井”附近。有的专家比如刘卫国、任桂园认为,既然起点在大宁盐场,就证明古栈道与宁场的盐业直接有关。

    是否如此呢?

    纵观栈道全程,它以大宁盐场为源头,从宁厂古镇起,至后溪河口转而进大宁河后,分别沿大宁河南下、北上,分成南北两段。南下段由宁厂镇至巫山县的龙门峡口,栈道石孔位置的水平和间距排列十分整齐,石孔的形状和大小也非常统一,而北上段则大不一样。

    北上段从宁厂古镇沿大宁河北上,转西溪河及主要支流东溪河而西进,至湖北竹溪县羊角洞、陕西镇平县大河乡母猪洞和小榆河、重庆城口县东安乡亢河一带,栈道连接山路,纵横交错,不下千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栈道网。北上段栈道石孔的排列高低、孔距远近、孔径大小、孔眼浅深都各不相同,与南下段石孔的整齐划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