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廪君即向王说质疑——土家族历史文化札记

  • 何微微
楼主回复
  • 阅读:9969
  • 回复:4
  • 发表于:2013/1/19 14:50:49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廪君即向王说质疑——土家族历史文化札记  

作者:刘守华


    关于土家族历史文化的研究,近几年在湖北众多学人的努力下,取得了丰硕成果长阳等地所经营的有关土家风情的旅游事业也日渐兴旺。欣喜之余,更感到有关土家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某些薄弱环节亟待弥补,古籍和口头传说中留给我们的一些疑难之点尚须澄清。这里仅就平时观察思虑所得提出两项予以申说。



    其一是关于土家族始祖廪君和另一个历史人物向王的关系问题。

    关于土家族始祖,一是“廪君”,其说出自《后汉书》引《世本》,已获公认。还有一位“向王天子”。向王何许人也,过去人们并不清楚,20世纪80年代初期,长阳县的著名文化人龚发达先生就曾经打电话问我,迫使我花了几天时间去查找资料,当时也未完全弄清楚。可是不久廪君和向王竟然合二为一了。廪君即向王成了现行官方与民间文书中的定论。笔者以为将廪君与向王合二而一之说是以讹传讹,亟待通过认真研讨,明辨是非。

    长江三峡地区有多座向王庙,崇奉向王之风颇为盛行。关于向王的事迹及这一民间信仰的由来,前人在古籍中已有记述。

    一说向王为隋代向辅,其事迹载归州本庙碑文。后录入明万历年间成书的《搜神记》中(《搜神记》原系晋干宝所撰,此书借用原名重新编撰)并进入明版《道藏》,该书将向王列入道教神谱,因而广为人知。书中写道:

    王姓向名辅,归州之东阳人也。王母依氏夜梦一巨星入手,烨烨有光,口而吞之,觉后有孕,怀二十六月而生。王初生不能言,七八周见一道士书符,即搴其衣,疾呼之曰我我我,自是语言如成人。长益有道术,咒水符法,不袭人旧,而自无不验。殁而为神,于所生之地,穿山凿石,或没入于山之东,即出于山之西,无问其高与厚之若何。或时而擘石隐身其内,显著灵异,不可枚举。乡人立祠祀之,有祷即应。[1]

    另一说向王是汉代的向述。民国八年编修的《湖北通志》卷32对恩施县向王庙的记述,在用一句话点明“向王庙在北门外,祀隋向辅”之外,接着就写道:“一曰祀汉景帝时人向述”。并转述《杂载》所记:

    向述,何内郡人,为汉景帝时驸马。时巴蛮攻劫,帝以王镇秭归……王在镇安攘有功教养有法,得楚蜀人心,……王卒,葬秭归竹沱。……王显灵于大宋,为归民驱疫。民上状,遂敕封建庙赐额。蛮人畏疫,故自归而上达于施州,多有不祀其先而祀向王者。

    还有地方志说向王即三国时蜀将向宠的,如上面提到的《湖北通志》卷32的“坛庙”一章,在“归州向王庙”这一条下就写道:

    向王庙,一在县西一百二十里资丘向王滩上,祀蜀将军宠。一在县西一里祀隋东阳人辅。


  
  • 何微微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19 14:52:57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从这些记述可以看出,古时归州一带的向王庙有多处,所祀的向王有两三位,并非一人。向述和向宠是历史人物,因镇守当地有功德于民,被民众祀奉为神。至于隋代的向辅,看来是一位生来就有不俗表现,后经道士指点,以道术惊世骇俗的巫师之类的人物,“穿山凿石,显著灵异,乡人即其地立庙”。“穿山凿石”这种神奇道术,在口头传说中可以敷衍成“没于山之东,出于山之西”,显得神奇莫测也可以如同《归州府志》所记述的“辅有开小河功,故祀之”。既然他有开小河的功德,那末,“穿山凿石”就是对他开凿河道之功的夸张渲染而不是某种神秘法术了。《大清一统志》等多种地方志均以向辅为向王,道教法事中有“上向王表”一项,所奉祀的也是这位向王,可见其影响之深。

    总之,三峡一带民间信奉向王的习俗由来已久,而且向王也不止一位。可在他们中间没有一位是同《后汉书》中的廪君传说有所关联的。那末,关于廪君即向王天子的说法从何而来的呢?

    我在清代编修的地方志中,确实看到了将廪君和向王天子合二而一的说法,如咸丰版的《长乐县志》中就写道:

    向王庙在高尖子下,庙供廪君神像。按廪君世为巴人王者,有功于民,故今施南、归、巴、长阳等地尸而视之。

    这一说法当时较为流行,以致在彭秋潭的《长阳竹枝词》50首中也写道:

    土船夷水射盐神,巴姓君王有旧闻,向王何许称天子,务相当年号廪君。

    这首词还有一条自注:“巴东、施南、长阳等处有向王天子庙。按《水经注》引《世本》,廪君务相乘土船而上夷水,射杀盐神,巴人以为神。疑向为相之讹也。”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词作者对史传中的廪君怎样演变成为向王,唯一的解释就是方言中“向”与“相”的讹传,并未就这些神话历史人物本体的虚实进行认真考辨。

    前面提到的“廪君”也好,“向王”也好,长时期并没有受到学者的关注。到上世纪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后,随着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建立后经济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土家族先民的廪君和向王的史迹才进入大众传媒视野受到广泛关注。80年代中期成书的《湖北省志》中的民族志对此作了明确的解说:“(长阳)境内众多向王天子庙供奉的向王即为廪君,称盐水女神为德济娘娘”。[2]由于省志在地方知识上所处的权威地位,此后这一说法便流行开来,成为定论了。

    中国民间俗神信仰颇为混杂,几位向姓人物原型混为一个“向王天子”,有些人又将这个“向王”同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务相”混同一体,这都是不足为怪的事。旧时代的民众“见神就拜,过庙烧香”,当时的地方志把有关这些俗神的不同传说照实写出,以广世人见闻,正切合修志宗旨,不应苛责。可是我们今天编修地方志时对前人说法不作分析鉴别地予以转述和肯定,就是以讹传讹了。

    总之,关于廪君和向王,在文献上对其人其事均有相当明晰的记载,除“相”与“向”在方言土语中读音相混而外,其本体事迹并无任何牵连之处。而且廪君属上古文明草创时期的神话角色即文化英雄,其故事并非史迹而是基于神话思维的不自觉虚构。至于几位向王天子,则是中国历史文明大步演进之后的历史人物,其事迹有文字可考,虽经民间信仰的神化也并未完全离其其历史原型。把这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人物合二而一,只会显得不伦不类,特别是将这个不伦不类的人物作为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一个兄弟民族的始祖来称颂,就更为不妥了。笔者以为,对历史文献所载此类事项,在没有充分根据辨正去讹的情况下,我们今天研究地方文史时还是按原书诸说并存,以利后人取舍为宜。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