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花咚咚的姐(散文)

  • 晚歌行
楼主回复
  • 阅读:2243
  • 回复:1
  • 发表于:2014/3/22 10:47:06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向祖文

  听到这支山歌,我的心震颤了。
  2006年10月,湖北省首届民族地区民歌演唱比赛在恩施举行。这是一次原生态民歌的荟萃。来自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龙王冲村的四位农民兄弟演唱了原生态民歌《花咚咚的姐》。
  “花咚咚的姐呀,姐儿是花咚咚,回娘家背个花背笼。哭哭啼啼呀,姐是花咚咚,回娘家呀,背个花背笼……”
  和众多的民歌一样,《花咚咚的姐》的唱词是非常质朴而简洁的,没有修饰,没有装点,没有讲究,甚至连一个表达浓烈感情的字也没有,它只是直白地叙说。
这就是民歌,这就是鄂西大山深处在民间蕴涵了千百年传唱了千百年的民歌。鄂西民歌浩如烟海,灿若繁星,在这深沟浅壑里生长出来的民间歌谣始终保存着一种朴素自然的古风。它用白描的语言和率直的表达描述人间最美好的形象,抒发心中最动人的情感。
  “花咚咚的姐呀,姐是花咚咚……”,来自泥土乡间的农民头缠丝帕,身着素衣,向着无边的夜空引吭而歌,领歌者的高腔行吟宛若孤鸿行云,众和者相答有如山风和鸣,领歌者那一句“回娘家呀”,他把“回”字拉得很长很长,一种内心的悲叹在高高的颤音上不停地抖动,出嫁女子内心的凄苦和哀怨被渲染到了极至。我总是觉得民歌与作曲家的创作是不一样的。作曲家需要以歌词为基础,需要有歌词的激动,需要产生与歌词的共鸣。但是许多的民歌似乎是以音乐形象为先导的,那一群下里巴人在乡间生活劳动,他们受到某种情景的触动,嗓眼上的旋律便象山泉一样从他们的心中奔泻而出,成为飘落在泥土乡村沟沟坎坎的音乐作品,至于歌词那纯粹是随了音乐而水到渠成的文字。 但是,这已不是随随便便的文字,她是经过反复锤炼的语言的精华。《花咚咚的姐》它是流传于长阳山野田间薅草锣鼓中一种叫“穿号子”的唱段。“穿号子”在文词结构上被形象描述为梗子和叶子,梗子支撑着叶子,叶子绕着梗子反复咏唱,构成盘桓多变了美乐章。而这一切与音乐的情绪结合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恩施原生态民歌演唱会之后,湖北省作曲家方石先生将这次比赛的优秀作品进行了整理。我走了好多的门子才弄到那一张光牒,这是我数百张光牒中极为珍贵的收藏,它在我的光牒夹子中只占有很小的一个空间,但它把我带进了一个散发泥土芬芳民歌的世界。在那张光牒众多精品民歌中还有一个我感觉出是来自恩施巴东县的一首民歌,它没有标出歌题来,好象歌词也听不完整, 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我就不由得浑身颤抖起来。它是一个老妇人所唱的属于她年轻时候的一首情歌。那一种仿佛随风而起的颤音和着嗓音浑浊的低吟,她所创造的感情境界超越了世俗所规定的音乐艺术的标准,成为融入内心、融入自然的天簌。于是我又想起在湘西所听到的哭嫁。老妇人用土家语唱起她年轻时候就习唱的哭嫁歌,如怨如啼,如泣如诉。老妇人不是音乐家,她只是一个从泥土乡间走上来满手老茧的农民,但在她的吟咏里我真切地感到那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属于她的内心的,她的灵魂的。
  “花咚咚的姐呀,姐是花咚咚……”。在那个演唱会上四个农民兄弟演唱的《花咚咚的姐》一曲终了,就是那个叫方石的作曲家情不能已,竟要站起来鼓掌喝彩。从乡间田野里吹来的风,从黑土黄泥里钻出来的草,为什么你如此让人心醉,因为你是襁褓,你是摇篮,你是天簌,你是呵护弟弟妹妹成长的姐:“花咚咚的姐呀,姐是花咚咚……”

 
 
  
  • 紫苑
  • 发表于:2014/3/22 13:17:23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看过花咚咚的姐的舞蹈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