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心痛的代价——读田土先生《五句谣·打工吟》(旧作)

  • 空山新雨
楼主回复
  • 阅读:978
  • 回复:4
  • 发表于:2014/6/14 17:14:10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心痛的代价

——读田土先生《五句谣·打工吟》(二十五首)


  “打工”无疑已成为这个时代众多关键词中的一个,如今它广泛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每一个人的生活。身居打工浪潮中的千千万万的打工者,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他们的人生命运如何?反映他们的生存现状,关注他们的人生命运,成为任何一位有责任感的诗人不容回避的时代使命。
  田土先生以“五句谣”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为我们记录了一对各奔东西的打工夫妻(丈夫在蓉做瓦工,妻子在沪做家政)的生存现状和情感经历。作者以一位诗人的悲悯情怀和敏锐视角,用他发自心底的深情的吟唱,让我们真切感受了打工者的酸甜苦辣,体味了他们付出的多重代价,体验了他们生命中的苦与痛。
  这对打工夫妻只是千万打工者中的一对,但他们的命运却是千千万万背井离乡的打工者的缩影。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为了老人看得起病孩子上得起学……他们身不由已却又是毅然决然地背井离乡、闯荡天涯,踏上了去往他乡的列车,象一滴水一样汇入了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打工大潮。毫不讳言,对于多数打工者来说,他们在外务工比在家务农的收入肯定要高,而且他们因此改善了家庭的生活状况,开阔了个人的生活视野,体验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得以用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多样的选择来审视和调整自己未来的生活……但以此同时,他们也为此从身体到精神付出了多方面的代价。
  让我们结合作品一一来看。
  体能代价。“运料运浆人似马,加班加点夜无眠”,“头顶火球无躲闪,身如煎饼炙难当。汗流灰桶拌沙浆”,这是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两方面对体能的消耗; “泥水霜风终日侵,相摧手脚遍鳞皴”,这是工作环境的恶劣对身体的侵害。当然,有读者会质疑,在家务农不是同样劳累,同样要付出体能的代价吗?是的。可还是有区别,务农虽受节令的限制,但在强度和时间上很大程度是劳动者自己掌握的,而打工者却不能。
  情感代价。有亲人各奔东西不能团聚的思念之情,如“难向家门挂新艾,梦为稚子点雄黄”;“东替主人分月饼,西为老板砌星楼。家乡老幼望村头。”有儿女尽孝之情,如“乡村挨户少青壮,翁妪抚棺无力抬。爹娘身后找谁埋?”老人死后能得到厚葬,这在农村是多么的重要啊!有情感荒芜无法修整的失落和无奈,如“子虽能课瓦虽换,邻却陌生亲却疏。何重何轻叹有无。”有他乡奔波的漂泊无依和凄苦辛酸,如“奈何高价找黄牛”、“时空漫作三条线,血汗凝成四季歌。”
  教育代价。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品中所涉不多(第二十四首“子虽能课”提到这个问题),但我想结合个人的亲身感受延伸讨论一下。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例子。模式几乎都一样:父母在外打工,老人在家务农,带小孩读书。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和阅历局限,他们在孙辈的教育问题上常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过分娇惯、任其放纵,要什么给什么,对不良习惯和所做坏事一味容忍任其发展;一是简单体罚、粗暴处理,孩子不顺从不听话(并不一定做错事做坏事)时就打一顿骂一顿,不听孩子申辩,不与孩子讲道理。不难想象,这样的教育会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但作为打工家庭来说,却无力改变这种现状。
  尊严代价。相对于身体上的劳累和情感上的孤苦,尊严的丧失常常让打工者更难以接受。“偶感疲劳勿怠慢,纵生喜怒莫喧哗。低眉欲讨主人夸。”受雇于人,自己的喜怒哀乐都不敢大胆流露出来,心里该有多憋屈啊!“灶前全靠打工嫂,桌上犹成累赘人。一把辛酸肚里吞。”其中,“桌上犹成累赘人”一句读来尤其令人心酸。“怕是纠缠遭打手,想来上访告衙官。农民恁地讨薪难?”本是做工应得的钱,讨起来却这般艰难,一边担心“打手”的殴打,一边担心上告无门,做人的尊严去哪里找寻?
  生命代价。除了尊严的丧失,打工者还要面临失去生命的危险,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才闻在建楼崩架,又报施工桥断腰。”“但愁机器伤人臂,更怕车间被火烧。紧锁铁门无处逃。”这并不是作者危言耸听,这样的事情已所见不鲜。打工者为了挣取廉价的工钱,却要冒着生命的危险,这是多么的让人心酸心寒啊!还有什么比失去生命更大的代价?一个人的伤亡,却使一整个家庭都为之付出代价。代价之重,让打工者何以承担?
  这是打工者个人所付出的代价。那么,在无数打工者促进时代经济快速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我们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他们又为此付出了哪些代价?我们大量荒芜的田野、人迹廖落的村庄,它们又付出了哪些代价?我们“交情薄似纸,世态冷如泉”(清江子《排律·打工随感》)的社会和时代,它们又付出了哪些代价?谁能算得清楚?
  我们注意到,对打工者个体生活和群体命运的关注和思索,不仅是田土先生个人自觉的主题选择和情感倾注,而且是当代文人群体自觉的创作姿态和精神追问。就我所知道的本土作家和诗人中,就有多位的创作都触及到了这一领域。如朱朝敏笔下不满于生活和婚姻现状而出去打工却失望而归的梅花(《迷潭》);如肖筱笔下自以为与游客林枫一见钟情却被无情抛弃和遗忘的姐姐(《姐姐的爱情》);如汤运来笔下面对事业和情感的多重诱惑却依然坚守自己梦想和爱情的邵勇(《不能背叛爱情》);如东峰樵笔下“年关逼近思乡切,遥望家山泪满襟”的天涯游子(《七律·游子吟》);如清江子笔下只能“寂寞听冰雨,依稀忆客船……漂泊久无奈,流连长惘然”的自画像(《排律·打工随感》)……至于更大范围内其他作品中的打工人物,则更是多不胜数。
  对于读者来说,打工只是作者选择的一种创作题材,只是作品中人物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对于打工者本人来说,打工却是他们每天要面对的实实在在的生活,是他们生活中的每一秒每一分、每一月每一年,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关系着他们吃什么喝什么、在哪里做工在哪里睡觉,关系着他们每天的收入和付出,关系着他们全部的喜怒哀乐。
  他们的命运终将如何?年轻力壮时,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劳力和精力换取收入;当他们的身体渐渐老去,老得再也做不动时,该靠什么来维持生活?继续呆在城市,丧失了劳动力,城市已无他们的立身之地;回到农村,田地荒芜已久,耕种早已陌生,务农技能早已丧失,各种疾病渐渐上身,他们该怎么办?
  显然,我们不能希望单是依靠一篇文学作品就能解决什么改变什么,那不是它应该承担的,也不是它所能做到的。但是,就象一块石头投入大江,石头虽小,却能激起一些浪花,产生一些回响,而对于投石者来说,这已然足够了。

二0一一年八月于龙舟坪


  
  • 巴方一叶
  • 发表于:2014/6/14 17:36:34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拜读大作。祝福夏祺!
(0)
(0)
  
  • 空山新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6/16 8:08:05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引用:原文由 巴方一叶 发表于 2014-6-14 17:36:34 :拜读大作。祝福夏祺!

谢先生关注和鼓励!
(0)
(0)
  
  • 空山新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6/16 8:09:57
  • 来自:湖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楼(田土)的帖子

好谣,贴近现实、关注底层的佳作!再读再赏。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