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让诗装点生活(作者:方纪申)【载《长阳诗苑》2013年第1期】

  • 空山新雨
楼主回复
  • 阅读:811
  • 回复:5
  • 发表于:2014/9/6 16:09:21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让诗装点生活

——在长阳一中人文传统教育课上的讲稿(节选)

○方纪申



    中国是诗的悠悠古国,又是诗的泱泱大国,一部中国文学史,首先是一部诗歌史。

  我国诗教传统源远流长,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兴、观、群、怨”以及“不学诗无以言”的诗论观点,重视诗歌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娱乐作用、讽喻作用和审美作用。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意是:诗有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有互相感化的教育作用,有批评不良现象的讽喻作用。

  中华诗词特别是古典诗歌,可谓精美绝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浩然长存的民族正气、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爱国爱民的爱国主义、天下为公的道德胸襟、悲天悯人的悲悯情怀、万古常新的艺术魅力,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几千年来,诗词不知熏陶感染、教育、鼓舞了多少代人,已经变为中华民族形成、凝聚、发展、振兴的一种精神力量。

  中华诗词已经深深植根于华夏儿女的心灵里,具有永久旺盛的生命力。凡有华人、汉语存在的地方,就有中华诗词的传播、创作和吟诵。目前中华诗词各级学会、协会社团组织已经遍布海内外,诗词人口即作者、论者、编者、读者、爱好者等业已形成千百万大军。这表明:中华诗词已汇入当代先进文化的洪流,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0年教育部曾在“小学语文”、“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推荐了180首古诗词和40篇文言文,并要求会背诵,对此点,教育部推荐的《古诗文诵读》出版前言说得十分准确,是教育部提高中小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项重大举措。

  诗教是陶治感情,提高精神境界,化育高度人性,是人文教育中最基本的内容。所谓人性,就是讲做人。如:对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夫妻:“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对兄弟姊姝:“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对朋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对人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家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国家:“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趋避之”。对民族:“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对信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就是深厚的感情,这些诗词名句对人的感情中枢的陶治,是其它方式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难于估价的。

  早在2000年时教育部的三个“语文教学大纲”中,特别强调了三点:一是强化中小学生的审美感悟、审美体味、审美鉴赏和审美判断的能力培养。中华诗词有“十二美”,即:情美、志美、理美、景美、意境美、风格美、流派美、词美、修辞美、音调美、节奏美、结构美等。二是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口味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具有重大意义。三是背诵,“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背诵可以加深理解。

  2002年10月16日《中国教育资讯报》朱学坤撰文《语文课程标准的反思》中说: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内在生命的深层体现。有人称:“不管是在人类的开端还是人类的目的地,诗都是人类的女教师。”文章称,一般来讲,会写诗的人,就有灵气,就蕴涵内秀,就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就有正确的生活情调。会写诗的人的生活,是一种生气勃勃的诗意的生活。对青少年来说,学会写诗有百利而无一害。

  
  • 武陵英娥
  • 发表于:2014/9/7 0:18:17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祝福节日快乐!
(0)
(0)
空山新雨
空山新雨: 谢谢关注!问好娥姐!
江诗娥:让诗词融入生活,使生活充满诗意。
  
  • 佷阳嘉树
  • 发表于:2014/9/7 7:14:58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帖子出了问题,建议重发。。。。
(0)
(0)
空山新雨
空山新雨: 当时发过后还点进去看了,挺正常的,不知后来怎么就变这样了?这种情况我在武陵英娥发的《临江仙》中也看到过,有可能是系统代码的问题。
空山新雨
空山新雨: 没有重发,已对主帖内容进行了修改。感谢先生关注!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