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林大谟君《半瓶集韵》诗跋(作者:陈金祥)

  • 空山新雨
楼主回复
  • 阅读:913
  • 回复:6
  • 发表于:2014/9/8 9:09:36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半瓶佳酿香四里,愿共秋晴尝一卮

——林大谟君《半瓶集韵》诗跋

○陈金祥

   
   2011
年,因儿子在贵阳做事的关系,五六七月,几乎一个夏天,我都是在那边度过的。高原的气候,温凉宜人,人道是爽爽的贵阳,实属名至实归。如此环境,休憩养身悦情怡性自不必说了。高兴的是,斯时,我接到田君昌令打自长阳的电话,道是《长阳诗苑》已经顺利付梓出版,并已及时递交到各个诗友的手中,感谢诗苑编辑部的众位同仁,云天迢遥,我出门时尚记挂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昌令又告诉我,道是林大谟君已经编辑并将出版一本诗集,已约请并征得杨发兴先生首肯为其作序,同时要求我也为其写一篇跋语。闻讯后,我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者,作为诗友的大谟竟然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完成了一部诗稿的编辑,如此心志,如此追求,如此效率,值得恭贺,再加上有杨老先生亲为操觚染翰,怎么也可称作一件锦上添花的事业;忧者,我毕竟远隔关山,未识真豹,草草捉笔,难免产生遗珠之憾。不承望,及归,大谟君已将排好的诗稿虚位以待了两个多月。其心之至诚,我还有什么可说呢,于是,817日我从大谟君手中接过了《半瓶集韵》诗稿,应约临窗,兴奋有加。及今,刍荛聊陈,谨供大谟及诸君子饭后一漱!


    读《半瓶》,大谟辑诗418首,杨老先生说,全诗包含了长阳梦幻屐旅撷珍史海钩沉梓桑情语黄卷扫描红尘感悟岁时节令网络谐声等八个部分计有诗、词、曲、联共418首。可谓奇花异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有同感。其间,我尤其感动的是大谟的勤奋,是他的诗外功夫。

    诗中所载,如屐旅撷珍,基本上可以看出,他是走到哪里,便用笔记到哪里。彩云之南,长城之北,东方明珠,西安洛阳,祖国的山水,到处都留有他那一份屐旅的印痕。

    如果说是简单地记记流水也就罢了,而大谟用的却是诗的笔触,声韵、格律、语词、意象,内外功夫,无不讲究,这就意味着很不简单。本来,人们素说旅游有三重境界,一目游,一身游,一心游。目游者烟云过眼,浮光掠影,一瞥而已;身游者游山逛水,身临其地,诸般景致,走马观花,并勿须用心去体察;而心游者则大不同,不仅要求眼到身到,更须调查研究,旁征博求,追求的是神与物融,心与景契,由此而往往生出诸般意象,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故古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之说,更有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思辨等等,总之,第三种境界尤其重视的是思想的洗涤、澄滤、砥砺和升华。要说,这第三种境界是最难最难的。纵观古今,虽然,众多的仁人杰士未必都能达到这种至高至真至美的境界,但也不可否认,正是他们不断的求索和努力,为华夏人文的思想宝库注入了无量璀璨的华光。以此观摩大谟之诗,值得赞赏的是他在这方面做出的探索,譬如说,《昆明大观楼》诗,应就是一首铸上了心游印记的作品:

百年心事幸登楼,万里云天一眼收。

三面漂荷荷片片,满园垂柳柳悠悠。

亭台楼榭昔余恨,禽兽虫鱼新入秋。

沧海桑田君莫问,髯翁有句在墙头。



    首联百年心事幸登楼,万里云天一眼收,所谓百年,只是一个概数。心事者,就在于大观楼存世的本身就是一件堪追忆的事情。据考证,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斯时,三藩之乱已平,台湾宝岛业已回到祖国怀抱,万里云天一眼收,中国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的统一。接着,颔联与颈联四句,自在承接首联,铺写大观楼的诸般景致,漂荷、垂柳、亭台楼榭、禽兽虫鱼,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有如电影镜头般摇曳而出,逗人怡情是自不必说了。继而进入尾联,两句结诗,既干脆利落,又甚得精妙的法门:沧海桑田君莫问,髯翁有句在墙头。数百年间,大观楼的沧桑变化,实非一两句话可以概括,到这里,君若询问,答甚么好呢?不答了,就请看孙髯翁的长联佳句吧。这个孙大胡子,一介布衣寒士,功夫何其了得。就因为他当年手握如椽大笔,一扫俗唱,骋怀大观楼,写下了一副180字长联,其惊世骇俗之态,一举而博得了海内长联第一佳者的讽评。从此,大观楼跻身于我国十大名楼之列,成为一件中华文化的无价瑰宝。总之,人是奇人,诗是好诗!

    观大谟诗,有如《昆明大观楼》这样的作品,似还可列举一些,如《拜谒白园》,亦称佳构。斯作是作者到洛阳拜谒白居易墓所写的作品。白居易(772846),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极具影响的文学家。可是他的一生,充满跌宕起伏。自幼,他很刻苦,以致年纪轻轻,须发皆白。贞元十六年(800),他考中进士,时年28岁。从此,便踏上仕途,期以兼济天下,然而,44岁的时候,一场政治的风波,官场倾轧,却令他遭致贬摘的命运,从此长期受到打压,直至75岁死去。然而,诗人去了,他留下的作品,却一枝独秀,光照人寰,其影响远达朝鲜和日本。《拜谒白园》诗,尾联忒有嚼头,苦涩甘回,引人共鸣,激生出无限的感慨:跌宕仕途酬岁月,琵琶吟咏总辛酸”——很明显,此中琵琶云云,既指白氏长眠的洛阳香山琵琶峰,也令人油然而想起他在贬官任上的名篇《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翻阅《半瓶》,史海钩沉是又一个撩人眼目的栏目。内容涵盖之广,跨时之长,上下五千年,几乎囊括了历朝历代的风云人物,远至夏桀商纣,近至和慈禧,无不在作者的点评之中。

    客观说来,论史述事系人,是一件极不容易亟需胆识又亟需学识的事情。非有一定的广博知识特别是历史学的修养绝不可达。试想,一个没有对历史学的深刻比较与研究,没有对各个朝代各种社会矛盾的深刻洞察与解剖,能对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历史事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吗?

    大谟以诗论史论人,纵横捭阖,褒褒贬贬,所到之处,见情见性。其见闻之博洽,文史修养之功底,实在说也出乎本人意表。论秦皇,说汉武,诉明政,匡时弊,挞权奸,均不乏有精到的表见。如写乾隆的宠臣和私宝十年满朝赋,一官引领百官贪,对嚣嚣盛世的嘲讽,鞭辟入里,堪谓有振聋发聩之力;又如《明亡之祸》,首联即说明亡岂可怪崇祯,万历朝中酿祸根。这也是很实在的史论。万历(神宗)其人,可称我国历史上最懒惰、最荒唐、最无所作为的皇帝,纨绔出身的他,在位48年间竟然一连28年不理朝政,不见臣工,镇日迷恋于求道炼丹,长生不老,或者在女人群中厮混终日。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评论说: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清乾隆在《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也说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确然,这样的一个败家子当朝的王朝,不倒台不颠覆可以说是天理不容。

    半瓶佳酿香四里,愿共秋晴尝一卮。总之,大谟的诗,耐读,耐赏,耐人品题的地方很多,杨老先生在序言中已有很中肯的评介,本人限于篇幅,在这里只能为其做一点拾遗而已。同时,作为笔友,本人也略陈一点寄望,那就是,本子固然出了,而诗的锤炼和煅打却还需继续。想想白居易当年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话,我们就越发感到,一个严肃的诗人,对艺无止境,峰在心中,与时俱进,永不满足的意义,应具有一种特别的感识和体味。

2011年8月19日写于龙舟坪


  
  • 巴方一叶
  • 发表于:2014/9/10 7:26:27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近期疏于上网,才看到,又读了一遍,诗作不好而评语好。谢谢雨版!
(0)
(0)
空山新雨
空山新雨: 先生过谦了!陈先生的评好,先生的诗也好,如陈先生所言:“耐读,耐赏,耐人品题的地方很多”。
空山新雨
空山新雨: 有一事想请先生帮忙定夺一下:去年写的《品味联语的芬芳》一文,我重看了一遍,里面提到的联语全是挽联,感觉原来的题目不太合适,想改为《联切人事  挽见真情》,先生以为可否?
空山新雨
空山新雨: 回复空山新雨:《联切人事,挽见真情》
巴方一叶
巴方一叶: 回复 空山新雨:这个题目更确切,让雨版费心了。谢谢!
空山新雨
空山新雨: 回复 巴方一叶:先生认为可用,那我就改作这个标题。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