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联切人事,挽见真情——读林大谟先生《半瓶集韵?梓桑情语》

  • 空山新雨
楼主回复
  • 阅读:2058
  • 回复:15
  • 发表于:2014/9/11 15:46:45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联切人事,挽见真情

——读林大谟先生《半瓶集韵?梓桑情语》



和从事诗词创作的人数比较起来,从事楹联创作的人数似乎要少得多。究其原因,据笔者冒昧揣测,或许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与楹联整体创作氛围、创作环境有关,与相关部门对楹联的重视和引导有关;二是可能在有些人看来,将亦庄亦谐、亦雅亦俗的楹联放在纯文学领域来考量,楹联显得不够纯正、不够高雅;三是楹联创作说简单也简单,但是要出佳作、出精品,却并非容易的事情,它对创作者多方面的素养都有较高的要求,于是很多人便敬而远之、知难而退。

在我县诗词楹联学会里,林大谟先生是楹联创作方面的行家里手。他有着较深的语言学、古典文学和文史学方面的修养和功底,由此创作楹联起来得心应手、佳作迭出。下面仅以《半瓶集韵》中《梓桑情语》篇章为例,谈谈笔者对林先生挽联的粗浅认识,一起感受林先生挽联中切人切事、真挚深情的独特魅力。



《梓桑情语》应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尤以重叠的应用最见特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重叠的妙用,使挽联大为增色。举例来看:

孺人无悔,有苦有功,先教子后教孙,称族中典范;

哲嗣有才,无惭无愧,既尽忠又尽孝,乃梓里英贤。

——《挽朝英姑母》

此联中,除了上联重“教”,下联重“尽”,还有“无”和“有”的重复使用。上联一个“无”两个“有”,下联一个“有”两个“无”,上下联交错相对,极见特色。

又如:

媪沉疴,翁侍恤,翁先驾鹤,媪随乘鹤,卿卿我我同携手;

儿生痛,女泣哭,女欲乱魂,儿遂招魂,切切悲悲总断肠。

——《挽陈清夫妇》

此联中有多处重叠。一是句尾重字:上联三四句重“鹤”字,下联三四句重“魂”字。同样重字,上下联情况又有所不同:上联“驾鹤”“乘鹤”,字意相同;下联“乱魂”“招魂”,两个“魂”的主体却不同,女儿是因痛失父母,乱了自己的魂,儿子招的却是父母的幽魂。

二是句头重字:上联两“媪”两“翁”,下联两“儿”两“女”,重字的应用产生了一种循环往复的效果,与此联缠绵凄切、哀婉回环的情调和氛围十分切合。

三是尾句叠字:上联“卿卿我我”表现出逝者夫妇情感的深厚,不仅生前恩恩爱爱,连离去也要“同携手”,于悲痛中又透露出一丝浪漫和慰藉的气息;下联“切切悲悲”表现了逝者儿女的极度悲痛,父母黄泉路上相依相伴虽略生欣慰,但于儿女来说,一下子痛失双亲,又如何让人能不失魂断肠呢?

再如:

同辈同宗同样过房,同村同道同编家谱,不曾谋面,情胜手足,遗恨百年,敬我族中骄子;

善书善画善于敲韵,善武善教善助故乡,从未受酬,誉盈桑梓,痴情万缕,仰兄军内精英。

——《代刘正书兄为其族兄正清所撰挽联》

此联虽是代人所撰,但读来却朴实真挚、情深意浓。这种效果与重字的应用是分不开的。兄弟一生,可记可述的事浩如烟海,从哪里写起呢?这就有一个分析、归纳、取舍、提炼的过程。此作上联从两兄弟的关系入手,连用六个“同”字,表现了兄弟俩扯也扯不断的联系,特别是“同样过房”,这种相同的特殊遭遇使得两人备感亲近;下联则从所挽对象的特长和生平事迹入手,连用六个“善”字,表现了逝者的多才多艺和高风亮节。



对仗是楹联的基本特征,没有对仗就没有楹联。楹联通俗的说法又称对联,顾名思义,“对”和“联”是对联的两个基本要素,即亦“对”亦“联”,“对”即是指的上下联要对仗。读《梓桑情语》,可以发现,其中的对仗不仅工整稳健,而且对出了水平,对出了特色,对出了味道。

如《忆挽祖父》——

丧父于腹中,失子遇晚年,实为命舛;

构诗在灯下,种田无尽日,岂是才疏?

乍看起来,“晚年”对“尽日”,在意思上有相近的地方,好象对得不开阔,但细读起来,并非如此。上联是说,祖父还没出生时,就失去了父亲,人到晚年时,又失去了儿子,真是命运多舛;下联是说,虽有才华,却只能一辈子种田,哪是学浅才疏,实为有才无运。这样看来,“晚年”和“尽日”在此联中的意思差别很大,是完全可以相对的。

另外,“实为命舛”与“岂是才疏”,在意思上都是正说,但由于作者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前为陈述,后为反问;前为肯定,后为否定——给读者以“反对”的阅读体验,从而增强了联语的表达效果,深化了情感力度。《忆挽外祖父》中,“从无恶语粗言”对“自在清茶淡酒”,与此也是相似的用法。

又如《忆挽幺婶汪泽枚孺人》——

桑梓寄典型,两名稚女相依,一疴撒手归黄壤;

家族怜遭遇,十载青灯独守,百感伤心恨老天。

此联应用了四个数量词组:两名、一疴、十载、百感,对来极见特色。不仅数量词对得工整,而且动词“相依”与“独守”、动宾词组“撒手”与“伤心”,对来也是极工整的。这四个词组的应用,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幺婶的不幸遭遇和坎坷命运、留给后人的无限悲痛和无尽哀思,令读者为之动容。



清代楹联大家梁章钜先生在评论楹联时,常把字作为评论楹联优劣的标准之一。内容切合与否,对于楹联创作来说确实是十分重要的。好比裁缝做衣服,要量体裁衣,因人而制,这样穿起来才舒服。

挽联创作也是如此。不能一副挽联走遍天下,如“正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之类的通用挽联,张三去世用它,李四去世也用它,王五去世还是用它。如此挽联,千篇一律,面目可憎,毫无真情可言,是对逝者的不尊重,是难以表达悼念之情的。

一副好挽联,则因人而别、因事而异,副副有个性,字字见真情。旁人读来就能由联及人,齐声称赞:“你看,字字句句都是专为他写的!”林先生的挽联皆量身定制、切人切事,因而能够得到逝者亲属和观者的认同和共鸣。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是切人。

公乃金融舵手,长阳辗转五峰,宜昌辗转荆州,恨车祸遽然驾鹤;

我为志士信徒,会计结合信贷,法律结合经济,念师恩怎不伤心!

——《追挽张公学龙先生》

从注中得知,张先生曾先后任农业银行长阳支行副行长、五峰支行行长、三峡分行副行长、省农行驻荆州分行审计组组长等职。此联中的“金融舵手”、“长阳辗转五峰,宜昌辗转荆州”,就是专为张先生而作的,换到其他任何人身上都不合适。

再如前面所举的《忆挽祖父》,联中所提的腹中丧父、晚年丧子、灯下构诗、尽日种田,这些都与祖父独特的人生际遇和人生命运非常切合的。因为切合人物经历,所以读起来才格外动人,格外有感染力。

二是切地。

剑气蒸鲁域,泰岳松吟歌赤子;

英灵陨巴方,清江浪涌吊忠魂。

——《代制姜德启先生挽联》

联中的“鲁域”和“巴方”分别是逝者出生的地方和长期工作的地方。他是山东人,南下干部,后长期工作于长阳。此联选择“泰岳松”和“清江浪”这两个具有两地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对逝者姜先生的哀挽和缅怀。“鲁域”、“巴方”,“泰岳松”、“清江浪”,这都是十分切合地域的。

又如《追挽向公宗高先生》,联中所挽对象与作者是乡邻,“先生与我的出生地仅桃花溪之隔”(见联注)。下联结句为:“叹桃花溪水也吞声”,读来如闻溪水哽咽,声情并茂,既真挚动人,又切合地理特征。

三是切事。

因求电灯亮,愿跑南山北山,风雨兼程,殉难不知名载史;

哪顾慈母衰,竟抛大女小女,夫妻分手,离亲更使泪成河。

——《忆挽幺叔赵公朝煜》

此联所挽是作者的幺叔,当年系村组组长,“为了用上电灯,处处冲锋陷阵,因电杆倾倒而坠地身亡,时年仅36岁。”为民造福,其人可敬;英年早逝,其事堪哀。上有老,下有小,白发人送黑发人,实乃人生至痛。联语句句切事,哀婉动人。

又如《忆挽王公光煜先生》——

忆过去,风烟滚滚,果断回头,走进共和队伍;

感后来,岁月匆匆,欣然出力,成为建设标兵。

上联言王先生早年从军、起义;下联言他转业后先生工作于宜昌炼油厂、长阳县人民银行和农业银行。其中,“果断回头,走进共和队伍”、“欣然出力,成为建设标兵”与所挽者的生平事迹是非常贴合的。

《梓桑情语》中的挽联,每一副读来都不觉重复,各有各的味道。究其原因,是因为林先生创作的每一副挽联都能因人因事量身而制,既切合人物生平事迹和遭际命运,又切合情景场合和情感基调,因此读来无不生动贴切、恰如其分。



和诗词创作的要求一样,楹联创作也要求言辞恳切,情感真挚,有感而发,不到非写不可、不吐不快的境地,不要轻易动笔。只有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打动别人。否则,空洞无物,淡而无味,味同嚼蜡。

在这方面,林先生的作品堪称很好的范例,值得楹联创作者学习和借鉴。举例来看:

公为缝纫高手,教弟子若干,享盛誉一方,惜身后来者少;

我系荆庭东床,事泰山些许,得春风十里,恸灵前洒泪多。

——《忆挽岳父》

此联言辞恳切,情感真切,虽朴实无华,却动人心弦。之所以“灵前洒泪多”,一方面是因为痛失亲人,对岳父有着很深的情感,回眸旧事,怎不悲伤?另一方面,是因为曾经备受尊重、享誉一方的缝纫技艺恐要失传,“惜身后来者少”,岂不令人可惜和伤心?其中倾注了对于身为“艺人”的岳父的尊重、理解和抱憾。

又如《挽堂妹大翠》——

念妹不足卌,沉疴着寿衣,兴家立业正当时,自然抱恨;

怜甥方过旬,洒泪哭萱草,戴孝披麻真太早,最是伤心。

失去亲人,已然悲痛;何况是英年早逝,更是痛上加痛。作者对于儿未成人却早早离去的堂妹、对于年方过旬即披麻戴孝的外甥,都倾注了深深的感情。一“念”,一“怜”,一“抱恨”,一“伤心”,怜甥之情,丧妹之痛,跃然纸上。

再如,《忆挽幺婶汪泽枚孺人》:“两名稚女相依”、“十载青灯独守”;《追挽向公宗高先生》:“恨地府阎王没长眼”、“叹桃花溪水应吞声”;《追挽覃士录砚友》:“伤心天爷竟无知”,等等,读来都催人泪下。

此类恳切之词,真情之语,在《梓桑情语》中随处可见。



通观整章《梓桑情语》中的楹联,其中还有很多值得称道和学习的地方,比如对文字情感分寸的拿捏,对特定词语应用场合的掌控、对诗词典故的化用与融入、对多种修辞手法的采用、在联语格律(如马蹄韵)上的讲究和追求等,在此不一一另述。

于楹联,我只是一知半解、略晓皮毛,我想《梓桑情语》中肯定还有很多我没有领悟和体会到的精巧和高妙之处,且留待联友们来学习和研究。仅以上述文字记录我读《梓桑情语》的一点感想和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林先生和各位方家指正。

2013年8月3日初稿,2014年9月11日修改。
  
  • 佷阳嘉树
  • 发表于:2014/9/11 16:35:47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拜读精论,慢慢品来!问好
(0)
(0)
空山新雨
空山新雨: 感谢先生高评鼓励!
  
  • 深山闲猴
  • 发表于:2014/9/11 17:44:42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雨版的评论写的真好!收藏学习。
(0)
(0)
空山新雨
空山新雨: 先生过奖了。这是去年的旧作,因巴方一叶先生追求完美,对部分作品进行了修改调整,我也随之对文章进行了一些修改。请您多批评!
  
  • 红尘散逸
  • 发表于:2014/9/11 19:07:19
  • 来自:吉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佳篇再赏,学习!
(0)
(0)
空山新雨
空山新雨: 感谢先生鼓励!请您多批评!
  
  • 巴方一叶
  • 发表于:2014/9/22 13:48:01
  • 来自:湖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对不起,看漏了。本为粗制滥造,感谢新雨君包装!
(0)
(0)
空山新雨
空山新雨: 先生过谦了!除了引用部分,文字中也略有修改,请先生审阅。
  • 清江野老
  • 发表于:2014/10/4 10:07:09
  • 来自:湖北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拜读好评,可谓锦上添花!原作者和评论者是我们当地楹联高手,将开启一代联风!建议老年大学诗词班下学期开讲楹联课,由大谟先生主讲!
(0)
(0)
巴方一叶
巴方一叶: 野老先生数次鼓励,余总觉得力不从心,看来只能朝这方面努力了!
空山新雨
空山新雨: 林先生确是楹联高手,我可万不敢当。先生建议诗词班由林大谟先生开讲楹联课,我非常赞成!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