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母权制原始自由平等婚姻的遗存在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阅读:10702
  • 回复:6
  • 发表于:2012/11/17 17:10:59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长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母权制原始自由平等婚姻的遗存在

作者:刘清华


     每年农历7月12日和5月3日、7月9日流行于石灰窑、椿木营和大山顶的恩施女儿会,是一种求偶行为,恋情交流和情人幽会。“女儿会之名始见于民国初,以前,其实就是边边会、邀妹会、野老公会、皮绊会,是过去男女相好的日子。” 在约定俗成的时间和空间,赶女儿会的人作出寻情、求爱、交欢等“放肆”行为。
  
    从目前调查资料来看,在民间商贸活动中,寻求意中人,是女儿会最重要的内容。来赶女儿会的男女青年,身着新装,佩戴首饰,精心打扮,背着花背篓,提着竹蓝,带着药材、水果、农产品、布织品等来到集市上,以商品交易买卖为名,通过讨价还价寻求相好。当双方中意后,离开集市,来到幽静处谈情说爱。地当床、天当被(有的在荆豆地里搭个棚子,称做“狗爪棚”)随意发生性关系。过了门的妇女,还可以与自己的情人幽会,约好这天带上粮食和锅碗,在街边三个石头架口锅,一起卖小吃,做生意,然后在山里搭个棚子过夜,第二天各自回家,女儿会这天,父母对女儿比较宽松,父母这天借故外出不在家,让女儿与情人相会,丈夫对妻子是比较放宽的,妻子可以公开与旧情人约会。
   
    由于文献、考古资料的缺乏,恩施女儿会形成时代、源流与传承关系尚待考证。明清时期已得到社会默许成习,恩施市石灰窑民国元年(1912年)黄氏《日用杂志》中《十个棚女儿会》记载:“明清来,每至农历七月十二日,未婚妇女理头善装,穿着一新,相邀上街,赶场一日。结缘男女,趁此良机,相互瞥见,中意者嫣然一笑,以为情愿,约定交谈,倾吐爱慕,至晚而归。”

     民国时期,由商会组织举办女儿会。女儿会这天,小小石灰窑乡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非常热闹,平时抓兵拉夫现象,到这天没有了,平时打架扯皮的也没有了。上世纪50年代末期,女儿会在当地恢复举办,形成集物资贸易、民族文体表演的盛会。“文革“期间,赶女儿会的男女青年以“钓鱼”的办法谈情说爱。6、70年代女儿会期间,在石灰窑的街边树林的茅棚里还能看到相好的男女出入,在响板溪山坡上到处还有摆摊做生意的,坡上还搭有不少“狗爪棚”。

    80年代初,女儿会被当作促进物资交流,丰富文化生活的盛会,恢复举办。90年代以来,女儿会移植到城里和旅游景区举办,成为综合展示地方风情、民间民俗的节日,被誉为“东方情人节”。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7 17:11:34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一、恩施女儿会文化内涵分析 

    1、母权制下以女性为中心的原始自由平等婚姻制度遗存。
  
    鄂西土家族经历过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长期处于封建羁縻州郡、土司制度管辖,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才由封建领主经济转变为封建地主经济。因此,封建家庭家族的伦理纲常,在土家族地区出现很迟,或没有在当地社会里占统治地位。土家族经历了长期的母权制下以女性为中心的自由婚配为主的婚姻制度,母系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婚姻上享有较大权力,妇女在婚配上有较高的自主权。以歌为媒,原始的自主婚,在土家男女心中享有崇高地位。清改土归流后,直至解放前,在一些土家边远村寨,尽管封建婚姻盛行很久,仍保存着女子在婚姻上的高自主权,原始的男女自由婚配。恩施女儿会即是其中之一。 

    “恩施风俗,汉晋以前无稽也,隋、唐始设州县,地旷人稀,民风率安质实,五代迄宋,生聚日繁,纷华亦遂日盛,元时省州入县,前明设卫控制,而以其地予土司,环城内外,仍是汉官威仪,去郭数里,则在不华不夷之列也。”。

    唐宋至明清时期,恩施一直是封建朝廷谪贬官吏、移民、官兵落籍之地,随之带来各种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
  
    石灰窑、椿木营位于恩施、建始、鹤峰、宣恩四县(市)相交地带,西南距恩施城140余公里,是施(南府)鹤(峰州)往来要道,是恩施入湖南、四川,下江汉的重要通道,俗称“一脚踏三省,鸡叫鸣四县”,是四县周边乡镇农副产品集散地。大山顶位于鄂渝边境,东南距恩施75公里,海拔1800米以上,与重庆市奉节县和湖北建始、利川接界,是古时川鄂盐道必经之地,恩施屯堡、青堡、碾盘、沐抚,重庆奉节等地都到此赶场。三地形似高原地貌,民风原始纯朴,男女自由交往。如史志记载“男女混杂、廉耻罔顾”、“水耕火耨,男女杂作”、男女同席,詈谑交加”。

     “土司地处万山之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以歌为奸淫之媒,虽亲夫当前,无所畏避” 。

    改土归流后,由于这里距城较远,封建礼仪对这里鞭长莫及。在汉文化封建礼教束缚下,这里男女自由相会仍能在民间进行。直到现在,石灰窑的女性比其它地方的女性思想意识要开放得多。她们对有好感的男性,总会热情主动的打招呼。对自己心中爱慕的男青年,总是大胆热烈毫不掩饰的追求。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7 17:12:38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3、集市是女儿会活动的场所,集市交易推动了女儿会的发展。
  
    鄂西土家先民重农轻商,随着农耕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需求,商业逐渐发展起来。唐以前,恩施是一片蛮荒之地,唐、宋时期,施州(恩施)才开始得到治理和开发。宋代始设交易场所——“博易场”。明代形成了商贸交易活动中心。清改土归流后,深购远销成为民间贸易的一种重要方式。依地理环境,十五或三十华里形成有大小不同的定期交易集市,容美土司还出现了固定的商贾场所。“贾人列肆,所卖汉口、常德、津、沙二市之物不一,广货、川货四时皆有,京货、陕货亦以时至。百物即集,民心所以益者,民用所由日柜也。”外地商人纷纷来土家地区经商,汉土贸易空前活跃,民间贸易“或期以三日,或期以五日,其交易之区场亦有以市镇街店称者”。
  
    农历五月初三和七月初九、七月十二日,是传统端午节和月半节前后。恩施人十分注重这两个节日,端午节,特别是五月初五,又称大端午,确定婚恋关系的男青年都要买齐女方穿用的衣物、穿戴饰品、日用品到女方去打端午,女方也要回买一些生活日用品打发给男方。月半节,娘家要接过了门的姑娘回家过月半,俗语说:“年小月半大”,姑娘是必须回去的。所以这几天赶场的人特别多,并以姑娘、婆婆为主,所以,有人称为“女儿赶场节”。但这几天赶场主要内容以“情、恋”为主。
  
    明未清初,湖南等外地人大量迁来恩施石灰窑、大山顶和椿木营,开拓田地,创家立业。亦认同这里男女自由相识的“遗俗”,并鼓励女儿参加。随着当地药材商贸经济的发展,集市的形成,男女相会的习俗发展为“在集市商品买卖交易中讨价还价相识相好相会”的表现形式,得到广为流传,使得周边地区的青年男女广泛参加,也吸引了川、渝、湘、粤、桂、浙等全国各地的商人借商品交易之机,到此参加这男女相会的节日。使“女儿会”开始赋予了商品交易的内容。
(0)
(0)
  
  • 鄂西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7 17:13:22
  • 来自:湖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恩施女儿会文化渊源追述
  
    女儿会以女儿为中心进行“情、性”交流为核心,母系氏族社会母权制下的婚姻制度是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源头。随着社会进步、文化背景变化,女儿会通过集市贸易、文体表演为载体,得以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遗留至今。
  
    《圣经&903创世纪》记,人类最初的祖先是上帝创造的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园里的禁果,来到尘世。中国神话传说伏羲和女娲是中国人的始祖,女娲捏泥造人,创造了人类,后来又为世间男女撮合作媒,为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被作为婚姻之神受到祭祀,尊奉为“高媒神”。远古初民不明白生殖机能的科学意义,看到女性能生育子嗣,觉得最为神秘、了不起,以为是某种神秘力量的体现,于是就孕育出生殖神的崇拜,特别是女神(女性)崇拜。夏、商、周三代祖先降生的传说,其母亲都是感物而孕,都没有提到丈夫或与男人交合,但她们的孕育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假想的感应物(如薏苡、凤卵、龙等),都是一种雄性的象征物,其生育方式暗含着阴阳交合生物的意思,只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先民们还不知道或还不全知男女生殖受孕的原理和走婚制中知母不知父的原因。因此,母系血缘公社时期是母权制,女性在婚姻等一切社会生活中具有主动和支配地位。 

    生殖神的崇拜,由于后来儒家礼教思想和文化的规范,主张实行非婚男女的隔绝,以至“男女授受不亲”,“严男女之大防”。“在一个短时期内重新恢复旧时的自由的性关系”,并且容许男女私奔自由交配。史载“齐社”、“燕祖”、“云梦”、“桑林”都是上古时代先民们自由性交的场所。
  
    现代文化人类学研究,原始民族在男女两性关系演变史上,曾普遍实行过“思士思女”的两性隔离和禁忌制度。而那些不需要遵守隔离和禁忌的日子,就成了全族男女自由相会随意性发泄欲望的节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这样的节日,在中国,这种古老的狂欢节,叫“社”。 

    中国传统年节文化大都包含有自由婚恋的内容特征,周人重子嗣、重生育的人伦观,通过仲春祭高媒(姜源)的仪式和渴求生育的放声歌唱。周初的风俗,女子在筐里放上果实,表示愿为夫家生育子女。二月二源于上古和中古的春社节,祭社仪式中包含有恋爱、交媾巫术和模拟田间劳动的歌舞表演,在祭祀社神的场所进行性交表演。三月三源于上古的上巳节,在上古时期它是一个青年男女适郊治游、自由交配、发生随意的性关系的日子。
  
    在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节日还保留原始婚恋习俗。四川叙永、古蔺的“赶苗场”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日子,在约定的宽敞场坝,唱歌跳舞,寻找意中人,然后穿过场坝,各自散去。贵州的“游方”是青年男女选择配偶的主要社交活动,不少村寨设有“游方坪”、“游方坡”,为谈情说爱提供方便。云南永胜县“他留人”还保留有“过七关”、“青春棚”等原始婚恋习俗。广西的“跳坡节”“走寨”活动,湖南的“赶年场”、“跳马节”、“赶秋”等都是青年男女相会的日子。
  
    从长江流域巫山神女和清江流域盐水女神的传说,和容美(是土家语“冗没”或“冗明”的汉字记音,此地古代为“妹妹的住地”,或是这个地区的首领为女性,称之为容米部落,容米部落就是土家族先民中一个很古老的以女性为首领的部落地名信息来看,恩施曾有过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流传有丰富的母权制下原始婚姻习俗。
  
    巫山神女与楚怀王“愿荐枕席”。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巫山女神相遇,女神自荐枕席。后宋玉陪侍襄王游云梦时,作《高唐赋》与《神女赋》追述神女为“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盐水女神与廪君“愿留同宿”。廪君至盐阳,盐水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飞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廪君以青缕遗盐神,盐神受而缨之,廪君应青缕而射之。
   
    清江流域还广为流传《鹰公公蛇婆婆》中子女通婚的故事和《祖先》中兄妹通婚的故事,反映了鄂西地区原始社会后期氏族内婚制的过程。而历史上以姑舅表婚、姨表婚制的盛行,更是母权传统观念的遗风。清改土归流前,鄂西地区的婚姻是以自由婚配为主,改土归流后,婚姻被纳入封建道德轨道。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