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明珠·世界电都宜昌市
  •      在湖北省西部,闻名中外的长江三峡西陵峡畔,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她就是被人们誉为“三峡明珠·世界电都”的宜昌市。“此地江山连蜀楚,天钟神秀在西陵”。全市共辖五县三市五区(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三个县级市(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五区(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总人口415万人,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249平方公里,截止2010年年底,建成区面积达103.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33.8万人。

      宜昌市树、市花分别为:橘树、栾树;宜昌百合、腊梅。

      宜昌,古称西陵,是西陵部落分布的中心地区。距今约20万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在活动。二十纪50年代以来,在宜昌市点军区李家河、紫阳河一带发掘出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址,以及白庙子、清水滩、中堡岛、小溪口等数十处古遗址和文物,充分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到夏商时,宜昌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为楚地,史称“楚之西塞”,那时宜昌就建有城邑。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使宜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2284年。其间,宜昌为历代县、郡、州、府的治所,曾经使用过夷陵、西陵、峡州、宜州、拓州、东湖等名,其中使用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是夷陵和峡州二名。夷陵,一是《汉书·地理志》所说:“因西北有夷山”而得名;一是旧志所说:“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因山川形势而得名。又因其地扼长江三峡之口,故有峡州之称。自东晋分夷陵西境置宜昌县,宜昌之名便始见于史。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清顺治六年因避忌讳改夷为“彝”)为宜昌府,宜昌之名沿袭至今。

      宜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丰厚,曾经是楚文化和巴文化发展的重要地望。这里人杰地灵,孕育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民族和亲使者王昭君以及闻名中外的著名学者杨守敬等诸多先贤名流,历代著名文人,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陆游等,也多会于此。他们游览西陵山水所留下的胜迹,陶醉西陵风光所写下的诗文,为宜昌增添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渝鄂湘三省市交汇地,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战略地位十分显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发生的战事不胜枚举,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就发生在宜昌市区。《中英烟台条约》的签定,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设有海关,英、美、法、德、意、日等国先后在这里设立领事馆,宜昌成为内外贸易的集散地。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在这里兴建了一批重点企业,使宜昌成为鄂西湘北渝东区域的经济中心。1994年宜昌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江开放城市,并被列入长江三峡经济开放区。在长江经济带中,宜昌东接武汉,西连重庆,是东部发达的经济科技与西部丰富资源的结合部,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中线进入西部的起点,是西部大开发的“东大门”,也是湖北“大三角”战略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电站就在宜昌市区,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仅离市中心区38公里。

      宜昌是鄂西渝东的交通枢纽。长江黄金水道流经市域237公里,宜昌港为长江八大港口之一,枝城港为全国四大煤炭中转港之一。在宜昌交通架构实现历史巨变的"十一五"期间,宜昌已新增沪渝高速宜恩段、荆宜高速和三峡翻坝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47公里,每百平方公里达1.64公里;新增宜万铁路106公里,铁路总里程达444公里。加上长江黄金水道、三峡机场,宜昌正在成为华中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并发挥磁场效应和辐射作用,影响和带动三峡区域旅游的发展。

      2010年,宜昌市实现生产总值1547.3亿元,增长1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9.5亿元,增长26.6%。全地域财政收入301.5亿元,增长27.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0.2亿元,增长2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8亿元,增长22.7%。外贸出口13亿美元,增长67.7%;利用外资2亿美元,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2元,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5980元,增长15.3%。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新增城镇就业9.4万人。

       随着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工程的建成和中国最大的工程-三峡工程的正式兴建,宜昌已成为中国的热点城市,并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水电能源的中心,内陆经济发展的中转港口,海内外客商投资开发的聚集地,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工业城市。 宜昌这座美丽名城,风光旖旎,是素以三峡旅游为城市,享受沿江开放城市的各项政策。宜昌是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宜昌境内有三游洞、白马洞、桃花村、黄陵庙、金狮洞、白果树瀑布、晓峰悬棺、猇亭古战场、高岚风光、葛洲坝工程、三国古战场、玉泉寺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和风景名胜。

      宜昌还以“三国故地”而著称,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三十六个故事发生在这里。“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张飞横予“当阳桥”,关公败走“麦城”被擒“回马坡”等等故事和遗迹俯拾皆是。这里还是埋葬关公正身的“五阳”之地,建有气势恢弘的关帝陵。同时也是关公文化的考察研究之地。


      被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王昭君都出生在古宜昌境内,屈原祠、昭君村、读书洞、娘娘井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向人们反复讲述着无数优美动人的传说。因神农氏(炎帝)曾在此遍尝百草而得名的神农架,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原始森林,林中古树参天,野花遍地,珍禽异兽时有出没,是休闲避暑、滑雪赏景、探险猎奇的极好去处。

     

      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

          奔腾不息的长江,携唐古拉山之风云,劈波斩浪,冲夔门、穿瞿塘、踏巫峡、破西陵,一泻千里。“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水电旅游名城宜昌,以其独特的风姿吸引着国内外关注的目光。 

      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和中国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里。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商贾云集之地。三国时期著名的夷陵之战发生在这里。早在1876年,宜昌就被辟为通商口岸。1994年被批准为沿江开放城市。全市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辖5县3市5区。 

      宜昌是世界水电之都。全市水能开发总量达3000万千瓦以上。在以宜昌城区为中心、半径40公里的范围内,已建成长江葛洲坝、清江隔河岩和高坝洲3座大中型水电站,世界最大的三峡水电站三峡工程建成后,水电装机总容量可达2900万千瓦,年发电总量可达1300亿千瓦时,宜昌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 

      宜昌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长江三峡与三峡工程交相辉映,巴楚文化和土家风情水乳交融。旅游资源种类之多,品位之高,垄断性之强,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随着三峡工程蓄水通航发电,宜昌独特的大坝景观、峡江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复合资源优势日益凸现。宜昌已经成为三峡区域旅游的增长极,正在向三峡旅游最佳目的城市、中国最佳旅游观光城市迈进。 

      宜昌是一座宜居宜业的城市。宜昌依山傍水,绿树成阴,森林覆盖率达55.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44平方米,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宜昌区位独特,交通便利,拥有现代化的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和水运港口,是全国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宜昌用地用水用电用气条件优越,综合投资成本低廉。2005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20个最适合开设工厂的城市”;2006年被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和中国商业联合会评为“中国百佳投资城市”, 被浙商大会评为“浙商(省外)十大最佳投资城市”;2007年被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社科院分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百佳投资城市”和 “中部最佳投资城市”。 近年来,世界500强企业欧莱雅、法空气体、三井物产、英博集团等先后落户宜昌;首钢、南玻、东阳光、长江铝业、长江电缆、晋煤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到宜昌投资兴业。

      宜昌是湖北省重点支持发展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居湖北省第二位,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820.9亿元,全地域财政总收入16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5.57亿元。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等一批荣誉称号。

      宜昌正处在最佳发展机遇期,我们将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契机,着力建设实力宜昌、活力宜昌、魅力宜昌。力争到2011年,初步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2020年,实现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宜昌人民热忱欢迎各界朋友到宜昌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宜昌人民将以一流的服务像支持三峡工程一样支持您事业的发展。

      宜昌——中部最佳投资城市

      宜昌是世界水电之都,作为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海关、边检、金融等机构健全,铁路、航空、水运及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宜昌开发区、白洋化工园区等开发区产业特色明显、功能配套,宜昌用地用水用电用气条件优越,综合投资成本低廉,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

  • 专题关注度:8305人次
分贴互动